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我们正站在科技、艺术、人文与商业的交汇点上,共同见证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融合。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而复杂,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化表达和社会进程。
创+TALK·人机共振,邀请到了11位杰出的艺术展创作者和青年艺术家,带来充满创意和深度的作品,分享背后的故事与创作过程,探讨人机共生、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性、时空与心灵等多重维度的问题。
m360 MEDIALAB 媒介实验场,作为媒介360线下的先锋媒介实验场,一直致力于探索媒介融合创新,为商业增长赋能,推动社会共益发展。此次与“创+Talk”平台携手,旨在共同赋能共益创新,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开未来新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 左右滑动
关于“人机共振”展览:2024年,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探寻超越“何为主体”界限的共振交响,通过不断实践机器运算的极端快速与人类操作的极端缓慢之间的和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实现神秘共生。在此过程中,伟大的创意将自己融入日常之中,以至于技术从视线中消失,使机械的冷漠与人类的温暖如宇宙星辰般交相辉映悠远无言,超越时空的枷锁。
智能时代的人机共振震荡出空前的波段,超越感知极限,超越时空束缚,超越媒介边界,使每一个灵魂迸发出伟大的光芒,在虚实缠绕中唤醒内心幻想。当第一束光穿过重重屏障抵达宇宙奇点,一种新的美学正在暴涨,每一叶涟漪都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人机共振与协同
m360MSAI创+平台创始人
MEDIALAB前瞻钱瞻主理人钱峻
我们诚挚地邀请所有创+er,一同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科技与艺术盛宴,共同见证和探索智能时代下的人机共振现象,感受科技与艺术的魅力,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场展览中,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发问,每一次驻足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商业、科技、文化还是社会创新,跨界融合是关键。因此,我们自2017年起,便着手研发创+战略模型,推动科创、文创、社创和商创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创+创新孵化器及加速器,助力创新者整合资源,实现可持续的战略创新增长。
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我们于2018年打造了创+空间和MEDIALAB,为创新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2019年,推出了创+青年计划和创+青年说,旨在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活力,培养他们成为引领未来的创+er。此后,陆续推出创+女性和创+HUB,进一步拓宽了创新领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创+TALK,为创新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让不同领域的智慧在此碰撞、融合,共同推动创新事业的发展。我们坚信,通过创+平台的影响,一定能够汇聚更多的创新力量,为世界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器以载道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负责人俞同舟
设计领域的新风潮正将幻想转化为现实。从幻想式设计到科幻原型,设计师们正在探索未知,通过叙事来挑战和扩展我们对变革的认知。在数字灵光的照耀下,虚拟偶像、数字生命等概念不再是科幻小说的专利,而是逐渐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更引发了对人类记忆、身份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技术作为人类记忆的编辑者,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与世界的连接。随着数字助理、虚拟偶像技术的兴起,我们的记忆和身份开始在数字世界中延伸。这不仅是对技术潜力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本质的追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提醒要审视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确保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失去对人性本质的尊重和理解。
设计、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正在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从高端汽车的交互显示到黄山四季美景的AR体验,设计思维的应用跨越了传统界限,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设计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也证明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跨学科合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在未来,这种跨界合作或许能够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
基于“媒介中心论”的创新设计教育实践
程彬
基于"媒介中心论"的创新设计教育实践,正推动着未来媒体剧场的构建,成为数字视觉文化变革的新领域。这一理念将技术、叙事、图像等多种媒介形式融合,不仅重新定义了自然物、人造物与数码物的创造,也改变了视觉艺术的观看方式,引领着教育实践走向更深层次的创新与变革。
数字展演工作室通过"展"与"演"的结合,从未来视角对现实空间进行视觉物化,探索了媒体文化、社会心理、人文科学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这种融合了肢体、音乐、空间场域等元素的数字展演,为创造新的视觉体验和观看方式提供了无限可能,推动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媒介中心论强调了媒介技术在社会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为设计师提供了前瞻性思维和跨媒介创新的理论基础。它鼓励设计师在创新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技术应用和用户体验优化,还要关注设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通过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媒介中心论为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参与者“哥本哈根”
彭志勇 邹雅涵
1941年的哥本哈根,一场神秘而关键的会面,至今仍让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争论不休。这是一次关于科学、道德和国家责任的深层次对话,它的谜团和影响深远地触及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现在,通过创新的实验对话项目,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段历史,通过人工智能语言代理技术,观众将在虚拟现实空间中与当时的物理学巨匠进行对话,体验历史的多重可能性。
通过戏剧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观众带入一个互动的VR空间,与历史人物进行沉浸式对话。这种体验不仅重现了历史现场,更挑战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世界里,每一个决策和选择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对科学、技术和伦理交汇点的深入探讨,反映了观察者效应、数据多样性和主观性,以及在科学探索中不可避免的道德和伦理考量。去探索不同历史视角下的"可能的历史",同时反思现代科技伦理对我们社会的影响。这是一个关于理解过去、审视现在、预见未来的旅程。
旋宫转调 应律而生
李璐
