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为舟思想为楫:时代,创作何为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各个领域,创作领域亦未能幸免。当生成式AI展现出在剧本撰写、诗歌创作、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惊人能力时,人类创作者仿佛置身于文明演化的十字路口,迷茫与困惑交织,兴奋与担忧并存。在AI时代,创作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对创作本质的深度哲学追问。

长久以来,创作被视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人类活动,是创作者天赋与灵感的结晶。然而,生成式AI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它基于强大的算法和海量数据,能够生成令人惊叹的文本、图像等内容,让人们意识到创作或许并非神秘天赋的专属,而是概率空间中的模式探索。这种认知转向虽然消解了创作的神秘主义光环,但也引发了新的存在危机。如果算法可以生成一切内容,人类创作者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和关注创作领域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传统创作深深依赖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认知积累,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经历、情感和思考。而AI的创作素材则来源于全人类的集体记忆,它可以瞬间调用人类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多元文明的交汇处孕育新的创意生命。这种创作范式的迁移带来了创作边界的指数级拓展,但同时也引发了深层的焦虑。当创作脱离个体经验,是否会导致文化基因的同质化?不同创作者的作品是否会因过度依赖集体记忆而失去个性和独特性?这是创作领域在AI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AI生成内容的出现正在重构创作评价体系。在传统文学批评中,“艺术性”是衡量作品的重要标准,而在AI时代,算法可以精确计算情感曲线与叙事节奏,使得传统的“艺术性”标准遭遇挑战。同样,传统艺术史中的“风格流派”概念也因生成模型能够轻松模仿任何大师笔法而面临解构。新的评价维度正在逐渐浮现,创作价值的坐标不再单纯是美学高度,而是认知深度、伦理维度与文化贡献的综合函数。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价值追求,以适应新的评价体系。

尽管生成式AI在模式识别方面表现出色,但它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它可以生成华丽的文本,却难以辨别是非曲直。例如,在AI生成的某些续篇中,算法可能精准模仿了原作者的叙事风格,但却无法理解作品背后深刻的伦理和哲学内涵。人类创作者则不同,他们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对各种观念、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保持价值主体性。这种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创作的重要特质,也是人类在面对复杂社会和文化问题时能够提出独特见解的关键。

情感是创作的灵魂,而AI生成的诗歌虽然可以押最精巧的韵脚,算法创作的剧本也能安排最戏剧性的冲突,但它们却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的深度和温度。人类的情感是丰富而复杂的,它源于生命体验,蕴含着对世界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对他人的关怀。创作者能够将自己独特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这种情感智能是人类独有的,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无论是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细腻描绘,还是艺术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共鸣,都离不开人类创作者的情感投入。

生成式AI在既定框架内优化创作,而人类思维擅长在混沌边缘捕捉灵感火花。创意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涌现的,它是人类直觉和创造力的结晶。像梵高的星空画、李白的诗句,都不是统计结果的优化,而是创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直觉和灵感的绽放。人类创作者能够在看似无序的世界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可能性,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种创意涌现的能力是人类创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推动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创作伦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AI可以生成虚假新闻、伪造学术论文,严重破坏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创作者需要建立强烈的伦理自觉,在技术洪流中守护真实性的底线,在算法诱惑前保持批判性思维。创作者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要考虑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伦理自觉是人类创作的重要基石,它确保了创作活动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传统创作者往往将AI视为竞争对手,但在AI时代,创作者需要转变思维,倡导“人机共创”新思维。通过将AI作为认知增强工具,创作者可以拓展创意边界,优化叙事结构,深化人物塑造。例如,利用生成模型可以快速生成多种创意方案,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预测算法可以分析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调整创作方向。这种认知重构使创作者能够充分利用AI的优势,实现人机优势互补,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

