时代:人工智能绘画原理及未来思考

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快速发展的5G高速网络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在音乐和绘画领域近些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艺术界的新宠与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艺术领域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它是否能够替代人类进行有激情梦想,有创造性的工作依然是大家最为感兴趣的话题,本期TRex-1667以自己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富有创新与建议性的思考与实践,藉此也希望我们的公众号能够开始拓展艺术与科技相关的话题。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人工智能技术以几何极的速度迅速发展。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硬件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人工智能从科技领域开始出现在各行各业生产活动中。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更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开始涉足音乐、视觉艺术及设计艺术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就在今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一场博览会美术比赛上,一幅名为《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绘画获得了一等奖,这原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赛后作者发布的一篇声明却震惊了整个西方艺术界,这幅作品是通过当下最流行的人工智能绘画软件“Mid journey”绘制生成的,这款软件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短,而且一直以快速精美的人工智能绘画,而获得诸多用户青睐,但是由其生成的绘画图像在艺术比赛中获得大奖,这在艺术界是第一次发生的事件,因此西方美术界开始非常关注其人工智能绘画的未来前景,人们开始对人工智能绘画的艺术性、伦理性、技术性进行广泛深入讨论,甚至有一部分艺术家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强大的计算性能面前,发出了艺术已死的极端呼声。

图1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人工智能绘画

我们也许大可不必对人工智能绘画过早地进行定义,因为该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未知部分等待艺术家去探索。近期,有位艺术家就以一种出乎寻常的方式对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进行多次实验,并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出了下面这幅名为《我是谁?》的图像作品。该作品从绘画风格以及视觉表达上都与传统人工智能绘画极其相似,但是它们背后生成的底层逻辑与深层原理却大相径庭。

图2 《我是谁?》 人工智能绘画 8192×8192分辨率 TRex-1667 2022年

传统人工智能绘画是以输入关键词为工作前提的,比如,若想要生成这幅名为《我是谁?》的图画,一般的关键词会设置为:女性、白色衣服、黄色皮肤、莲花、具象表现主义风格等。然而这幅作品在创作生成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输入这些关键词,而是不断向人工智能程序反复提出一个问题,那便是:我是谁?然后再通过一种类似于图灵测试的方式不断发问,人工智能软件在这样的追问下出现过崩溃,输出异常和异形输出等情况,人工智能程序在反复的尝试理解,学习这一问题后,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这幅《我是谁?》绘画作品。

图3 人工智能绘画软件中的prompts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有自主意识能和艺术家一样进行艺术创作?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对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个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才能够继续地深入探讨。

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对人工智能,有一种人类外壳拟人化形象的理解,但导致这一因素,主要还是因为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认知其他的事物。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外形是无形的,它是一种数学语言化,逻辑化的抽象存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载体计算机就是以数学的二进制语言为基础而存在的。

图4 人工智能的“外形”

对计算机而言,无论是多么华丽的画面,多么优美的旋律,多么深邃的思想文字通通不过是以0和1所组成的代码串符而已。以下图为例,在计算机键盘上的字母,数字符号,输入到计算机当中时,都不过是一个长达8位的二进制代码,这也是在计算机语言当中常常说到的一个名词:字节。

图5 计算机键盘二进制代码表

在了解了计算机基本语言之后,我们暂时将自己传统的认知放下,并尝试着以一种极其理性的逻辑方式,带入到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当中。

目前人工智能绘画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基于计算机的深度学习模式进行的,学习的第一步便是对图像的识别。与人类的视觉系统、感知系统所不同的是,计算机在接收到同样的光电信号之后,它们所认知的方式并不是瞬间区分物体的,而是统一将图像切割为若干等同大小的网格,再对每一网格中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计算其与相邻网格相似度的概率,从而识别物体。这便是为什么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识别物体时,总是以长方形为选取单位。

图6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原理

在人工智能经过对图像的识别学习后,便开始进行实际绘画的部分。与人类的绘画逻辑截然不同的是,人工智能的绘画更像是以橡皮擦除的(减法)一种绘画。在绘画的初期阶段,人工智能会先将一些随机的图像信号导入的画布当中,之后再根据之前所输入的指令,比如之前所输入的指令当中有花朵的词语,对画布中的光电信号进行擦除,无关或被认为是无用的部分。然后不断重复这一步骤,直到生成最后的图像。

图7 人工智能绘画原理

这种绘画生成方式,初期并不是非常成熟,尤其对于细节的刻画,并不能够做到人类艺术家那般的细致,这也是为什么?那幅在科罗拉多博览会获得大奖的艺术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在我们对图像进行放大以后会发现其人脸部分以及空间顶部深处部分,极其缺乏细节的表现,这便是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在初期的主要弊端。同时由于这一技术的特点,使得人工智能在对于一些比较宽泛的关键词,比如“中东人”这一词不能够做出非常精细的刻画,以至于生成后的图像显得诡异且不合常理。

