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为了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作用,本报特开设“艺术有‘理’”栏目,这是对新时代文艺评论使命的回应,也是助力中国美术评论体系建构的具体行动。
学术主持:徐涟
随着“DeepSeek”等智能工具的横空出世,人类的艺术批评特别是设计批评领域又多了一个新的主体。笔者曾在第一时间里试用了“DeepSeek”来生成关于当下设计史论研究的“锐评”,深感其事实与锋芒并存,且无需顾忌人类批评家所在意的人情世故,至少对既往设计批评的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今时过境迁,有必要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条件和批评环境内重新定位、反思有关AI时代设计批评的若干基本问题。
“需要”批评:“设计批评”存在的合法性
AI时代,批评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AI作为批评的主体无需在乎人际关系,因此所说往往更加客观、大胆。
笔者坚持认为好的批评还是“对事不对人”的。它可能针对具体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谈论的一定是由此出发的趋势、热点和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不仅仅限于一个人或者一个领域,而是带有问题意识。多年前,笔者曾经在《美术观察》杂志担任“批评”栏目的编辑,在常年接触各种批评文章的过程中,对一些带有问题意识的好的“批评”选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精准投放的结果为什么使人们越来越讨厌广告?设计评奖的权威性为什么越来越低?广告人为什么从大师变成了“广告狗”?建筑设计的“地标”潮、没有“创意”的创意产业园、中国设计自主性的崛起平面设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有鉴于此,近年来笔者在设计批评的课堂教学中曾让学生做过一个随堂的训练:请列举过去一段时间以内,设计业界形成行业热点或者关注焦点的十件大事;同时,请预测一下未来十年,设计业界最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形成热点的十个关键领域,并稍加描述。可以想像,这些话题的提出和讨论,将会对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提供冷静的反思与可能的“纠偏”。在未来,通过AI选定选题,或许将成为批评中的一种常态。不管是自主提出选题还是借助人工智能等工具,应该说设计界的现象、热点值得持续关注,需要形成话题,是AI时代设计批评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值得”批评:批评家对于被批评者价值的认定
批评得以存在的另一个前提是批评对象的某一方面引起了批评者的注意或者关注。由于AI的对话—生成式机制,使得它并不具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批评家的主体性特征——主动批评,因而更加体现出这一点。被批评者也要珍惜所受到的批评。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应该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有人关注被批评者的作品或者相关现象,本身就说明被批评者有价值。
一般而言,设计批评的起点是和设计业有关的热点现象,促使批评家有想法不吐不快。如笔者曾经考虑到或者撰写的相关选题:“再论‘装饰就是罪恶’”“宋体的衰落与等线的兴起”等,就是围绕某种值得关心或者警惕的现象、趋势有感而发。当然,也有不那么赶时髦的批评,但批评的现象一定要存在于社会之中,需要讨论,只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不易发觉罢了。如笔者也曾关注过“让设计成为一种日常语言”这样的选题。这些选题虽然都是对于某种现象的针砭时弊或者冷眼旁观,但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现象的影响力足够大,因而足够值得批评家的关注。AI的问题,在于难以做到“有感而发”“不吐不快”,AI批评仍然是背后有人类主体批评家“对话”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AI的出现,更有助于培养艺术家接受批评的心胸。
“只是”批评:设计批评的功能限定
无论如何,批评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对批评对象进行批评,并不必然意味着批评主体的水平比批评对象强。AI更是如此,被批评者大可不需要把自己的能力和AI进行对比。那么,设计批评的主体,应该是参与设计产业的实践者、理论家还是一般大众?笔者认为各有利弊。设计从业者的优势在于了解行业,但所了解的仅仅限于自己所从事的某一个行业,容易以偏概全;学者的优势在于了解各种批评理论和模式,对于行业容易建立全局性的认识,但缺乏实践参与;大众常常有独特的观点,但大众的言论也容易沦为不负责任的“酷评”,对创作主体缺乏“理解之同情”。眼下,AI批评的出现,让这各个主体的边界进一步模糊——通过生成式对话,可以在以上身份之间自如切换,做到“兼容并包”“兼听则明”。
对于批评的主体批评家来说,真正对设计实务的批评应该是独立的,批评家只有独立才能讲真话。现在至少在理论上AI可以做到这一点,即大可以不避讳人情世故。此时,作为批评的客体而言,是否接受这种批评,是否需要予以回应甚至反批评,大可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管是人类批评家还是AI说被批评者差,被批评者就为此受到打击而一蹶不振,那是被批评者的不成熟;反过来,其他人或者AI恭维被批评者,被批评者就以为自己真的了不起,也是被批评者的不成熟。真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最了解自己的人永远只有自己,其他的声音大可视作有益的参照。
眼下,AI作为一种主体进入设计批评为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但冷静之后思考,我们逐渐明确AI只是我们从事设计批评的一种新的工具和手段,它本身是既有批评方法的有益补充,能够对人类的设计批评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挑战,促使我们更好地反思批评本体、提升批评质量,但终究不可能取代人类批评家对于包括设计在内的艺术直观、鲜活的生命体验。无论怎样,工具本身都不可能成为评价标准,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批评,能够对设计行业发展和未来社会变迁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未来的设计批评家仍然大有作为的空间。■
作者介绍
祝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雅特聘教授。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出版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设计观点》、译著《流派:艺术卷》《智慧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