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GPT的问世,人工智能技术在圈内引起巨大反响。国内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AI竞赛,短时间内推出了各自的大型模型。特别是在今年下半年,各大头部应用软件公司相继发布了各自的AI产品,预示着一场AI大战已经在TOB领域悄然爆发。
那么作为AI技术的应用层,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一、首先必须以全新的心态来面对!
企业引进AI人工智能技术时,不能仅仅考虑到裁员的问题,而应该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和引进先进技术。企业领导应该从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应用AI技术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如果企业领导的心态不对,引进的新技术可能会造成基层人员的恐慌和消极抵抗,最终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企业必须以正确的认知来面对与引进先进技术:
1,如何让技术成为生产力;
2,如何保障生产力顺利提升;
3,如何搭建先进生产力体系;
二、企业要面对的不仅是对AI技术的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对如何利用AI技术:
传统企业在AI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怀疑、抵触、盲目引进等。部分领导处于浅层次的认知阶段,导致应用上存在偏差。企业需要认识现今AI技术并非万能的,也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解决问题。同时,企业也需要容忍技术的缺陷,不断探索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此不难看出,企业在AI应用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技术与AI的融合:
目前,一些头部软件企业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种工作场景。对于企业信息中心而言,这涉及到技术层面的两个方面:第一,系统运维层面;传统的后台运维需要耗费企业系统管理员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应用了AI技术之后,只需要对AI助手描述要求,即可快速实现流程的搭建。然而,即使应用了AI技术,企业也不应该取消系统运维岗位,因为技术操作层面可以被替代,但技术思维才是最核心的。同时,AI技术的应用场景尚未成熟,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这需要具有技术与管理思维的员工来完成。第二,开发层面;AI技术确实给当前的程序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当一个新技术问世的同时,必然会削弱另一项技术的影响力甚至让其消失。例如,低代码平台的出现让企业的一些场景摆脱了专业技术的约束,让员工培训一下之后就可以快速搭建一套应用系统场景。但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源代码开发人员的生存地位。因此,当AI出现时,特别是AI+低代码场景出现时,信息部门的软件开发人员该何去何从?公然抵触?还是用各种方法去证明AI的各种缺陷,阻止其在企业全面应用?这是企业不得不全面考虑的问题。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某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将影响全局的发展。因此,当AI应用于企业工作场景时,企业首先要提升的是AI与技术层面的融合能力,而非排斥。只有融合发展,才会进步,故步自封,只能被逐步出局。
2、业务与AI的融合:
在业务场景与AI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得培养业务人员的AI意识,让业务人员全面了解AI的背后逻辑,如何在工作中利用AI,出现问题了原因是什么。企业需要拒绝短期见效主义,杜绝出现一点问题后就大喊“AI无用论”的现象。业务人员需要具备AI思维,用AI的逻辑去思考、解决问题是关键。任何数字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的是生态的力量,作为AI系统的技术开发者与市场推广者软件公司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
三、软件公司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以客户为中心的技术解决能力:
部分软件公司在推广AI技术时存在夸大宣传、蹭流量、赚快钱等问题。企业应该杜绝这种行为,注重技术的自嗨,而应该不断完善技术,提高客户的体验和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快速响应和解决客户问题也是提高客户体验感的重要因素。
企业需要认识到AI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应用AI技术时,企业需要进行意识转型、思想转型和工作模式转型,同时也需要具备容错能力和如AI一般的学习能力。
智库也将成为了行业“巨人的肩膀”,让制造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中国质造、世界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