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元年,我们正站在时代的分叉口

AI手机元年,我们正站在时代的分叉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谁能抓住这场波产业升级的契机,谁就能屹立下一个时代的潮头。

文|正见TrueView 钟沁

编辑|TV

校对|莽夫

在2024年Q1步入最后一个下旬之时,主流国产手机厂商的旗舰款机型基本发布完毕。由此,一场新排位赛正式拉开帷幕,发令枪已打响。

这轮排位赛的制胜秘诀非AI莫属。大模型技术为手机厂商带来了新的希望,手机作为当下无法替代的智能终端载体,与AI技术融合将会迸发更多意料之外的价值。

这场以技术为驱动的变革注定意义深远。正如OPPO创始人陈明永所说,未来5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

面对新技术浪潮所涌现的机遇,手机厂商早已躬身入局。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各类“擦边”AI的手机产品接连亮相。

先是三星推出主打AI概念的手机Galaxy S24;紧接着华为宣布在HarmonyOS 4操作系统中融入了大模型加持的小艺助手;随后,小米也将AI大模型植入了澎湃OS系统;vivo发布了自研“蓝心”大模型;OPPO推出了AndesGPT并宣布了AI超级智能体和AI Pro开发战略;魅族则是更为激进地宣布放弃传统智能手机,ALL IN AI。

产业链内其他环节的参与者同样感受到了“春江水暖”。高通总裁兼CEO克里斯蒂亚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生成式AI正在“非常快”地进入手机。

毫无疑问,2024年已经成为AI手机元年。根据Canalys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5%将是AI手机,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45%。

未来的前路已经十分明朗,谁能抓住这波产业升级的契机,谁就能屹立下一个时代的潮头。

不过,畅想美好未来之前,留给厂商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抵达胜利的对岸。换言之,AI手机的时代即将开启,厂商都准备了什么钥匙?

在谈论AI手机之前,首先要交代的“前情提要”是,为什么AI手机爆发在2024年?

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的新故事大多发生在影像、屏幕、参数、快充等维度。屏幕越来越大、充电速度日益提升,这些进步对手机产品虽有推进作用,但已很难从根本上打动如今的消费者。

这一点通过数据表现也能看出,根据IDC在202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的总销量或为十年来新低,同比2022年下降3.2%至11.7亿部。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拉长到历史最高的51个月。

也就是说,当下手机赛道正面临着进步幅度难以撬动消费需求的矛盾。手机的换机周期被拉长至四年,既表明了新款产品和四年前相比进步较小,也验证了当下手机出货量降低的状况。

这对厂商来说无疑十分棘手。当友商间技术和进步方向相差无异时,便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漩涡中,难以刺激厂商向差异化竞争方向努力。

星纪魅族董事长沈子瑜也曾表示,智能手机急需一次革命性升级。在他看来,智能手机用户的升级周期越来越长,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认为,AI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我们决定全面投入AI领域,打造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由此可见,AI技术将成为手机厂商推动产业升级的最佳抓手。或者说,伴随如今AI技术的成熟,手机赛道将再次响起一声清脆的“解锁”声音。

从技术视角来看,融入AI技术并不是新鲜事。譬如当下手机标配的语音助手,其本质就是AI。

但此“AI”非彼“AI”。

大模型的出现,成为AI技术的分水岭。如今的生成式AI,具备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其带来的使用体验和以前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中。以VIVO S18系列搭载的“蓝心大模型”为例,可以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

从被动搜索,变主动学习。

三星S24系列手机也提供了众多AI专属功能,AI搜索功能、AI翻译功能、AI图片生成技术等;荣耀MagicOS 8.0的“魔法大模型”,支持智慧成片、图库语义搜索、一拖日程、任意门等。

手机作为智能设备绝佳硬件载体,和AI技术融合后将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能够消除系统、服务、设备与人之间的边界。通过语音、指令等完成交互,让手机真正成为AI助手,更丝滑的融入到生活中。

无论是从手机赛道还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属于AI手机的东风已至,奇点时刻已经到来,是时候来一次比肩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的大换血时代。

当AI手机成为命中注定的选择时,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实现。起初各大厂商选择的是端侧大模型的方式,在经过半年摸索后,端云协同已经成为新主流。

端侧大模型,指的是在终端设备上进行的轻型模型AI技术,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XR头显、汽车等,负载AI计算和推理工作。

去年十月,荣耀CEO赵明宣布,旗下Magic6系列手机支持自研70亿端侧AI大模型。一个月后,OPPO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推出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支持从10亿至千亿多种不同参数规模模型。2024 年年初,OPPO 发布 Find X7,支持在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

