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君子——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学校的工作
原创作者|杨树军
一、关于教师:超越考试,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
基于现实,我们最大的共识应该是关于“考试”的。考试像是一个重大事件,当它来临时,我们随即进入某种状态: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相应的部门则保证了其流程的顺畅,并提供各种支持。
关于考试——它应该是一件我们可以驾驭,但不去刻意强调的事情。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通达。考试是我们的自留地,只有在经营好它以后,我们才可能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方。
考试像是吃饭穿衣,这是一种基本需求,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它。学校里的投机者会拼命做好跟考试有关的事情,然后再适时点缀一点别的东西。衡水中学可能会在前面364天里不分昼夜地应试,再花一天时间搞个科技节,然后说自己是素质教育。这些人怎么看都像是小人。
小人就是那些面目猥琐、道德低下的人。小人处于社会最底端,他们前边是君子,在孔子的排序中,比君子更尊崇的是圣人。圣人泽被天下,尧舜禹、汤文武什么的……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图腾,但孔子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个君子。
传统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照顾好身边的人、造福一方百姓,乃至经天纬地创立不世之功,但他们的终极归宿都是成为一个君子——修身。在我们社会的传统价值中,一个好医生的标准首先是其人品学问,其次才是医理。因为他们相信世界宇宙与身体发肤只是大小的不同,良医与良相是可以随时切换的。
考试只是一项技能,属于“术”的范畴,跟君子相差很远。君子温润如玉,但意志坚定。是在素质教育里加一点考试,还是在应试教育里体现一下全面发展?就像人们常常讨论改良与变革的区别一样,身处其中,我们深知这个问题比表面上更复杂。我们当然可以将自己标榜为改革者,大张旗鼓地去改变一个东西;我们也可以面带微笑,心怀理想,让一个东西慢慢被大家接受。
在学校,我们可以只盯着学生表面的成绩,只是教会孩子们一堆知识、技巧与心眼;我们也可以着眼他们长远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某些影响,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更有耐力,他们变得更善良。
君子成人之美——帮助别人去解决问题,使别人成长,而不是自己直接去解决问题。君子是这样一群人:心有所属、洁身自好,修身以敬。我一直以成为君子为目标,我希望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
二、关于学生:努力让孩子们成长为未来的君子。
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训练他们的自处能力。面对功课时,他们会自己设法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自处能力一定来自阅读。他们因为读书,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
学会跟同伴相处,合作完成任务。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一定走得更远。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一件事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同伴协同的能力等到成年之后就来不及了。
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他的另一个形象。从输入到输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他在这个阶段有大量的输入机会。口头表达是基础,书面表达是下一步。
独立思考会让我们走近人类的基本价值,比如:善良、正直、勇敢……他们由此会自觉了解生命的价值。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独立思考。
自处、合作、表达、独立思考最终让他们成为君子。
一说到学校,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升学、考试成绩。一切以考试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俨然固化成了一个封闭、稳定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运行的框架。
事实上,除了考试分数,学校真正应该关心的算是孩子们能不能喝上干净的水,课间上厕所挤不挤……他们能否学到一些对人生真正有帮助的东西。对孩子们而言,教材中那点知识与试卷上的技巧没有那么重要,孩子们的善良与正直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可以永远依恃的本钱。
考试是孩子们的一场苦役,通过今天的考试就一定能通过明天的考试吗?他们即便能顺利完成学业,就一定会拥有幸福的人生吗?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我们相聚在这里,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教育行为的结果——希望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在为明天造就更多有道德和能力的人。
三、关于学校: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视线收回来。
俄乌冲突中究竟是什么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北约东扩、俄罗斯自身安全诉求、美国及北约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援、俄乌双方的攻守形势……有情节、有故事,也很热闹,但在一百年之后,这些可能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战争中的个体。
或许在几个月之后,某一方或双方都宣布取得了胜利,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永远留在了战场上,无数个家庭永远失去了他们的亲人,还有数不清的孩子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永远伤害了……就战争而言,哪有什么胜负;就细节而言,胜负双方都只有血和泪。
我们在谈教育的时候,通常更关注的也是它的宏观叙事。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各种理念、模式、改革……当一场新的举措推出时,当然意味着旧的那个东西就是有问题的,于是我们又有了全新的思路,以及崭新的方案——真正的问题是,受前面那个东西影响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宏大但无意义的事情一直都在校园里发生,就像灰姑娘必须在规定时间从灰里捡出豆子才能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一样——捡豆子毫无意义,那只是后妈的规定……但很多时候,我们被告知捡豆子就是校园里最重要的事情。
一个大而无当的学校眼里只有后妈,那里可能根本就没有学生,他们要的只是抽象的荣誉与傲慢。我们相信某种改变是有可能的,这有赖于努力,也有赖于外界条件,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关注当下,但不让浮云遮眼,我们永远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哪里。所谓的君子,他们行为得体、世事洞明。责任感与使命感就是君子身上的两大属性,但他们随时准备接受各种结果。
作者简介:校长,已出版作品包括《子曰·我曰》《村里最好的学校》等。
(本文为杨树军校长原创,首发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杨树先生”,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杨树军|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片区内第一所聘请“外教”的公办学校
杨树军:为情所困的日子——疫情的“情”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学校建筑物的墙上只有一句话
杨树军|确定性与不确定:“从1到99”与“从0到1”
杨树军: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价值
杨树军:基础教育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杨树军:校内托管来了,取消寒暑假还会远吗?
