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其中不少同学觉得学习没动力,找不到意义,说自己既没有好奇心,也没有好胜心,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赢。尤其在 ChatGPT 等 AI 工具能轻松完成论文写作、代码生成,甚至影视创作的今天,这种困惑愈发强烈。于是,他们不禁开始怀疑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儿?
那么AI 时代,我们是否还要学习、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
清华大学理学博士、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和渊老师的新书《AI时代,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学》就谈到了AI时代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让AI工具成为孩子的全能学习助手。全书覆盖预习、复习、刷题、写作、情绪疏导等12大高频学习场景,提供“即学即用”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数学、英语、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如何让DeepSeek等AI工具成为孩子的成长顾问,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制订学习计划、调节情绪、进行生涯规划等。
来源 | 《AI时代,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学》
作者 | 和渊
01
AI 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在技术革命重塑世界的今天,AI 正在悄然打破知识的围墙:当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获得清华、北大的名师课程时,当智能导师用全息投影重构物理实验的底层逻辑时,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壁垒正在消解。
更值得期待的是,AI 催生的新兴职业生态——从数据标注师到 AI 训练师——正在构建无须传统学历认证的上升通道,让能力本身成为新的通行证。
有人会说,既然 AI 什么都懂,那我们直接问 AI 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因为你的提问水平,决定了 AI 给出答案的质量——只有经过系统学习,你才能提出精准的问题、辨别答案的真伪、整合碎片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实,AI 如同普罗米修斯之火,能释放多大能量取决于执火者的智慧。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那么 AI 便能帮你梳理基础题目的解题思路;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那么 AI 便能与你探讨社会热点的深层逻辑;如果你是一个博士生,那么 AI 便能成为你的科研伙伴,为你的研究框架提供跨学科视角和创新启发。
而这个认知跃迁的过程,恰恰需要持续的学习来锻造,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是通过你的深度阅读、系统性思考逐渐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终身学习不再是选择,而是我们与时代对话的基本姿态。
02
原始的热爱才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当饺子导演以“啃老”三年的蛰伏坚守动画梦想,当王兴兴(宇树科技创始人)在拆解家电中叩启机械世界的大门,当梁文锋(DeepSeek 创始人)的父亲递上螺丝刀,默许他进行“拆解 – 重构”的试错,当陈氏兄弟(寒武纪创始人)的父母用《十万个为什么》替代题海战术,任由兄弟二人自由探索——这些打破常规的选择,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AI 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能点燃十年冷板凳的原始热爱。
AI 可以存储海量知识,但它无法替代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本能好奇。当王兴兴拆解电器时,他并非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被机械运转的奥秘深深吸引;当陈氏兄弟沉迷于《十万个为什么》时,他们的父母没有用“刷题”压制这份热情,而是选择守护这种“无用”的探索。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最终却孕育出了颠覆行业的创新。这是因为,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对问题本身的痴迷,而非功利性的目标。
知识会过时,工具会迭代,但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热爱,能支撑他跨越技术的变迁。梁文锋父亲那句“拆完装回去”命令的背后,不仅是对孩子动手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试错精神”的鼓励。AI 可以解答问题,但它无法教会我们如何提出好问题;AI 可以生成代码,但它无法赋予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耐心。而所有这些能力,恰恰需要从热爱中“生长”出来。
真正的热爱,能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当你为一个问题辗转反侧时,当你为一次实验失败反复尝试时,你正在训练的就是一种 AI 无法替代的能力——深度思考的韧性。这种韧性,才是未来社会中区分“工具使用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关键。
许多同学说“不喜欢学习”,其实他们反感的是填鸭式灌输知识对好奇心的扼杀。人类对未知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学习者——婴儿通过触摸认识世界,孩童通过提问理解规律,成年人通过实践验证猜想。要找回学习的原始动力,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学习”的边界。
从“有用”到“无用之用为大用”:允许自己将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兴趣上。喜欢画画?可以用 AI 工具尝试数字艺术;痴迷历史?可以用 AI 技术复原古代场景。这些“不务正业”的尝试,反而可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起点。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与其机械背诵编程语法,不如用 AI 助手开发一款小游戏,在实践中掌握编程思维;与其死记硬背历史事件,不如用 AI 工具生成一段虚拟对话,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抉择。当学习变成创造的过程,热情自然会燃烧。