AI时代对创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需要掌握“数据素养 + 算法思维 + 人文洞察”的复合能力。数据素养使创作者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算法思维帮助创作者理解AI的工作原理,更好地与AI进行协作;人文洞察则赋予创作者深刻的文化理解力和社会洞察力,使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作者可以实现能力的进化,适应AI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AI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真正稀缺的是具有文化穿透力的原创思想。创作者需要转变价值导向,从单纯关注作品本身转向关注作品的影响。这意味着创作者不仅要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要考虑作品对社会、文化、人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创作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创作者能够在AI时代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远超人类学习周期。因此,创作者需要建立“元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技术前瞻课程,创作者可以预判AI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通过认知弹性训练,创作者可以提升范式转换能力,在不同的创作环境和需求下灵活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持续进化是创作者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AI技术的发展消解了创作的技术门槛,使得文化权力得到重构。无论身处偏远山区还是繁华都市,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有创作的热情和想法,都可以借助AI工具进行创作。家庭主妇可以创作电影剧本,普通少年可以生成交响乐章。这种创作民主化打破了文化创作的精英主义藩篱,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创作中来,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算法生成的“平均风格”与人类创作的“个性表达”形成了互补。在AI生成的流行歌曲海洋中,人类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认知视角将成为最稀缺的文化资产。人类创作者能够将自己的个性、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而AI生成的内容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这种人机互补的创作模式将为文化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当人类将重复性创作劳动交给AI,就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哲学思考、伦理追问与美学探索。这或将催生新型“元创作”模式,即人类定义创作价值,AI拓展实现空间,在协同进化中推动文明跃升。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和AI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创作者凭借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创作提供方向和灵魂;AI则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创作提供支持和实现手段。

站在AI革命的潮头回望,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创作的真正价值并非在于与机器对抗,而在于驾驭技术;并非在于守护传统,而在于创造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认证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护照,更是认知进化的导航仪。

在AI时代,创作本质被技术解构又重构,唯有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深度融合,我们方能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文明的光芒。人类创作者应坚守自己的独特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拥抱AI技术,共同开创创作领域的新纪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念,迎接AI时代创作的挑战与机遇,书写属于人类创作的辉煌篇章。

