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这么“万能”,我们学习还有意义吗梁文锋eepeek

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其中不少同学觉得学习没动力,找不到意义,说自己既没有好奇心,也没有好胜心,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赢。尤其在 ChatGPT 等 AI 工具能轻松完成论文写作、代码生成,甚至影视创作的今天,这种困惑愈发强烈。于是,他们不禁开始怀疑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儿?

那么AI 时代,我们是否还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

清华大学理学博士、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和渊老师的新书《AI时代,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学》就谈到了AI时代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让AI工具成为孩子的全能学习助手。全书覆盖预习、复习、刷题、写作、情绪疏导等12大高频学习场景,提供“即学即用”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数学、英语、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如何让DeepSeek等AI工具成为孩子的成长顾问,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制订学习计划、调节情绪、进行生涯规划等。

来源 | 《AI时代,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学》

作者 | 和渊

01

AI 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在技术革命重塑世界的今天,AI 正在悄然打破知识的围墙:当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获得清华、北大的名师课程时,当智能导师用全息投影重构物理实验的底层逻辑时,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壁垒正在消解。

更值得期待的是,AI 催生的新兴职业生态——从数据标注师到 AI 训练师——正在构建无须传统学历认证的上升通道,让能力本身成为新的通行证。

有人会说,既然 AI 什么都懂,那我们直接问 AI 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因为你的提问水平,决定了 AI 给出答案的质量——只有经过系统学习,你才能提出精准的问题、辨别答案的真伪、整合碎片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实,AI 如同普罗米修斯之火,能释放多大能量取决于执火者的智慧。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那么 AI 便能帮你梳理基础题目的解题思路;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那么 AI 便能与你探讨社会热点的深层逻辑;如果你是一个博士生,那么 AI 便能成为你的科研伙伴,为你的研究框架提供跨学科视角和创新启发。

而这个认知跃迁的过程,恰恰需要持续的学习来锻造,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是通过你的深度阅读、系统性思考逐渐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终身学习不再是选择,而是我们与时代对话的基本姿态。

02

原始的热爱才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当饺子导演以“啃老”三年的蛰伏坚守动画梦想,当王兴兴(宇树科技创始人)在拆解家电中叩启机械世界的大门,当梁文锋(DeepSeek 创始人)的父亲递上螺丝刀,默许他进行“拆解 – 重构”的试错,当陈氏兄弟(寒武纪创始人)的父母用《十万个为什么》替代题海战术,任由兄弟二人自由探索——这些打破常规的选择,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AI 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能点燃十年冷板凳的原始热爱。

AI 可以存储海量知识,但它无法替代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本能好奇。当王兴兴拆解电器时,他并非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被机械运转的奥秘深深吸引;当陈氏兄弟沉迷于《十万个为什么》时,他们的父母没有用“刷题”压制这份热情,而是选择守护这种“无用”的探索。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最终却孕育出了颠覆行业的创新。这是因为,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对问题本身的痴迷,而非功利性的目标。

知识会过时,工具会迭代,但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热爱,能支撑他跨越技术的变迁。梁文锋父亲那句“拆完装回去”命令的背后,不仅是对孩子动手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试错精神”的鼓励。AI 可以解答问题,但它无法教会我们如何提出好问题;AI 可以生成代码,但它无法赋予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耐心。而所有这些能力,恰恰需要从热爱中“生长”出来。

真正的热爱,能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当你为一个问题辗转反侧时,当你为一次实验失败反复尝试时,你正在训练的就是一种 AI 无法替代的能力——深度思考的韧性。这种韧性,才是未来社会中区分“工具使用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关键。

许多同学说“不喜欢学习”,其实他们反感的是填鸭式灌输知识对好奇心的扼杀。人类对未知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学习者——婴儿通过触摸认识世界,孩童通过提问理解规律,成年人通过实践验证猜想。要找回学习的原始动力,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学习”的边界。

从“有用”到“无用之用为大用”:允许自己将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兴趣上。喜欢画画?可以用 AI 工具尝试数字艺术;痴迷历史?可以用 AI 技术复原古代场景。这些“不务正业”的尝试,反而可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起点。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与其机械背诵编程语法,不如用 AI 助手开发一款小游戏,在实践中掌握编程思维;与其死记硬背历史事件,不如用 AI 工具生成一段虚拟对话,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抉择。当学习变成创造的过程,热情自然会燃烧。

从“独木桥”到“旷野”:教育不应只有一条赛道,也不应只有一种评价维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有人擅长逻辑,有人热爱艺术,有人痴迷手工——AI 时代需要多元化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板”,一定会比补足短板得到更多的奖赏。