从“独木桥”到“旷野”:教育不应只有一条赛道,也不应只有一种评价维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有人擅长逻辑,有人热爱艺术,有人痴迷手工——AI 时代需要多元化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板”,一定会比补足短板得到更多的奖赏。
03
AI 时代,我们秉持的学习价值观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着一条“成功路径”:成绩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赚大钱→成为人生赢家。在我的调研中,有 80% 以上的孩子是这么想的。
但在 AI 时代,这条流水线式的进阶路径正在逐渐失效。当 AI 能替代重复性劳动,甚至完成部分创造性工作时,单纯依赖学历和职位的“线性思维”已无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父辈的经验建立在“稀缺社会”之上——教育资源有限,学历是稀缺凭证,职业路径相对固定。但在 AI 驱动的“丰裕社会”中,知识本身变得廉价,职业边界日益模糊。
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名校文凭未必能保障高薪工作,一名高级蓝领工人却可以凭借出色的技术获得高薪。而更严峻的现实是,若我们盲目遵循旧路径,则很容易陷入“为卷而卷”的怪圈:拼命“刷题”进入名校,却发现所学技能早已被 AI 取代;削尖脑袋挤进热门行业,却因缺乏内在动力而迅速倦怠。
在 AI 时代,那些敢于选择冷门领域、敢于坚持独特兴趣的人,反而可能会开辟新蓝海。
我认为,与其耗尽心力追求从 95 分到 100 分的“完美一跃”,不如在确保学业稳居优秀线后,将剩余时间投入到真正热爱的领域中。清华、北大之争如同攀登珠峰的最后 500 米——氧气稀薄、风险陡增,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指数级增长的代价。
而现实中,人生的成就从不局限于学历的“顶峰”。这也正是我选择从脑科学、认知科学、AI 等多个方面展开写作的初衷——希望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实现高效学习,从而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发展个人特长和培养兴趣爱好。
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为例,他英语成绩不太好,本科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考研时也未能踏入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浙江大学的大门,但这些“不完美”反而让他有更多时间钻研机器人技术。
当别人为提升那决定性的 5 分而熬夜苦战时,他却在实验室里拆装机械、调试代码,最终创造出了全球领先的足式机器人,让机器人领域的标杆企业波士顿动力都为之侧目。
与其在“卷王赛道”上消耗青春,不如把 95 分的学业作为底气,用省下的时间浇灌兴趣的种子——或许你热爱的编程、艺术或手工,正是未来颠覆行业的火种。毕竟,社会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满分学霸”,而是那些敢于用热爱定义人生赛道的“偏执狂”。
我们需要摆脱过往价值观的路径依赖。就连电影《哪吒 2》中的东海龙王敖光都这样对儿子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你内心的选择吧!”传统的价值观是“doing–having–being”,也就是“我做了什么,所以拥有了什么,最终会成为什么”。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转换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把上面的顺序倒过来。首先,思考你想要成为(being)什么样的人,是热爱探索的科学家,还是用艺术表达观点的创作者,或是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程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是所有行动的起点。
然后,付诸行动(doing),目标明确,勇往直前,去做社会真正需要的事情。至于拥有(having)了什么不用太介意,金钱、地位、荣誉,这些不应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是你践行价值观过程中的副产品。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颗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季节破土而出。当教育焦虑裹挟着我们不断追逐分数的时候,创新者们用事实告诉我们:真正无法被算法替代的,可能是那些分数之外的东西,比如对未知领域的天真好奇、对冷门赛道的孤注一掷、对自我信念的偏执坚守,等等。
或许,孩子们,你们应该保留些“不合理”的棱角,在成绩之外,腾出时间,在卧室里拆装天马行空的梦想,在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开垦属于自己的荒原。毕竟,改写时代剧本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的复读机,而是敢于把人生过成一场伟大实验的破局者。
AI时代,我为你们加油!
《AI时代,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学》
作者:和渊
让DeepSeek等AI工具成为孩子的全能学习助手;
清华大学博士,人大附中名师的AI高效学习实战课;
AI教育实践指南,聚焦AI工具落地教育场景的家长实操手册,解决“技术如何真正助力学习”的痛点。
覆盖预习、复习、刷题、写作、情绪疏导等12大高频学习场景,提供“即学即用”的解决方案。
破除教育焦虑,直击家长辅导难题(如“孩子数学跟不上”“作文写不出”),用AI工具实现省时、省力、高效的个性化辅导。
《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作者:和渊
清华大学理学博士、人大附和渊老师的AI时代的高效学习法,解读人工智能时代的八大核心竞争力。
掌握未来:AI时代全方位规划指南——学业、专业、职业、人生;
AI时代高效学习秘籍:一本书掌握未来人才的八大核心能力,普通人如何抓住AI风口,弯道超车;
AI时代考情洞察: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带你应对教育变革,如何成为AI时代更好的老师和家长;
众多顶尖学者和行业专家,施一公、刘彭芝、王渝生、罗振宇、李永乐、张萌、二希、程骉等专家学者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