端侧大模型最显著的优势为适配度更高。在产品制造阶段,手机厂商就已完成芯片选择,因此在底层打磨过程中,最大程度完成硬件和大模型的适配。此外,由于模型的运行在终端进行,使得大模型调用时对于网络状态的依赖降低。这对于使用者而言,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操作体验感。

小米 AI 实验室主任王斌博士曾表示,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机器同声传译,很多时候机器还不能做到同声,会一直翻译前面的话。而用端侧来做的话,同声传译没有延时。

虽然无需联网成为端侧大模型的主要竞争点,但目前市面上支持端侧大模型的手机,参数最大只能运行到70亿参数。这个规模和动辄百亿、千亿的云侧大模型相比,有点“不够看”。于是,厂商们开始寻求端云协同,既有云端的大规模算力,又能实现端侧无需联网。

例如,近日荣耀与百度合作探索端云协同方向。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AI战略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在云端算力上持续投入,通过自建的OPPO AI滨海湾数据中心,部署Titan超大模型、Turbo大模型、Tiny轻量模型三个级别的模型对应不同应用场景,实现端云联合部署。

端云协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需求选择。例如,知识问答、写作绘画等简单任务使用端侧能力,训练模型等复杂任务则调用云端能力。

以vivo为例,蓝心大模型矩阵(BlueLM),包含十亿、百亿、千亿等不同参数规模,AI大模型手机X100系列,落地终端侧70亿参数大模型,跑通端侧130亿参数模型。此外,蓝心大模型70B是面向云端服务的主力模型,用于角色扮演、知识问答等任务。vivo提供的1300亿、1750亿参数大模型将用于更为复杂的场景,如逻辑推理、任务编排。

端云协同目前尚未出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而魅族又提出一个概念,即AI原生。

近日,魅族宣布进行战略调整,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的开发,全力投入“明日设备”。魅族方面表示,“魅族首款AI Device硬件产品将在2024年内正式发布,并与全球顶尖的AI Device厂商展开正面竞争。”

魅族AI战略规划包括打造AI Device产品、重构Flyme系统和建设AI生态。AI Device产品形态包括AI原生设计、硬件算力AI全局调用等,进行重构硬件的产品形态;Flyme系统从底层重构系统及应用,让AI技术更深入地融入操作系统中。

魅族想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端云协同的体验,而是由内到外借助AI能力加持新产品。所以魅族将对标产品不再局限于手机,而是新诞生的AI硬件。例如,刚刚发布的Rabbit R1,一款区别于手机的AI硬件,以AI交互为主的终端设备。

魅族此前曾有过类似的布局,推出Flyme Auto系统为吉利旗下汽车打造信息娱乐系统,并与FlymeOS 10设备无缝连接。这些经验都将成为魅族转型的垫脚石。

无论是端侧大模型还是端云协同和AI原生,都是我们抵达真正AI手机之前的尝试路径。从现阶段发展来看,尚未到为选择方式排名次的时候,但待到分出胜负之日,或许就离真正的AI手机不远了。

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排位赛中唯一的制胜法宝是技术。这里提出的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AI技术,而是以技术为底座所构建的生态,以及软硬一体的技术实力。

目前手机厂商在布局大模型技术后,逐步向生态、软硬一体方向努力。最近,OPPO公布了AI战略——“1+N 智能体生态战略”。

具体来看,OPPO的AI手机生态,由OPPO AI超级智能体和AI Pro智能体开发平台共同组成。在AI Pro平台上,开发者可以使用OPPO提供的插件,简单操作就能构建AI应用。

单独的AI技术精进固然是条性感的路线,但只有基于技术做大生态,才能吸引更多产业资源加入,共同促进AI技术从尝鲜到常用的转变。

OPPO对生态的态度十分开放,刘作虎强调,虽然OPPO拥有自己的大型AI模型,但公司并不排斥与其他大型AI模型合作。OPPO的目标是为特定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大模型,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在这种策略下,合作被视为比竞争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生态外,软硬一体的技术能力同样重要。

在大模型时代,单纯硬件或单纯软件的技术,都难以将模型效能发挥至最大化。只有软硬件一体化协同,才能真正达到AI手机的至臻境界。

目前除了厂商自己死磕硬件外,高通、联发科等也给出了相应的解法。去年,高通发布第三代骁龙8,在端侧可运行超100亿参数的大模型,面向70亿参数的大模型每秒可生成20个token,在终端侧只需0.5秒就能完成文生图。联发科发布了专为生成式AI设计的第七代AI处理器APU790,内置硬件级生成式AI引擎。

