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的做法无法保存眼前所看的景象,所以画家们还是得自己在画布上去临摹 。直到化学技术进展1837年的时候,达盖尔等人终于能够把看到的景象保留下来了。
1839年,法兰西学院正式宣布摄影诞生,最早的这批摄影家本职工作和画家是一样的。
如果说摄影的诞生是同行的内卷也不为过,那个时候大部分画家主要赚钱手段就是画肖像画,画必须要画的像才能得到高的佣金,但是学习绘画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生意都被少数一些画的很像的画家给抢走了。而照相机的出现则能够逆转这个趋势,所以相当一部分早期摄影家们都叫嚣着绘画死掉了。
确实,引发了当时很多绘画从业者们的大规模恐慌,许多美术学院的大佬们开始带头反对摄影。安格尔就是极力反对的那一个,但是更多的画家其实是顺应时代了,他们主动的用起照相机来记录模特,然后进行艺术创作。
摄影是绘画的附庸?
毕竟没有照相机之前请一个模特是非常贵的。而用现场写生的方式速写记录则又对绘画功力要求过高,只有极少部分的高手能够做到。
按理来说,绘画是不是就应该真的灭亡呢?
现在我们知道,摄影不但没有取代绘画,还被狠狠地鄙视了一番。
“摄影业成了一切平庸画家的庇护所”
“摄影在群众的愚蠢中找到了她天造地设的伴侣”
波德莱尔认为摄影并没有履行他的职责,只不过是变成了绘画的奴仆,对当时摄影界所有的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嘲讽。
摄影和绘画相当,不必自卑
听到波多莱尔的嘲讽以后,摄影家们集体愤怒了,开启了一波反攻。他们要像所有人证明摄影也是可以拍的非常漂亮,像画一样美的,由此摄影史上大规模的模仿绘画的“画意摄影”时代来临了。
以上这些照片都是画意摄影时代的代表作,可以看出他们拍的非常的唯美,利用了当时的底片技术进行了合成拼接,当时摄影向绘画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摄影家们大大的出了一口恶气,但是有个叫爱默生的家伙发现到了一个问题,摄影就是摄影,为什么一定要像画一样才算好呢?如果摄影要拍的像画一样好看,那我干嘛不画画呢。
爱默生觉得当时摄影家们在画家面前都集体自卑,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摄影的概念,强调摄影家只要真实的拍出眼前所见到的就可以了。
这种理念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分离派,所谓的分离派就是要和绘画脱离关系,干摄影该干的事情。
记录时代:干摄影该干的事情
但摄影该干什么呢?
于是美国人斯蒂格利兹就交出了他的答卷。我们来看看他的作品,他不像唯美的“画意摄影”一样那么优雅,他也不像爱默生一样拍的那么淡雅,古典。
看他的作品,是不是感觉到了一点点现代摄影的味道呢?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记录,而不是一张绘画了。正是他初步的阐明了现代摄影的审美价值,那就是要尽可能的保持一种客观性,让摄影家消失。
他们认为摄影相比于绘画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它是真实的,它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摄影家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我来到了,我看到,然后我记录。
雅格布里斯就拍了一系列的贫民窟的影像,路易斯海因则大量的反映童工的悲惨现状。甚至出现了一批战地摄影师直接上前线,用生命记录战争的悲惨,比如对林肯总统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布雷迪。用照片记录了大量关于南北战争的场面,
而卡帕这一张则记录了一个西班牙士兵在战场中即将倒下的瞬间。被称之为世界上离战争和死亡最近的一张照片。
看到这种战地摄影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受触动的,假如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照片全部都是油画。会不会发现虽然也有所触动,但是和看照片是不一样的,照片会直观的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
从爱默生的自然主义到分离派驾照、战地摄影,这门新兴艺术,终于的回答了所有艺术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表达什么?如何表达?
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告诉大家摄影是有责任的。正如苏珊桑塔格指出的那样,拍摄照片不仅是为了表明什么东西值得尊重。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和对象保持距离,冷静的客观记录,呈现那种深刻的客观性。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是看不见摄影师的,这便是称之为客观摄影的时代。
主观摄影时代:照相转变成了“造相”
而接下来就是主观摄影的时代了,照相转变成了“造相”。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回归了和平,战争离我们普通人太远,贫民窟和童工也没那么多了,大家安居乐业了。
也就没有那么多阴暗的东西需要去揭露,照相机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玩摄影了。那我们能不能拍一点自己的生活不那么严肃,拍一点不那么高大上,不那么沉重的东西。
布兰特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幽默的氛围以及那扑面而来的生活的气息。他引发了和平年代大部分人的深切共鸣,而且大家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摄影,他能够客观吗?
摄影技术本身或许是客观的,但是摄影家绝对不可能是客观的,与其拼命的证明自己有多客观,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其实就是带着自我意识去拍摄的。
在这样一种价值的刺激下,一系列有关于新的“主观摄影”诞生了,他们认为什么都可以拍,想怎么拍随意,我们要强烈的把自己的情绪在摄影中表达出来,于是涌现了一系列各种日常的摄影。
发展到后面,摄影就和观念艺术进行了结合,现代艺术的价值开始融入到摄影之中。
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和题材都在摄影中爆发了出来,到了最后甚至来到了书中所说的虚相时代,也就是摄影所拍摄的对象,甚至可以不来源于眼前所见的真实,而是直接用PS的技术对过往的各种图像进行借用和挪用,摄影的素材,从现实的食物转变成了虚拟的图像,比如:
AI绘画会取代人类吗?
从照相到造相再到虚相,从客观到主观,本质上反映的是一门新兴艺术的发展过程。
一个新的技术形式出现的时候,使用者往往是上一个时代的先锋探索者,最开始他们会用上一个时代的逻辑来使用新技术,这个时候新技术的表现能力是残缺的,那就会受到之前记得利益人群的批判。新技术的使用者就会拼命的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和能力,证明成功之后又会开始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事实上,任何一种流派,只要适合你自己,你喜欢,坚持到底,你就会取得不俗的成就。因为不管在哪个时代,做出一件好的作品的成本永远都不会低,目前AI绘画仍然是一种工具性质的绘画。
作为工具的AI是不可能从本质上威胁到人类的绘画的,新技术的使用者里,用的比较优秀的,往往也是仍然是上一个时代同类技术的使用者。就像现在许多优秀的摄影师也仍然是美术学院毕业的人一样,现在的AI绘画真的只是一种工具吗?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始大规模的爆发了,当年说人工智能绝对无法自己创作绘画的人,现在已经看到了"AI能够创作了"。
创造力这份最后的尊严正在慢慢的被AI逼近,大数据时代来临,使得机器学习拥有了大量的试错样本,研究机器学习的人们已经知道了。
所谓的创造力其实就来自于不停的试错,而人工智能的试错效率是人类无法匹敌的。只要样本足够大,机器就能够建立起更高效的模型来预测,这是人工智能的大爆发。
一个有意思的智能生命体正在慢慢被构建,当然我们还有一份最后的尊严,面对如今的AI绘画,我们现在还能够很骄傲的说"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为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学习哪种画家的风格都是人提供给他的。他不能自己选择,没有自由意志,但是这份骄傲还能持续多久呢?
从音乐到写作,从摄影到摄像、从雕塑到绘画,AI正在慢慢的攻占所有的艺术领域。
如果当人工智能拥有了自我意志,结果又会是怎样?那时AI会如何看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