03

AI 时代,我们秉持的学习价值观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着一条“成功路径”:成绩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赚大钱→成为人生赢家。在我的调研中,有 80% 以上的孩子是这么想的。

但在 AI 时代,这条流水线式的进阶路径正在逐渐失效。当 AI 能替代重复性劳动,甚至完成部分创造性工作时,单纯依赖学历和职位的“线性思维”已无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父辈的经验建立在“稀缺社会”之上——教育资源有限,学历是稀缺凭证,职业路径相对固定。但在 AI 驱动的“丰裕社会”中,知识本身变得廉价,职业边界日益模糊。

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名校文凭未必能保障高薪工作,一名高级蓝领工人却可以凭借出色的技术获得高薪。而更严峻的现实是,若我们盲目遵循旧路径,则很容易陷入“为卷而卷”的怪圈:拼命“刷题”进入名校,却发现所学技能早已被 AI 取代;削尖脑袋挤进热门行业,却因缺乏内在动力而迅速倦怠。

在 AI 时代,那些敢于选择冷门领域、敢于坚持独特兴趣的人,反而可能会开辟新蓝海。

我认为,与其耗尽心力追求从 95 分到 100 分的“完美一跃”,不如在确保学业稳居优秀线后,将剩余时间投入到真正热爱的领域中。清华、北大之争如同攀登珠峰的最后 500 米——氧气稀薄、风险陡增,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指数级增长的代价。

而现实中,人生的成就从不局限于学历的“顶峰”。这也正是我选择从脑科学、认知科学、AI 等多个方面展开写作的初衷——希望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实现高效学习,从而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发展个人特长和培养兴趣爱好。

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为例,他英语成绩不太好,本科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考研时也未能踏入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浙江大学的大门,但这些“不完美”反而让他有更多时间钻研机器人技术。

当别人为提升那决定性的 5 分而熬夜苦战时,他却在实验室里拆装机械、调试代码,最终创造出了全球领先的足式机器人,让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企业波士顿动力都为之侧目。

与其在“卷王赛道”上消耗青春,不如把 95 分的学业作为底气,用省下的时间浇灌兴趣的种子——或许你热爱的编程、艺术或手工,正是未来颠覆行业的火种。毕竟,社会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满分学霸”,而是那些敢于用热爱定义人生赛道的“偏执狂”。

我们需要摆脱过往价值观的路径依赖。就连电影《哪吒 2》中的东海龙王敖光都这样对儿子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你内心的选择吧!”传统的价值观是“doing–having–being”,也就是“我做了什么,所以拥有了什么,最终会成为什么”。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转换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把上面的顺序倒过来。首先,思考你想要成为(being)什么样的人,是热爱探索的科学家,还是用艺术表达观点的创作者,或是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程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是所有行动的起点。

然后,付诸行动(doing),目标明确,勇往直前,去做社会真正需要的事情。至于拥有(having)了什么不用太介意,金钱、地位、荣誉,这些不应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是你践行价值观过程中的副产品。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颗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季节破土而出。当教育焦虑裹挟着我们不断追逐分数的时候,创新者们用事实告诉我们:真正无法被算法替代的,可能是那些分数之外的东西,比如对未知领域的天真好奇、对冷门赛道的孤注一掷、对自我信念的偏执坚守,等等。

或许,孩子们,你们应该保留些“不合理”的棱角,在成绩之外,腾出时间,在卧室里拆装天马行空的梦想,在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开垦属于自己的荒原。毕竟,改写时代剧本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的复读机,而是敢于把人生过成一场伟大实验的破局者。

AI时代,我为你们加油!

《AI时代,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学》

作者:和渊

让DeepSeek等AI工具成为孩子的全能学习助手;

清华大学博士,人大附中名师的AI高效学习实战课;

AI教育实践指南,聚焦AI工具落地教育场景的家长实操手册,解决“技术如何真正助力学习”的痛点。

覆盖预习、复习、刷题、写作、情绪疏导等12大高频学习场景,提供“即学即用”的解决方案。

破除教育焦虑,直击家长辅导难题(如“孩子数学跟不上”“作文写不出”),用AI工具实现省时、省力、高效的个性化辅导。

《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作者:和渊

清华大学理学博士、人大附和渊老师的AI时代的高效学习法,解读人工智能时代的八大核心竞争力。

掌握未来:AI时代全方位规划指南——学业、专业、职业、人生;