手机厂商完全可以借助上游芯片厂商的力量,在软硬一体层面得到提升。例如vivo曾和联发科从联合调校到联合研发,共同摸索全大核架构设计构想。天玑9300采用的全大核CPU架构,便为vivo实现了X100系列旗舰手机端侧落地70亿参数大模型能力。

生态体系、软硬一体才是最后破局的核心发力点,或许这也是这场排位赛的主要赛点。

下载界面新闻

谁能抓住这场波产业升级的契机,谁就能屹立下一个时代的潮头。

文|正见TrueView 钟沁

编辑|TV

校对|莽夫

在2024年Q1步入最后一个下旬之时,主流国产手机厂商的旗舰款机型基本发布完毕。由此,一场新排位赛正式拉开帷幕,发令枪已打响。

这轮排位赛的制胜秘诀非AI莫属。大模型技术为手机厂商带来了新的希望,手机作为当下无法替代的智能终端载体,与AI技术融合将会迸发更多意料之外的价值。

这场以技术为驱动的变革注定意义深远。正如OPPO创始人陈明永所说,未来5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

面对新技术浪潮所涌现的机遇,手机厂商早已躬身入局。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各类“擦边”AI的手机产品接连亮相。

先是三星推出主打AI概念的手机Galaxy S24;紧接着华为宣布在HarmonyOS 4操作系统中融入了大模型加持的小艺助手;随后,小米也将AI大模型植入了澎湃OS系统;vivo发布了自研“蓝心”大模型;OPPO推出了AndesGPT并宣布了AI超级智能体和AI Pro开发战略;魅族则是更为激进地宣布放弃传统智能手机,ALL IN AI。

产业链内其他环节的参与者同样感受到了“春江水暖”。高通总裁兼CEO克里斯蒂亚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生成式AI正在“非常快”地进入手机。

毫无疑问,2024年已经成为AI手机元年。根据Canalys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5%将是AI手机,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45%。

未来的前路已经十分明朗,谁能抓住这波产业升级的契机,谁就能屹立下一个时代的潮头。

不过,畅想美好未来之前,留给厂商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抵达胜利的对岸。换言之,AI手机的时代即将开启,厂商都准备了什么钥匙?

在谈论AI手机之前,首先要交代的“前情提要”是,为什么AI手机爆发在2024年?

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的新故事大多发生在影像、屏幕、参数、快充等维度。屏幕越来越大、充电速度日益提升,这些进步对手机产品虽有推进作用,但已很难从根本上打动如今的消费者。

这一点通过数据表现也能看出,根据IDC在202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的总销量或为十年来新低,同比2022年下降3.2%至11.7亿部。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拉长到历史最高的51个月。

也就是说,当下手机赛道正面临着进步幅度难以撬动消费需求的矛盾。手机的换机周期被拉长至四年,既表明了新款产品和四年前相比进步较小,也验证了当下手机出货量降低的状况。

这对厂商来说无疑十分棘手。当友商间技术和进步方向相差无异时,便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漩涡中,难以刺激厂商向差异化竞争方向努力。

星纪魅族董事长沈子瑜也曾表示,智能手机急需一次革命性升级。在他看来,智能手机用户的升级周期越来越长,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认为,AI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我们决定全面投入AI领域,打造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由此可见,AI技术将成为手机厂商推动产业升级的最佳抓手。或者说,伴随如今AI技术的成熟,手机赛道将再次响起一声清脆的“解锁”声音。

从技术视角来看,融入AI技术并不是新鲜事。譬如当下手机标配的语音助手,其本质就是AI。

但此“AI”非彼“AI”。

大模型的出现,成为AI技术的分水岭。如今的生成式AI,具备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其带来的使用体验和以前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中。以VIVO S18系列搭载的“蓝心大模型”为例,可以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

从被动搜索,变主动学习。

三星S24系列手机也提供了众多AI专属功能,AI搜索功能、AI翻译功能、AI图片生成技术等;荣耀MagicOS 8.0的“魔法大模型”,支持智慧成片、图库语义搜索、一拖日程、任意门等。

手机作为智能设备绝佳硬件载体,和AI技术融合后将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能够消除系统、服务、设备与人之间的边界。通过语音、指令等完成交互,让手机真正成为AI助手,更丝滑的融入到生活中。

无论是从手机赛道还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属于AI手机的东风已至,奇点时刻已经到来,是时候来一次比肩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的大换血时代。

当AI手机成为命中注定的选择时,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实现。起初各大厂商选择的是端侧大模型的方式,在经过半年摸索后,端云协同已经成为新主流。

端侧大模型,指的是在终端设备上进行的轻型模型AI技术,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XR头显、汽车等,负载AI计算和推理工作。

