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拿着他的“健康管理App”找我聊,开口就说“现在人都想健康,我的产品能满足个人健康管理的需求”。
我问了句:“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打开你这个App进行健康管理呢?”他愣住了。
这不是个例。
太多的企业困在自以为的「用户需求」中,或者陷入「用户说啥我们做啥」的思维中。
做在线教育的盯着“用户要学习”,却忽略了职场人“下班后学习,孤独难坚持,看不到进步”的情绪
用户需求是飘在水面的浮萍,只是水面上浅薄的热闹,一阵风就散了;用户场景才是扎在水底的根,抓住了它,才算抓住了商业的本质。
用户需求与用户场景虽然看起来相似,但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
用户需求是指用户想要达到的目标或解决的问题。例如,“用户要管理健康”、“用户要管理财务”、“用户要学习新技能”等。
用户场景是一个完整具体的故事画面,是用户需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象化表现。它不仅包括用户需要什么,还包括用户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为什么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以及用户愿意为此付出什么样的成本。
举个“卖水”的例子。用户需求是“我要一瓶水”。
用户场景可能是:
公园门口卖水:“逛完公园喝水,冰点解喝别太贵”
健身房刚练完的壮汉:“运动后想快速补水,最好是电解质水,贵点没事但别太甜”
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奶奶:“给孙子买瓶常温的,瓶口小营养足带个卡通图案,贵点可以接受”
沙漠徒步的驴友:“负重太多不想带太重的,容量大瓶盖紧能止喝”
只说需求,就只能理解用户的表面需求,可能只会生产一种瓶装水;看懂场景,就能完整理解用户需求,产生匹配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因为在需求的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场景信息。
所以说,需求是填空题,场景是应用题——前者只告诉你不知道对错的答案,后者才告诉你怎么解题。
有个做产品的朋友跟我吐槽,说公司花了好多钱做用户调研,结果产品上线还是扑街。我一看调研报告,全是“希望价格更便宜”、“希望功能更丰富”这种正确的废话。
这就是只看需求不看场景的结果。如果用户需求可以简单用想要什么的语言描述,我们获得的只是想要的结果,而无法获得深入的洞察。
如果不能了解用户场景,就无法理解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思维存在三个致命缺陷,而用户场景思维则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首先,用户需求的描述过于简单,很容易陷入浅层非此即彼的讨论,而用户场景思维可以补充大量用户信息。
讨论用户需求时,很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由于没有场景的帮助,很难理解这个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于是陷入概念对概念的讨论
由于用户需求描述偏浅,没有办法判断市场空间,也就无法判断需求的商业价值
由于用户量众多,很难说用户没有这个需求,从而产生了大量对用户需求的误判
其次,用户需求的简单化无法看到细分市场机会,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正如用户买水一样,大家都看到“用户要喝水”,就都去做瓶装水,最后只能打价格战。但看懂场景的人,会做运动后喝的电解质水、给孩子喝的常温卡通水、给徒步者的防漏水——这些细分市场竞争小,利润还高。
最后,用户需求思维下无法真正理解用户痛点,只有在场景中才能深入理解。
用户往往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只会说“我需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只有进入到场景的时候才能够判断用户需要“快速从A点到B点的办法”。
场景思维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用户需求,找到「看见未被言说的痛点」。
举一个血糖仪的例子。
某血糖仪上市后,公司发现老年用户使用率极低,经销商反馈“设备太复杂”。老年用户需求表面上是“精准检测”,而真实场景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健康管理的持续性和便利性”
操作困难:80%的老年人因视力差、手抖,无法独立完成采血步骤
情感压力:用户因频繁采血感到焦虑,甚至产生“逃避检查”的心理
在这些场景下,公司调整了产品,开发更简单的一次佩戴方法,同时检测数据实时上传App,App采用大字模式让老人更容易看清楚,同时在晚餐后播报“今天血糖表现稳定,请继续加油”,鼓励老人继续管理血糖。
在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用户场景可以帮助我们从“满足用户需求”转向“解决用户场景中的问题”,构建起真正符合用户实际使用习惯的产品和服务。
开会时,产品经理说“用户需要更简单的操作”,研发说“简单了功能就不全”,销售说“客户就想要功能多的”,最后吵了一下午没结果,发现没人知道“简单”到底指什么。
但如果换成场景:“60岁大爷在菜市场用老年机扫码,手指抖,老花镜度数不够,总点错付款键”——所有人瞬间就懂了:按钮要大,字要粗,步骤不能超过两步,最好加个语音提示。
场景是团队沟通的共同语言,它能让所有人看到同一个画面,而不是各说各话。
我自己过去对美团买药有一个误解,觉得这个产品挺鸡肋——如果用户很着急,就会自己去买药;如果用户不着急,晚一两天也无妨。
直到我自己遇到了一次撞车,才真的理解了美团买药的场景。
一个下雨天的晚上,我加班回家后,在小区门口被骑电动车的外卖小哥撞倒地,身上多处擦伤。回到家后立马在美团买药下单买了碘酒消毒,大概20多分钟就到了。
后来跟美团买药业务的朋友们聊天,才知道美团买药的几个重要场景:
夜间紧急用药,无法确定到底哪个药店开着,需要快速拿到药
家里病人需要用药但无法走开,典型是小孩发烧需要用药但家长需要照顾小孩
同样,我一开始对即时零售不太理解:电商次日达已经很快了,为啥买东西需要30分钟就送到?