THE END
0.AI时代,文艺何为?在人工智能(AI)时代,文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价值和作用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文艺在AI时代的新机遇 1. 创作形式的拓展 • AI技术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例如,AI绘画软件可以根据输入的关键词、风格描述等生成各种风格的画作。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获得灵感,或者将其作为创作的辅助部分。像jvzquC41yy}/onnrkct/ew47e27psls
1.莫言、袁亚湘、吴国盛中国人民大学对谈:共话AI时代人类价值与AI时代,人类何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 9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共聚中国人民大学,参加该校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与1000余名人大师 jvzq<84gfwibvrtp0pkxu7hp146379>471935j8e379gfo9h8dgf:kh8;;l1g=8g4;5d0qyon
2.当AI学会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边界与哲思哲思的延伸:何为“诗人”的未来? 当AI在技巧层面日益精进,甚至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诗歌体例时,“诗人”这一身份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是纯熟的技艺,还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AI时代迫使我们将“工匠精神”与“诗人灵魂”分离开来。AI可以成为卓越的诗歌工匠,但它无法拥有基于血肉之躯的生存体验,无法真正理解死亡jvzquC41dnuh0lxfp0tfv8Wcigx9;98341gsvrhng1jfvjnnu1765:56746
3.AI时代,写意何为?中国美术馆新展探索写意精神的当代新境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创作缺少写意精神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更有效地激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成为摆在当下的时代课题。参展画家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直言,当前中国写意画的真正挑战不是来自工笔,而是来自AI技术。AI时代的写意危机,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但他始终相信,技术永远不能代替画家“jvzquC41yy}/loickn/exr0ep5og€x1fgzbkuDkf??38=:4
4.羊城晚报当人工智能也“拿起笔”,文学创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现场,年度作家得主张翎、王尧、杨知寒围绕“AI时代,文学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三位得主一致认为,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给文学插上新的翅膀,AI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便利,提供程序性、机械性的帮助,也可以创造独立的作品、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提问jvzquC41gr4ze€g0eqs0gyfrgt5ze€g1j75ivvq7146366631370exsvgpz`4h;977>10qyo
5.AI时代教育何为安徽理论网为提高AI时代学生的数字素养,我国已经要求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但从现实看,部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存在知识化、应试化的问题。所谓知识化,就是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概念;所谓应试化,就是有人提议把人工智能纳入中高考,以引导学校、老师、学生重视人工智能教育。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jvzq<84nn0goj~npgyy/exr1yu€k1;547280v;5472833h=488;647xjvor
6.AI时代,企业家何为?AI时代,企业家何为? ▪ 文 /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华为基本法》起草专家组组长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彭剑锋教授在华夏基石六君子塾、百新书局主办的《褚时健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传承》企业家分享会上的发言整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jvzq<84yyy4djwxvqpk/exr0ep5b1vjfkc5Ffxsiejg04977pkgo1;5471644:47:87/j}rn
7.AI时代史学何为AI时代史学何为 张宝明 开通知网号 【摘要】: <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疑给当今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挑战和每一次科技进步一样,同时又有着千年不遇的“机”遇。在“机”字之上加引号,意在“机会”之上再添一层“机器”的意蕴。从某种角度说,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技术进步历史。如恩格斯所言: 下载App查看全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RT[S7247662960jvs
8.是替代者还是新动能,AI在内容创作中扮演什么角色?V聚场内开启跨界籽岷”在座谈时分享观点:几乎每一个创作者都会历经从“AI焦虑”到“与AI为友”的转变,而AI时代内容创作的终极博弈,在于准确把握何为“人类可为、AI不可为”,“只有早学早用AI,才能成为时代‘卷王’”。 需要关注的是,活动举办地V聚场,开业两个多月来已吸引21家优质主体入驻,包括苏星河牛通、G僧东等13家头部jvzquC41yy}/loickn/exr0ep5og€x1fgzbkuDkf??94>8:
9.读客科幻文学奖开幕,共话AI时代何为真实跨界圆桌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科幻作者糖匪、科普作家河森堡以及辩手席瑞,交流未来科幻写作方向。严锋谈到,VR时代需培养辨别真假的能力,“AI时代科幻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复杂情感关系背后的人性幽微、伦理困境。真实是种关系,是人与人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石。”jvzquC41ycv/gjxvoqtf{7hqo1g049772:815==;6;?95<3jvor
10.AI时代澎湃新闻经济日报:AI时代如何寻找“你的赛道” 舆论场2025-04-26 01:12 AI时代最关注哪些新议题?蒋昌建:是否会因伦理限制其发展 关键帧2025-04-22 姚洋:AI时代的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的必要改革 长安街读书会2025-04-18 AI时代,创作何为?这场活动大有看头 jvzquC41yy}/vqjrcrks0ls1vcm04:<;27?
11.AI时代,对于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在机器的边界思考》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jvzquC41yy}/loickn/exr1uvguklxi1tkt1qyon1}fd8sgyuJfvjnn0jznnHnf?;6:6><(ukj>3:
12.李敬泽:AI时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举行,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和委员们结合自身经验,聚焦文艺发展与社会关切,认真履职,积极发声。AI时代,文学何为?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羊城晚报:您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在这一年履职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jvzquC41yy}/f~ygpg}t0lto1p5dvvjfkc575:;::
13.AI時代,創作何為?這場活動大有看頭大會還將發布2024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AI精品案例,並啟動2025AI正能量創作計劃。26日,AI精品案例征集展播活動專題正式上線,為展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網絡正能量建設的優秀典型和有效經驗提供了宣傳學習平台。 據了解,本次大會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網絡管理技術局主辦,人民網、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承辦,人民視頻協辦,jvzq<84iz0vfqyqg0eun0ls1DKM61w7142861984;1i29B952/:23A5265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