去年十月,荣耀CEO赵明宣布,旗下Magic6系列手机支持自研70亿端侧AI大模型。一个月后,OPPO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推出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支持从10亿至千亿多种不同参数规模模型。2024 年年初,OPPO 发布 Find X7,支持在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

端侧大模型最显著的优势为适配度更高。在产品制造阶段,手机厂商就已完成芯片选择,因此在底层打磨过程中,最大程度完成硬件和大模型的适配。此外,由于模型的运行在终端进行,使得大模型调用时对于网络状态的依赖降低。这对于使用者而言,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操作体验感。

小米 AI 实验室主任王斌博士曾表示,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机器同声传译,很多时候机器还不能做到同声,会一直翻译前面的话。而用端侧来做的话,同声传译没有延时。

虽然无需联网成为端侧大模型的主要竞争点,但目前市面上支持端侧大模型的手机,参数最大只能运行到70亿参数。这个规模和动辄百亿、千亿的云侧大模型相比,有点“不够看”。于是,厂商们开始寻求端云协同,既有云端的大规模算力,又能实现端侧无需联网。

例如,近日荣耀与百度合作探索端云协同方向。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AI战略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在云端算力上持续投入,通过自建的OPPO AI滨海湾数据中心,部署Titan超大模型、Turbo大模型、Tiny轻量模型三个级别的模型对应不同应用场景,实现端云联合部署。

端云协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需求选择。例如,知识问答、写作绘画等简单任务使用端侧能力,训练模型等复杂任务则调用云端能力。

以vivo为例,蓝心大模型矩阵(BlueLM),包含十亿、百亿、千亿等不同参数规模,AI大模型手机X100系列,落地终端侧70亿参数大模型,跑通端侧130亿参数模型。此外,蓝心大模型70B是面向云端服务的主力模型,用于角色扮演、知识问答等任务。vivo提供的1300亿、1750亿参数大模型将用于更为复杂的场景,如逻辑推理、任务编排。

端云协同目前尚未出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而魅族又提出一个概念,即AI原生。

近日,魅族宣布进行战略调整,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的开发,全力投入“明日设备”。魅族方面表示,“魅族首款AI Device硬件产品将在2024年内正式发布,并与全球顶尖的AI Device厂商展开正面竞争。”

魅族AI战略规划包括打造AI Device产品、重构Flyme系统和建设AI生态。AI Device产品形态包括AI原生设计、硬件算力AI全局调用等,进行重构硬件的产品形态;Flyme系统从底层重构系统及应用,让AI技术更深入地融入操作系统中。

魅族想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端云协同的体验,而是由内到外借助AI能力加持新产品。所以魅族将对标产品不再局限于手机,而是新诞生的AI硬件。例如,刚刚发布的Rabbit R1,一款区别于手机的AI硬件,以AI交互为主的终端设备。

魅族此前曾有过类似的布局,推出Flyme Auto系统为吉利旗下汽车打造信息娱乐系统,并与FlymeOS 10设备无缝连接。这些经验都将成为魅族转型的垫脚石。

无论是端侧大模型还是端云协同和AI原生,都是我们抵达真正AI手机之前的尝试路径。从现阶段发展来看,尚未到为选择方式排名次的时候,但待到分出胜负之日,或许就离真正的AI手机不远了。

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排位赛中唯一的制胜法宝是技术。这里提出的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AI技术,而是以技术为底座所构建的生态,以及软硬一体的技术实力。

目前手机厂商在布局大模型技术后,逐步向生态、软硬一体方向努力。最近,OPPO公布了AI战略——“1+N 智能体生态战略”。

具体来看,OPPO的AI手机生态,由OPPO AI超级智能体和AI Pro智能体开发平台共同组成。在AI Pro平台上,开发者可以使用OPPO提供的插件,简单操作就能构建AI应用。

单独的AI技术精进固然是条性感的路线,但只有基于技术做大生态,才能吸引更多产业资源加入,共同促进AI技术从尝鲜到常用的转变。

OPPO对生态的态度十分开放,刘作虎强调,虽然OPPO拥有自己的大型AI模型,但公司并不排斥与其他大型AI模型合作。OPPO的目标是为特定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大模型,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在这种策略下,合作被视为比竞争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生态外,软硬一体的技术能力同样重要。

在大模型时代,单纯硬件或单纯软件的技术,都难以将模型效能发挥至最大化。只有软硬件一体化协同,才能真正达到AI手机的至臻境界。

目前除了厂商自己死磕硬件外,高通、联发科等也给出了相应的解法。去年,高通发布第三代骁龙8,在端侧可运行超100亿参数的大模型,面向70亿参数的大模型每秒可生成20个token,在终端侧只需0.5秒就能完成文生图。联发科发布了专为生成式AI设计的第七代AI处理器APU790,内置硬件级生成式AI引擎。