图8 人工智能画出的中东战士显得异常诡异

然而就在近期,另外一幅绘画使得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性能不得不产生震惊,这幅绘画是要求模仿梵高的早期绘画风格,去绘制一副小丑的肖像。这幅由苏格兰艺术家Perry Jonsson所绘制的人工智能图像,在人物轮廓结构等细节方面,都较为精细,且对梵高早期艺术风格有着极相似的模仿。这不由使得我们生发出人工智能绘画在未来会代替原先只能由艺术家所做的工作,甚至直接淘汰某个领域里的职业岗位。

图9 艺术家Perry Jonsson使用人工智能绘制的小丑

我们举一个由技术革命而消失的艺术职业。以前歌剧表演舞台中,需要有许多名为“画片”的舞台背景,它们为舞台提供更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在过去,“画片”必须由专业的艺术家进行绘制,而且造价不菲。然而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进步与硬件迭代,投影仪,液晶显示屏,曲面显示屏,AR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得当今舞台演出现场,再也不需要以“画片”作为舞台背景,那些依靠绘制“画片”谋生的艺术家,自然便被淹没在时代的海洋当中。

图10 作为传统舞台背景的“画片”

图11 当代舞台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

同样,由于人工智能绘画的出现以及数字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许多当下艺术家正在从事的行业或将受到极大的冲击,比如商业性绘画,广告插图,街景画等等都极有可能逐渐被人工智能绘画所替代,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绘画具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特性,第一是软件开源,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学习,第二是快捷。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始终讲究高效二字,当在现实生活中,有开源免费的人工智能绘画软件,再以极其低廉费用进行打印便可以获得一幅可供欣赏,有艺术性的绘画时,人们又何必再去艺术家那边以高价或者以远高于人工智能绘画成本的价格再去购买一幅商业绘画呢?人工智能绘画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类艺术性的创造劳动?以及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对机械,对科技的掌握不能仅仅浮现于表面,需要真正从其运行的原理去理解它是如何操作的,因为工具是人类肢体与思想的延伸,如果仅仅是浅尝而止,那其实艺术家和机器形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只有真正能够懂得技术的原理,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调节自己所需的参数,才能做到人机一体,或者说与机器形成一种共谋关系。也正因如此,笔者对人工智能绘画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前文展示的那幅名为《我是谁?》的绘画,正是出自笔者之手。在此,笔者将分享一些在人工智能绘画领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路径。

首先笔者对人工智能绘画的性能进行了探索,这个部分的探索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是分辨率,第二个则是循环次数。首先只有足够高的分辨率,才有足够的像素空间去展示足够的细节信息,因此在不断地测试机器的极限后,笔者得到了以下的这幅作品名为《Pioneer》,该幅绘画的分辨率达到了9600×12800,可以极高的分辨率打印在巨大幅面的画布上,为了能够展现足够多的画面细节,笔者将绘画的循环设置到了20000次, 从而使得画面尽可能产生足够多的具体的细节及图像信息。

图13 《Pioneer》 人工智能绘画 9600×12800分辨率

除此以外,笔者还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创作。每一次会话指令下达时,笔者都要求人工智能进行10张作品的绘制,之后再从其中挑选出一张最满意的图像作为下一代图像的参照,之后反复进行三次筛选,最终得到了此幅绘画。

因为人工智能绘画的特性,导致了其无法正常判断何为理性、何为美感,因此在加入了人工的选择以及判断之后,图像由最初的一行行代码逐渐发展为具有艺术性、写实性的图像。之后笔者又对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进行了尝试性探索,该话题目前在人工智能业界仍然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自我意识,仅仅是对事物的模仿,对信息的筛选,它凭借高速的运算能力使得其仿佛有人类智慧的行为存在,然而也有以MIT教授、研究者为主的学派认为人工智能存在自我意识,只是其思考方式与人类不同而已。

图14 《我是谁?》人工智能绘画 8192×8192分辨率 TRex-1667 2022年

这也使得笔者对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实验,这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方式便是图灵测试,通过对人工智能进行不同的提问,以探求其自我认知,自我意识是否存在?诚然以绘图表现为主的人工智能程序,是无法以文字表达方式给予我们答案的,但是这幅名为《我是谁?》的图像,兴许是在冥冥之中反映出来:人工智能尝试性解读自身并进行自我描绘的样子。

