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女儿”之15:没有孩子真的需要星星和月亮
原创作者|杨树军
6岁之前的婴幼儿可以算是另一个物种——他们柔弱无助、楚楚可怜。站在他们的角度,父母总是高大强壮、无所不能的样子。他唯一的法宝就是向父母下命令,然后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象。父母并非无所不能,但他实现愿望的成本太低了——他所有的请求几乎都会得到即时、全部的满足。当他的需求继续升级时,问题开始变复杂了。
但他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我们鼓励的结果。婴幼儿阶段孩子原本的需求就是吃饱喝足,困了就睡,肚子不疼……这些属于自然需求,求关注是他的第二重需求——当他开始需要被关注的时候,证明我们已经过多关注他了。
他真不需要太多关注——除非你想培养他的贪婪。从他开始走路以后,我们就可以把他当成普通的家庭成员了。让他自己睡觉,自己吃饭。他会像习惯白天一样习惯黑夜,当有人突然出现在他身后时,他不会被吓一跳。白天加黑夜等于一天,但大部分人直到成年以后都无法完全适应夜晚。
关注的下一步就是控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控制的事情总是越来越少,或者说我们的无力感、挫败感会越来越严重,一个柔弱的婴孩正可以激起我们的驾驭感。关注他,控制他,让我们的人生看起来没有那么失败。
孩子总有一天会想要星星月亮,因为我们暗示他可以。这是一个欲罢不能的游戏,它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他想要的不一定是他需要的——但外界环境一直在刺激我们的欲望。楼要建最高的,桥要造最长的,火车要更快的……潜航器一定要去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那个地方特别有研究价值吗?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去了。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关注?或者说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多少关系?如果我们长大后总是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因为这种渴望在婴幼儿时期从未得到过满足吗?又或者——我们得到越多联结,我们需要的联结就会越多吗?
但我们天生就懂得引人注意,因为我们都害怕孤单。有一次照家庭集体照,大家关心的是自己在照片中的形象,当然没有人去关注一个婴儿,那一次翠花明确发出了怪声——那足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当时,她大概是两三个月大。
今天看来,翠花身上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浑然天成。她几乎不关心别人眼中的自己,或者说她主要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去做一件事是因为那件事重要,或者仅仅是她喜欢。她不会因为别人的某种感受去改变什么——我一直在暗示,她选择什么完全不必顾忌我的想法。
人类大概是唯一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的生物。我们在家里穿舒适的睡衣,出门就要乔装打扮一番——再加上滤镜、摆拍、修图……我们更在意别人眼里的样子而非那个本我。
翠花当然是漂亮的,但她身上别的东西似乎更明显,所以她保持了某种懵懂状态。四五岁大的时候,她跟另一个比她小几个月的小姑娘一起在院子里玩耍,那个小姑娘几次凑在翠花耳边小声嘀咕说:那边有个男孩子在看我们!
我当时就在附近。不清楚那个小姑娘为什么会这样想,或者她怎么会去注意这些事情。但从翠花的反应来看,她一片茫然。
作者简介:校长,已出版作品包括《子曰·我曰》《村里最好的学校》等。
延伸阅读: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14:父母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快乐的能力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13:教孩子走路是我们好为人师的第一个证据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12:翠花是一只狗狗吗?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11:每个自然长大的孩子都是天使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10:婴儿的哭声就是一件小规模杀伤性武器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9:爬行是婴儿的人生大事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8:孩子可以跟蜘蛛、蚯蚓友好相处吗?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7: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被抱够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6:襁褓是人类最神奇的发明之一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5:有的婴儿似乎天生就不爱睡觉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4:我们需要以她今天的“成就”来证明什么吗?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3:父亲对女儿的爱是天生的吗?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2:她从一个亿万年的大梦中醒来……
杨树军|“家有女儿”之1:除了主角的名字本故事都是真的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我们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保持中立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努力不让教师难堪的学校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被辜负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校长要想在学校做蠢事,谁也拦不住!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五十块菜是我们最后的倔强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想要有很多很多的社团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台有什么意义?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每天都是“家长开放日”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我们都是读过《论语》和《老子》的人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教师看过100部经典电影之后……
杨树军:成为君子——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学校的工作
杨树军|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片区内第一所聘请“外教”的公办学校
杨树军:为情所困的日子——疫情的“情”
杨树军|回望一所“村里的学校”之:学校建筑物的墙上只有一句话
杨树军|确定性与不确定:“从1到99”与“从0到1”
杨树军: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价值
杨树军:基础教育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杨树军:校内托管来了,取消寒暑假还会远吗?