手机厂商完全可以借助上游芯片厂商的力量,在软硬一体层面得到提升。例如vivo曾和联发科从联合调校到联合研发,共同摸索全大核架构设计构想。天玑9300采用的全大核CPU架构,便为vivo实现了X100系列旗舰手机端侧落地70亿参数大模型能力。

生态体系、软硬一体才是最后破局的核心发力点,或许这也是这场排位赛的主要赛点。

THE END
0.AI时代的工作与生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AI时代。在这个在AI时代,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由于AI技术的普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工作可以通过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来完成,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关注自己的生活。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AI技术,以免失去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jvzquC41zwkrk~3eqo566<:946?8487:6;835;8
1.要不要限制AI?我们把与GPT4有关的观点收集全了降临派(欢迎 AI 降临)接受程度最高,拯救派(用 AI 造福人类)次之,幸存派(在 AI 时代幸存)最保守,以便于我们理解立场。 让我们看看在这一周内,三派有哪些观点碰撞。 降临派 吴恩达:暂停 AI 开发不可行 本周,一封上千人签署的公开信火遍了全网,一家名为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的机构呼吁全球应该至少jvzquC4158qs0lto1r533B>45:779@<758:
2.凯文·凯利:AI的未来不是“黑镜”丨AI时代的人类意见但关于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进程,我的观点是,我们已经有生成式人工智能,但不太可能真正存在一个完全通用的人工智能。我认为,从生成式AI技术目前的智能程度来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AI仍然不够聪明,而大多数人真正想象中的人工智能,显然还不是现在这个状态。所以我想,目前生成式AI的技术阶段有一点像是黑莓手机在移动jvzq<84yyy4fgx3eqo4dp87245524;7184718:3ujvsm
3.对话黄仁勋:AI时代的领导力创新与未来前瞻黄仁勋英伟达克里森: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AI领域的进展。假设现今全球所有GPU的总计算能力为X,那么你认为在未来五年内,我们会达到X的多少倍? 黄仁勋:让我们从几个关键点出发来推理。首先,全球数据中心的投资已达约一万亿美元,这些数据中心主要用于通用计算,但通用计算已逐渐接近其极限。因此,为了处理日益增长的数据量,世界将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452675=7a:c=76<=823?13;xky0nuou
4.李彦宏:创业18年始终保持警惕时代成就了我们传媒“到今天,平等、便捷获取信息”的理想已经基本实现,但是摆在AI时代面前新的“智能鸿沟”又在重新拉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AI时代,消灭“智能鸿沟”成了我们新的任务。 AI时代主要是由数据、算法和算力在不断推动的。我们希望通过数据、算力和算法的不断替代和不断开放来填平这样的鸿沟,让每一个开发者能够接触到全球最先 jvzq<84ogfob0yjqrnk/exr0ep5o38723;514:61e6672?2528776A90jvsm
5.专访云天励飞邓浩然:拿下16亿元AI算力服务大单,我们做对了什么时代财经:进一步来看,云天励飞未来想要打造出什么样的业务形态? 邓浩然:面向政府、政企类客户销售,软硬一体的AI行业解决方案未来至多会占到公司营收的三分之一。我们对这一业务板块的要求是提升利润率,未来只接毛利率较高、回款良好的订单。只有这样,这块业务才能跟客户一起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jvzquC41uvudm762lsqb0lto0et0497629911l;824>55=<0ujznn
6.AI时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查特拉斯ai时代的领导力是哪个出版社的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 AI 大时代的哲学? AI 的能力边界究竟在哪里? 大模型的智能为什么出乎意料? 我们在 AI 时代下应该怎么办? 我最关注的是最后这个:我们在 AI 时代下应该怎么办? 而今天这个笔记,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01 为什么 ChatGPT 有创造力? jvzquC41dnuh0lxfp0tfv8rq56691jwvkerf1mjvckrt1:9325=3:<
7.AI大模型爆红一年后:“人机共生”时代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六大问题三、“到底是人驯化了狗,还是狗驯化了人?AI时代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 季燕江:“AI辅助⽣存” 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某种程度上,我们和AI的交互已经开启了⼈类和AI的共同演化之路。 什么是共生演化?我觉得人类社会可能一直都是共生演化的。有一个笑话说,是狗驯化了人还是人驯化了狗呢?有些人说恐怕是狗驯化了人jvzquC41dnuh0lxfp0tfv8u{vjuo3;86a1gsvrhng1jfvjnnu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