THE END
0.AI时代,文艺何为?在人工智能(AI)时代,文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价值和作用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文艺在AI时代的新机遇 1. 创作形式的拓展 • AI技术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例如,AI绘画软件可以根据输入的关键词、风格描述等生成各种风格的画作。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获得灵感,或者将其作为创作的辅助部分。像jvzquC41yy}/onnrkct/ew47e27psls
1.莫言、袁亚湘、吴国盛中国人民大学对谈:共话AI时代人类价值与AI时代,人类何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 9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共聚中国人民大学,参加该校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与1000余名人大师 jvzq<84gfwibvrtp0pkxu7hp146379>471935j8e379gfo9h8dgf:kh8;;l1g=8g4;5d0qyon
2.当AI学会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边界与哲思哲思的延伸:何为“诗人”的未来? 当AI在技巧层面日益精进,甚至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诗歌体例时,“诗人”这一身份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是纯熟的技艺,还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AI时代迫使我们将“工匠精神”与“诗人灵魂”分离开来。AI可以成为卓越的诗歌工匠,但它无法拥有基于血肉之躯的生存体验,无法真正理解死亡jvzquC41dnuh0lxfp0tfv8Wcigx9;98341gsvrhng1jfvjnnu1765:56746
3.AI时代,写意何为?中国美术馆新展探索写意精神的当代新境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创作缺少写意精神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更有效地激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成为摆在当下的时代课题。参展画家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直言,当前中国写意画的真正挑战不是来自工笔,而是来自AI技术。AI时代的写意危机,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但他始终相信,技术永远不能代替画家“jvzquC41yy}/loickn/exr0ep5og€x1fgzbkuDkf??38=:4
4.羊城晚报当人工智能也“拿起笔”,文学创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现场,年度作家得主张翎、王尧、杨知寒围绕“AI时代,文学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三位得主一致认为,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给文学插上新的翅膀,AI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便利,提供程序性、机械性的帮助,也可以创造独立的作品、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提问jvzquC41gr4ze€g0eqs0gyfrgt5ze€g1j75ivvq7146366631370exsvgpz`4h;977>10qyo
5.AI时代教育何为安徽理论网为提高AI时代学生的数字素养,我国已经要求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但从现实看,部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存在知识化、应试化的问题。所谓知识化,就是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概念;所谓应试化,就是有人提议把人工智能纳入中高考,以引导学校、老师、学生重视人工智能教育。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jvzq<84nn0goj~npgyy/exr1yu€k1;547280v;5472833h=488;647xjvor
6.AI时代,企业家何为?AI时代,企业家何为? ▪ 文 /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华为基本法》起草专家组组长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彭剑锋教授在华夏基石六君子塾、百新书局主办的《褚时健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传承》企业家分享会上的发言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jvzq<84yyy4djwxvqpk/exr0ep5b1vjfkc5Ffxsiejg04977pkgo1;5471644:47:87/j}rn
7.AI时代史学何为AI时代史学何为 张宝明 开通知网号 【摘要】: <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疑给当今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挑战和每一次科技进步一样,同时又有着千年不遇的“机”遇。在“机”字之上加引号,意在“机会”之上再添一层“机器”的意蕴。从某种角度说,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技术进步历史。如恩格斯所言: 下载App查看全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RT[S7247662960jvs
8.是替代者还是新动能,AI在内容创作中扮演什么角色?V聚场内开启跨界籽岷”在座谈时分享观点:几乎每一个创作者都会历经从“AI焦虑”到“与AI为友”的转变,而AI时代内容创作的终极博弈,在于准确把握何为“人类可为、AI不可为”,“只有早学早用AI,才能成为时代‘卷王’”。 需要关注的是,活动举办地V聚场,开业两个多月来已吸引21家优质主体入驻,包括苏星河牛通、G僧东等13家头部jvzquC41yy}/loickn/exr0ep5og€x1fgzbkuDkf??94>8:
9.读客科幻文学奖开幕,共话AI时代何为真实跨界圆桌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科幻作者糖匪、科普作家河森堡以及辩手席瑞,交流未来科幻写作方向。严锋谈到,VR时代需培养辨别真假的能力,“AI时代科幻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复杂情感关系背后的人性幽微、伦理困境。真实是种关系,是人与人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石。”jvzquC41ycv/gjxvoqtf{7hqo1g049772:815==;6;?95<3jvor
10.AI时代澎湃新闻经济日报:AI时代如何寻找“你的赛道” 舆论场2025-04-26 01:12 AI时代最关注哪些新议题?蒋昌建:是否会因伦理限制其发展 关键帧2025-04-22 姚洋:AI时代的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的必要改革 长安街读书会2025-04-18 AI时代,创作何为?这场活动大有看头 jvzquC41yy}/vqjrcrks0ls1vcm04:<;27?
11.AI时代,对于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在机器的边界思考》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jvzquC41yy}/loickn/exr1uvguklxi1tkt1qyon1}fd8sgyuJfvjnn0jznnHnf?;6:6><(ukj>3:
12.李敬泽:AI时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举行,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和委员们结合自身经验,聚焦文艺发展与社会关切,认真履职,积极发声。AI时代,文学何为?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羊城晚报:您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在这一年履职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jvzquC41yy}/f~ygpg}t0lto1p5dvvjfkc575:;::
13.AI時代,創作何為?這場活動大有看頭大會還將發布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AI精品案例,並啟動2025AI正能量創作計劃。26日,AI精品案例征集展播活動專題正式上線,為展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網絡正能量建設的優秀典型和有效經驗提供了宣傳學習平台。 據了解,本次大會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網絡管理技術局主辦,人民網、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承辦,人民視頻協辦,jvzq<84iz0vfqyqg0eun0ls1DKM61w7142861984;1i29B952/:23A5265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