直到我有一次出差,在酒店里发现手表没电但忘记带手表充电器,又不知道哪儿有卖的,于是打开美团闪购买了一个手表充电器。在这个场景里,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酒店,即时的「快」才能满足需求。
还有一次在一个茶舍里开会讨论问题,试了一下茶舍里的白板笔不好用,但是自己开会无法离开,于是打开美团闪购买了一盒白板笔,20分钟就到了,讨论的内容得以正常进行。
这样才理解了用户需求。用户在一些场景下,「快」的需求更加突出。
而当我习惯了这个低成本买到的「快服务」,我在很多情况下就会使用这个服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外卖三国杀如火如荼的原因,京东、阿里、美团都在抢占即时零售的用户心智。
克里斯坦森的“用户目标达成理论”(Jobs to be done)为我们理解用户场景提供了重要框架。他认为,用户其实不是购买产品和服务,而是为了让自己完成某些任务而“雇佣”了这些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所进步。
根据这一理论,用户诉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任务性诉求:用户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或解决的具体问题
目的性诉求:用户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或解决这个问题
情感性诉求: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用户买景区门票,任务性诉求是买票,目的性诉求是游玩景区,情感性诉求是休闲
用户买电影票,任务性诉求是买票,目的性诉求是看电影,情感性诉求是跟谈恋爱对象相处
场景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同时看到用户的三层次诉求,而不仅仅是任务性诉求。
当用户购买剃须刀时,任务性诉求是购买剃须刀,而其场景不一样,目的性诉求与情感性诉求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重点与宣传的重点不同:
一种是男生自己买然后剃须,这种情况下目的性诉求是自己剃须,情感性诉求是剃须后的畅快感觉
另一种场景是女朋友送给对象剃须刀,目的是送礼,情感性诉求是对象喜欢与认可
有个卖男士护肤品的品牌就很懂这个。
他们发现很多男生是被女朋友逼着买护肤品的,于是推出了“男友改造计划”礼盒,里面有护肤步骤卡片,还印着完记得夸我眼光好”。结果女生们争相购买,因为这满足了她们“希望男朋友重视自己建议”的情感需求。
领导常说xxx不懂用户,说的其实是不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很多老板总说“要换位思考”,但真到做决策的时候,还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拍脑袋。为什么?因为根本没进入用户的场景。
有个做老年鞋的品牌,设计师都是年轻人,觉得“防滑、轻便”就够了。直到老板带着团队去养老院,才发现问题:
老人弯腰系鞋带不方便,所以需要魔术贴
老人视力不好,鞋子颜色要鲜艳,不然容易找不到
老人脚容易肿,鞋口要宽松,最好能调节
这些细节,坐在办公室里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必须亲自进入场景才能发现。
在工作中,我们常说要理解合作方,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本质也是理解对方所处的场景。对方的身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痛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愿。明白到这些,也就明白了正确合作的讨论方法。
因此,是否理解场景,也就变成能否换位思考,以及是否理解用户、是否理解合作方的依据。
用户的需求不在办公室里,不在用户的嘴里,只在实际的用户场景里。
去菜市场看看大妈们怎么挑菜,去写字楼看看白领们怎么喝咖啡,去工地上看看工人师傅们怎么休息,去学校门口看看家长们怎么接孩子……这些场景里藏着的,才是真正的商业机会。
用户说的需求可能会变,但他们所处的场景不会撒谎。少谈用户需求,多谈用户场景,你会发现,原来赚钱的密码,一直就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
毕竟,用户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工具,而是解决具体场景下的问题。
当然,对用户场景的挖掘还有一些专门方法,有兴趣的朋友欢迎交流。
作者公众号:郝郝说商业(ID:Hao_Business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