AI时代高效学习秘籍:一本书掌握未来人才的八大核心能力,普通人如何抓住AI风口,弯道超车;

AI时代考情洞察: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带你应对教育变革,如何成为AI时代更好的老师和家长;

众多顶尖学者和行业专家,施一公、刘彭芝、王渝生、罗振宇、李永乐、张萌、二希、程骉等专家学者联袂推荐。

THE END
0.朱松纯:培养善用人工智能的青少年教育智能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培养善用人工智能的青少年,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社会各界应携手共进,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jvzq<84gfw4qgxung0ipo7hp1p704977129168h322<.699525:60qyon
1.人工智能时代将至教育该如何应变?教育现在学的东西过时了吗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介绍,差不多150年前,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命题。直到现在,学习的体系也是根据这一理念构建的。“这样一套理论是天经地义的吗?那个时代和现在的孩子们应该学习同样的内容吗?”朱永新抛出了问题。 jvzq<84gfw4qgxung0ipo7hp1p7049721382:8h322<.5:>933=80qyon
2.人工智能时代育人如何向未来新闻频道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少年时期正是拼搏奋斗的黄金阶段。在个人成长历程中,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打击,奋斗之路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增加竞争的焦虑。然而,真正的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通过健全思想政治引领机制,聚焦青少年思想困惑和关切诉求,为他们构筑抵御风浪的心灵jvzquC41pg}t0lhvx0ipo872475178831CXUK?Ho8qfIzvYZw8RFThDu4;17<60ujznn
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究竟什么样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究竟什么样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日前,“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大型公益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围绕人工智能将给未来教育带来怎样颠覆性的挑战和创新这个主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和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发表了精彩演讲,给人颇多启迪。jvzq<84pgyy/{xzvj0io1sxzy1813@571v813@5748e::A964;4ivv
4.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必答题”!中小学如何找寻答案?|人工2025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lq14286/9=/475eql2kphtfurk;39>66?3ujvsm
5.深读365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带领党和 发布于:2022-09-28 07:39 分享 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3.4%、45.5%、46.6 发布于:2022-09-28 07:38 分享 jvzquC41pg}t0mfjg0io1|i587
6.曹文轩朱永新谈儿童阅读:发现向善的力量要有悲悯情怀文化【文艺星青年按】“六一”儿童节前夕,人民网文化频道“文艺星青年”工作室特邀请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做客访谈,聊一聊曹文轩的最新作品《穿堂风》,畅谈儿童文学与教育。在曹文轩的眼中,《穿堂风》是一个关于人格、关于尊严的故事,透过文学看见的是人性;朱永新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61427819;231i99=75/4?4399;;0nuou
7.“乡村学校办好了,孩子们会回来的”南方plus朱永新在2021年的上一届乡村教育振兴论坛。(资料图/图) 我们知道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教育不振兴就难以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 我觉得乡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障碍:第一,乡村教育处在应试水平低下和素质教育缺乏的矛盾中,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定位不准,乡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49;13;5d8?5473?/j}rn
8.朱松纯委员:年轻一代对人工智能的学习有三个阶段荆楚网对年轻人来说,人工智能的学习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我们需要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它不是一个单向的技术,而是一个大的科学问题、工程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我们怎么样学会用人工智能的工具?人工智能正在不断地融入到当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的很多职业都受到了影响,这就是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在使用。 jvzq<84yyy4dpqzdgk4dqv4eqpzfp}4424;.2<4281ipp}jpva7:2956654ivvq
9.【中国网信】熊璋朱莎: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夯实教育强国根基|人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学生,能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人机协同能力,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vsm|14637658/3<0fxh/kplbh}zp3269;:90ujznn
10.未来还需要老师吗?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该如何应变?现在学的东西过时了吗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介绍,差不多150年前,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命题。直到现在,学习的体系也是根据这一理念构建的。“这样一套理论是天经地义的吗?那个时代和现在的孩子们应该学习同样的内容吗?”朱永新抛出了问题。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v4ip18149434/791B8873880|mvon
11.初中生遭老师暴打耳光后跳楼身亡老师不知所踪《新世纪周刊》记者试图联系该校校长徐小祥未果。当事人陈太荣老师,在事发后也不知所踪,有知情人透露,陈太荣已经被当地警方保护起来,而他在该市人民医院工作的妻子,也已经多天没有上班。陈太荣的儿子,目前每天上下学都有警员随行。对此,扬中市警方未给予证实。 jvzquC41pg}t0|tjw0ipo87229724B4p47982=;520y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