杨树军:清华北大博士入职中小学传递的价值远超事件本身
杨树军:地铁涉事女子可以被治罪,不能被扒掉衣服
杨树军:“双减”后下一个可以减掉的会是学生校服吗?
杨树军:“双减”减下来的窟窿拿什么去补
杨树军:衡水中学那位父亲与“双汇”那个儿子要的是同一个东西
杨树军:热衷应试教育的人,读书时多半是“学渣”
杨树军:让孩子们课间跑起来,天塌不下来
杨树军:整治校外教育培训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树军:乡下的土猪可以拱到城里的大白菜吗?
詹大年:我很心疼"土猪拱白菜"的孩子——因为他被我们教错了
杨树军:学校管理就是头脑清醒地把问题糊弄过去
杨树军:孩子们身心健康算学校的办学成绩吗?
杨树军:学校里的“楚门世界”
杨树军:一个小学校长的权力有多大
杨树军:清晰与模糊,大数据时代一些学校正在枯死
杨树军:校长闲起来,学校才能静下来
杨树军:一个孩子应该有多少时光被牺牲掉?
杨树军:学校跑操跑成艺术品,究竟爽了谁?
杨树军:《阿凡达》重映,贾玲爆款——让票房数据先飞一会儿
杨树军:比升学率更要紧的是学校的价值影响力
杨树军:价值150亿的王宝强还缺什么吗?
杨树军:语文老师可以不读《红楼梦》吗?
杨树军:教育是一项遇见“前世”的事业
杨树军:宠女狂魔与合格父亲之间隔着几首“屎尿屁”诗
杨树军:济源书记扇人耳光事件的“历史”意义
杨树军:内卷的教育,鸡贼的学校,鄙视链上的你我他
杨树军:孔门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杨树军:孔子课堂——春风化雨,惠我良多
杨树军:失败的孔子,伟大的老师
杨树军:你有三个角色选项:爹妈、家长、监护人
杨树军: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比问题本身更糟糕
杨树军:校园里大部分“意外事件”都是必然的
杨树军:能够让人为他赴死的校长一定不是善类
杨树军:成都大学裤裆里的那坨黄色不明物体
杨树军:是应试教育偷走了我们的说话能力
杨树军:成功管教孩子的秘密就是“放任自流”
杨树军:校长,你的高贵就体现在你的不合时宜中
杨树军:“县中”,你与名校的真正差距在文化
杨树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写给新入职的后浪们
杨树军:就考试而言, 素质教育干不过应试教育
杨树军|校长任期制:校长是有机会体验死亡的人
杨树军:控制欲强的母亲加缺席的父亲,等于坏小孩
杨树军:从钟美美到缪可馨,这一届后浪的选择比想象中少
杨树军:港真,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
杨树军:我们大部分家庭都欠孩子一个真的宠物
杨树军:我们心里那场澳洲山火熄灭了吗?
名师辞职:所有选择离开的大咖都是因为失望
语文老师的科学课:一只蝙蝠的故事
大海说要有浪,于是就有了后浪
开学还是不开学,这是一个问题
山东大学:征集“山大精神”的操作比“学伴”那次还骚
真该反思了:为留学生配学伴 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猿辅导:让教育回到史前时期
向王石同志学习
孩子们遥望着幼儿园在哭泣
不会开会的校长不是好校长
“不堪设想”的后果已经出现了
当武汉那位愤怒老姐姐“闭嘴”的时候
校长抄袭的学校就是烂学校
胡老师的美是360度无死角
守护最初的梦想 ——一位小学校长任职期满考核述职
杨树军:说什么“人间不值得”——我的年度述职
杨树军: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面面观
关于本书——《村里最好的学校》
比名气更重要的是学校的道德感
“发现儿童”之:最重要的是养心
冰花男孩、堵高铁者与韩寒
专注于阅读就像钟情于一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笼子”
中国的虐童事件主要发生在家里
评价:让教育对得起我们的孩子
不读书你就是个油腻的小孩
“家庭的归家庭”之:是作业还是“造业”?
学校“关系”之教师与学生篇:教师的大数据时代
我们是在创造历史吗?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
学校“关系”之同事篇——我们是微信同群非好友关系
没有好习惯,孩子学什么都白搭:七大习惯养成法
读书这件小事
校长角色论:校园中示现成长的人
杨林柯:我们的教学为什么不能打动学生
校长角色论:校园里最重要的人
校长角色论:校园里读书最多的人
100个教育的小思考,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
俞敏洪对话朱永新:把幸福还给学生,教育需要情感与态度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