杨树军:清华北大博士入职中小学传递的价值远超事件本身
杨树军:地铁涉事女子可以被治罪,不能被扒掉衣服
杨树军:“双减”后下一个可以减掉的会是学生校服吗?
杨树军:“双减”减下来的窟窿拿什么去补
杨树军:衡水中学那位父亲与“双汇”那个儿子要的是同一个东西
杨树军:热衷应试教育的人,读书时多半是“学渣”
杨树军:让孩子们课间跑起来,天塌不下来
杨树军:整治校外教育培训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树军:乡下的土猪可以拱到城里的大白菜吗?
詹大年:我很心疼"土猪拱白菜"的孩子——因为他被我们教错了
杨树军:学校管理就是头脑清醒地把问题糊弄过去
杨树军:孩子们身心健康算学校的办学成绩吗?
杨树军:学校里的“楚门世界”
杨树军:一个小学校长的权力有多大
杨树军:清晰与模糊,大数据时代一些学校正在枯死
杨树军:校长闲起来,学校才能静下来
杨树军:一个孩子应该有多少时光被牺牲掉?
杨树军:学校跑操跑成艺术品,究竟爽了谁?
杨树军:《阿凡达》重映,贾玲爆款——让票房数据先飞一会儿
杨树军:比升学率更要紧的是学校的价值影响力
杨树军:价值150亿的王宝强还缺什么吗?
杨树军:语文老师可以不读《红楼梦》吗?
杨树军:教育是一项遇见“前世”的事业
杨树军:宠女狂魔与合格父亲之间隔着几首“屎尿屁”诗
杨树军:济源书记扇人耳光事件的“历史”意义
杨树军:内卷的教育,鸡贼的学校,鄙视链上的你我他
杨树军:孔门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杨树军:孔子课堂——春风化雨,惠我良多
杨树军:失败的孔子,伟大的老师
杨树军:你有三个角色选项:爹妈、家长、监护人
杨树军: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比问题本身更糟糕
杨树军:校园里大部分“意外事件”都是必然的
杨树军:能够让人为他赴死的校长一定不是善类
杨树军:成都大学裤裆里的那坨黄色不明物体
杨树军:是应试教育偷走了我们的说话能力
杨树军:成功管教孩子的秘密就是“放任自流”
杨树军:校长,你的高贵就体现在你的不合时宜中
杨树军:“县中”,你与名校的真正差距在文化
杨树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写给新入职的后浪们
杨树军:就考试而言, 素质教育干不过应试教育
杨树军|校长任期制:校长是有机会体验死亡的人
杨树军:控制欲强的母亲加缺席的父亲,等于坏小孩
杨树军:从钟美美到缪可馨,这一届后浪的选择比想象中少
杨树军:港真,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
杨树军:我们大部分家庭都欠孩子一个真的宠物
杨树军:我们心里那场澳洲山火熄灭了吗?
名师辞职:所有选择离开的大咖都是因为失望
语文老师的科学课:一只蝙蝠的故事
大海说要有浪,于是就有了后浪
开学还是不开学,这是一个问题
山东大学:征集“山大精神”的操作比“学伴”那次还骚
真该反思了:为留学生配学伴 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猿辅导:让教育回到史前时期
向王石同志学习
孩子们遥望着幼儿园在哭泣
不会开会的校长不是好校长
“不堪设想”的后果已经出现了
当武汉那位愤怒老姐姐“闭嘴”的时候
校长抄袭的学校就是烂学校
胡老师的美是360度无死角
守护最初的梦想 ——一位小学校长任职期满考核述职
杨树军:说什么“人间不值得”——我的年度述职
杨树军:让童年本身具有价值面面观
关于本书——《村里最好的学校》
比名气更重要的是学校的道德感
“发现儿童”之:最重要的是养心
冰花男孩、堵高铁者与韩寒
专注于阅读就像钟情于一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笼子”
中国的虐童事件主要发生在家里
评价:让教育对得起我们的孩子
不读书你就是个油腻的小孩
“家庭的归家庭”之:是作业还是“造业”?
学校“关系”之教师与学生篇:教师的大数据时代
我们是在创造历史吗?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
没有好习惯,孩子学什么都白搭:七大习惯养成法
读书这件小事
校长角色论:校园中示现成长的人
杨林柯:我们的教学为什么不能打动学生
校长角色论:校园里最重要的人
校长角色论:校园里读书最多的人
100个教育的小思考,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
俞敏洪对话朱永新:把幸福还给学生,教育需要情感与态度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