在传统音乐与现代科技的交汇点上,一项创新的交互设计概念——基于十二音律的转译,将音乐的抽象时空节律具象化,转化为器物与音象系统。这项设计不仅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音象感知及天人宇宙观,更通过当代技术,探索了有形图像与无形乐律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实现了音乐与图像的感通交融。
源自中国传统气论哲学,音乐被视为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介质,与天文、气象、阴阳等元素相统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音乐宇宙观。十二音律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人类与自然、宇宙相互作用的文化表达。以天人同度和天人同气的立场,审视并构建了音乐与宇宙万物的联系。
AI技术通过提取、分类、再造的过程,探索了当代社会下被科学技术笼罩的天人感知。音乐转译的画面符号借鉴了符号谱和图像乐谱的生成逻辑,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画结构,使转译的符号具有东方韵味。装置设计将音乐、画面符号与观众互动融为一体,体验者在与装置互动中,感受气的生成、流转及与自然、传统文化的连接。
以《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为设计理念,装置艺术将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象,构建了一个“旋转不息、万物循生”的动态模型。十二律对应的符号根据实时数据变化产生,整体图像旋转,模拟着天地时空的运转和方位,为体验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天人感知体验。
数字多元共生下的社会仿真实验
毛雯婧
通过AI Agent技术构建了一个模拟未来社会的实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虚拟人物被赋予生命,通过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框架,模拟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这项技术不仅展现了AI的先进性,更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复杂社会系统的新视角。
在仿真模拟实验中,智能体的行为和决策被实时追踪和记录。每一次实验规则的调整都会引起社会状态的波动,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果。从企业家的市场策略到富二代的生活方式,从农民的生存智慧到创新型人才的逆境成长,这些智能体的故事映射了现实世界中个体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3号世界,它在多次模拟中显示出贫富差距的逐渐平缓,甚至在没有内存限制的情况下,社会运行呈现出持久稳定的趋势,这引发了关于“乌托邦”式社会的思考。《未来样本》通过这些仿真实验,不仅提供了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思,也探索了构建更加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翅目回隐--虚实境中的拟态交互
杜羽芊
城市化进程深刻影响着自然生态,其中昆虫多样性的变化尤为显著。一项创新的交互装置设计——"翅自回隐",以昆虫拟态异变为切入点,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模拟了人类活动对自然选择的影响。通过多种传感模式与虚拟昆虫互动,体验人类行为如何间接塑造昆虫的拟态特征,引发对生态共生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深思。
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创造出虚拟昆虫与实体昆虫的互动场景。随着参观者的接近和行为,装置中的昆虫形态发生改变,喻示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如何推动生物的适应性演化。设计团队通过这一装置,不仅展示了昆虫拟态的美学,更探讨了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设计融合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元素,通过温变颜料展示了昆虫在不同工业背景下的拟态变化。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与煤炭,到现代的信息与数字技术,"翅自回隐"不仅呈现了昆虫对环境的敏感反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深刻地重塑了生物的适应策略。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艺术表达。
多线叙事引入实体装置--循环1002
李嘉涛
结合了多线叙事与实体装置的创新,以无限循环和打破循环为核心概念,邀请观众参与并影响故事的走向。作品灵感来源于一个复杂的世界观,其中"Ns-1002"能源不仅是公司竞争力的源泉,更是一种具有自我学习和调整能力的超级生命体。观众通过与装置互动,体验主角在时间线上的挣扎与选择,影响最终的结局。
将叙事核心转化为观众可参与的实体体验。终端前方的时光机按钮、屏幕上放映的剧情短片、以及数值显示的辉光管,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互动环境。观众在装置的引导下,通过选择"true or false"来决定事件的发展方向,探索无限循环的各种可能性。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局,为叙事带来新的维度。
不仅是一次互动体验,更是对能源、选择与未来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观众的选择,展现能源活性与事件结果之间的联系,引发对能源利用与未来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探讨无限循环的哲学意义,以及打破循环所需的关键选择。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互动体验,激发想象力和探索欲,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供新的可能性。
可穿戴交互装置设计--衍发
张雅宁
在不断演变的融合态社会中,生物共生可穿戴装置设计研究开拓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视野。这项研究不仅着眼于应对极端环境的挑战,更通过模仿自然界生物的毛发形态与功能,探索未来人类身体形态的创新之路。它代表着一种超越传统界限的思考,旨在构建一个人类、动物、机器与有机体共融共生的未来世界。
核心在于将机械技术与有机体特性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生物特性又拥有机械性能的新型可穿戴装置。这些装置不单纯是外在的辅助工具,它们作为人类身体的拓展,模糊了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允许我们重新定义“身体”的概念。这种融合为人类适应多变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新的视角。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共生理念,鼓励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技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些装置,我们得以探索人类如何与环境和其他生物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推动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深入讨论。这项研究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预测,也是对和谐共生理想的一次积极实践。
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 寻找共鸣的声音
钱伊依
在数字化浪潮中,以独特的视角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互动仪式链和在场体验设计。通过继承和异化传统祈愿仪式,重新定义了身体与精神在数字空间中的共存方式。它不仅是一次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更是对人类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在虚拟世界中的深刻反思。
深入挖掘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中。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项目构建了特定的互动情境,如"与森林共呼吸"和"在雨中行走不被淋湿",引导体验者通过身体语言、视觉和听觉等多维度参与,激发深层的情感共鸣。这种现代演绎不仅展现了传统仪式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也探索了群体团结和个体情感能量在虚拟空间中的表达。
通过音乐仪式情境的回溯与重现,构建了一个跨越历史与文化的共鸣空间。体验者在五代南唐《合乐图》的演奏场中,通过参与式体验,成为观者、演奏者,感受音乐、灯光、影像的联动,体验庄严的情感共鸣。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数字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为寻找共鸣的声音提供了新的路径。
科技越发展人类越需要萨满
杜嘉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被提出:为何人类在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越发需要萨满的精神传递?这不仅是对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精神需求深层次的挖掘。萨满作为精神世界与自然连接的桥梁,其仪式感和精神传递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无限临场感和连锁系统,但同时也需要仪式感来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感光涂料、光学装置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创造出具有强烈仪式感的空间艺术,将萨满的精神传递融入现代生活。这种技术化集成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精神体验,也为现代科技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精神传递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激光射线的定向性、意识矩阵的构建以及无界的概念,都在拓展我们对精神世界的认知。"Cos_matrEEx"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科技与精神世界的融合,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界限,探索人类精神传递新途径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对科技功能的拓展,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洞察。
生成式AI介入CGI--多为时态模型
陈延峰
《多维失控模态》是一个深入探讨人机关系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项目。在这个时代议题下,人类与机器的互动变得日益复杂和矛盾,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自我发展与自我毁灭的核心悖论。项目通过生成式AI介入CGI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AI能否生成精致的3D模型,从而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探索人机协作的新境界。
通过设计流程探索,展示了AIGC在3D和音乐实验中的应用,预示着人工智能在文本、语音、视觉、运动和情感等多模态交互中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理解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属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这种跨领域的探索,揭示技术进步如何拓展人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控偶师与机械动物乐队的故事,预言了人机关系可能的未来走向。从人机友好到相互制衡,再到可能的敌对状态,这个故事反映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控和冲突。通过这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叙述,项目不仅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思考,也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在技术进步中的角色和责任。
圆桌一:智感共鸣|科技与艺术共塑品牌未来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品牌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和响应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和反馈,AI可以揭示消费者偏好和情感倾向,帮助品牌定制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和产品服务,从而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接。
为了提高用户参与度,品牌可以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交互体验。这包括利用AR/V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运用游戏化元素增加用户互动乐趣,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激发用户参与和分享,从而加深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
品牌识别并参与有影响力的跨界艺术项目,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并扩大其文化影响力。通过与艺术家合作,品牌可以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意内容,借助艺术的力量传达品牌价值和理念,同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迎接科技和艺术共同定义的营销新时代,我们需要准备拥抱技术创新,同时保持对艺术和文化敏感度。品牌应该投资于研发,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化营销策略,同时与艺术界建立合作,创造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品牌故事和体验。这将是一个融合了智能科技和创意艺术的品牌新纪元。
圆桌二:跨越界限|AI时代的艺术与自我对话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艺术创作的边界,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工具和灵感。AI的算法能够辅助创作,甚至独立生成艺术作品,同时引发对艺术创作真谛的探讨。
艺术家可以将独特的艺术思维应用于商业领域,通过艺术化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为市场注入新的审美价值,同时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共赢。
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艺术家需维护作品的艺术性,找到表达自我与满足市场的平衡点,通过创新和战略规划,让艺术作品在保持纯粹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价值。
毕业之际,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回顾成长和所学,反思经历的收获与遗憾。展望未来,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设定职业和生活的目标,绘制个人愿景,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思考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以及个人成长和未来规划,促进自我认知和目标明确,为艺术与人生的融合探索新路径。
光影秀表演
多维失控模态艺术家
在现代艺术的舞台上,"多维失控模态"以其独特的光影秀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感官的盛宴。这种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表演的界限,通过光影的交织与变化,创造出一个多维度的失控艺术空间,让观众在其中体验到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创+精神不仅属于青年一代,更属于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