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主办,远播教育集团承办,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上海青浦协和双语学校、上海阿德科特学校协办的第七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在沪圆满召开。
国家汉办原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原总干事、原国务院参事许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校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委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副主任胡志平,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席酉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高中专委会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中分会名誉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曲一帆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
本次年会以“AI时代国际特色教育的优势与行动”为主题,聚焦科技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融合创新和教育出海等议题,深入交流民办国际特色学校的转型发展路径与实践经验。
大会开幕式(10月31日上午)
高德毅会长致辞
高德毅会长代表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致辞,对年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各界支持上海民办教育及国际特色教育发展的人士致以敬意。他说,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已成为国际教育前沿趋势的“瞭望塔”、特色教育创新的“加速器”与中外教育交流的“桥梁纽带”。
面对AI技术变革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高德毅提出三点见解:一是坚守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与人文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二是发挥国际特色学校在育人模式、课程整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化创新实践,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三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凝聚行业合力,勇担社会责任。他强调,教育者应深化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资源共享、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国际特色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后庆会长致辞
尹后庆会长代表上海市教育学会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AI技术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重塑着教育的生态。他提出,AI工具是教育的“效率引擎”,能为教师节省时间用于富有温度的师生互动;师资培养需转向复合能力塑造,构建人机协同关系,让AI成为教师“超级助理”而非竞争对手;课程体系要以AI为驱动,实现个性化教学常态,增设AI、编程等前沿课程并配套实践活动;办学特色上,AI为差异化发展提供机遇,可助力精准因材施教、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安全保障,这也是国际特色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他强调,需要让技术始终行走在教育规律的轨道上。AI带来的使用边界、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挑战,是未来需要直面的教育课题。期待各位教育者分享经验、凝聚共识,以AI为翼坚守教育初心,推动国际特色学校实现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
胡志平理事长致辞
胡志平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需坚持对外开放,建设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他提出,国际特色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元选择,更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和培养、评价模式,为国内教育改革、质量提升及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窗口。
他表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委会的宗旨是助力民办学校国际中文教育及中华文化相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汇聚民办学校的资源和力量,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作出民办教育的贡献。他建议国际特色学校进一步注重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素养与文化自豪感的培养,不断强化学生中外交流使者意识。他呼吁各专委会深化合作、互学互助、携手并进,共同助力民办学校国际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
胡卫常务副会长致辞
胡卫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处于中美博弈与AI创新浪潮交织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态势,唯有坚持自主创新、重视教育与基础科学投入,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结构与职业版图,教育必须聚焦于核心素养培育——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与道德判断力,使人类与AI共生共进。
对此,他提出三个关键方向:一是教育目标应从“为谋生而学”转向“为幸福生活而学”,聚焦全人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平衡认知与情感、学科与素养;二是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领者与赋能者,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三是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增强课程体系的多元性、灵活性,以“适配科技发展、适配国家战略、适配人的全面成长”。
刘林会长讲话
刘林会长在讲话中对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成立三年来的工作予以肯定,表示分会始终团结进取、在服务会员需要、搭建交流平台、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他强调,民办国际特色学校的发展需牢牢把握 “三个根本”:第一,牢记教育的根本属性,依法合规办学,为中国未来培养人才;第二、深刻认识外部环境的根本变化,主动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系列政策要求、识别市场变化与 AI 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第三,要对民办教育发展抱有根本信心,攻坚克难,在新时代走出一条民办国际特色学校发展的新路。
他指出,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型”:一是课程体系要转型,从以往“引进来”对标国际向“双标融合”转型,着力构建中国自主创新的国际课程体系,实现育人过程“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的深度融合;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型,从以往“人主机辅”模式迈向 “人机协同”新模式,培养高素质新型教师队伍,探索传统教师与虚拟教师协同育人新格局;三是发展路径要转型,打破“同道内卷”的局限,学校拓展“多元并举”的新空间,行业形成“美美与共”的新局面。
他鼓励,只要全行业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创新求变,民办国际特色学校必将在新征程上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大会开幕式由王殿军理事长主持。
王殿军理事长主持大会开幕式
主旨报告(10月31日上午)
席酉民校长作主旨报告
席酉民校长以《拥抱未来:数智时代的人才与教育——西浦的探索与行动》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在信息爆炸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价值正在衰减,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使命正从“消除无知”转向“应对UACCS挑战”,并最终引导个体“活得有意义”。席校长分享了西浦教育1.0、2.0、3.0模式的持续升级实践,展现了其对未来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重塑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评估机制,构建打造社会化、生态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他表示,未来教育应打破传统学段界限,以学生成长为导向,构建人机协同、兴趣驱动的教育新生态。
曲一帆副秘书长作主旨报告
曲一帆副秘书长以《依法治教,促进国际特色学校行稳致远》为题作报告。她表示,依法治教是国际特色学校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从“依、法、治、教”四个维度系统理解依法治教:“依”是正确理解并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举办者权责边界;“法”涵盖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及学校章程等软法;“治”体现为动态治理,适应政策持续完善与监管要求强化;“教”则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属性——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她建议学校运用法治思维与底线思维,在规范中创新,在合规中发展,以法治根基护航国际特色教育行稳致远。
饶培伦教授作主旨报告
饶培伦教授以《4C+AI:从课堂实践到多元生态的创造力培养体系构建》为题作报告。面对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中间院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他呼吁教育应从知识传授转向创造力培养——不仅包括创造性思维,更涵盖独创性、灵活性与综合性等关键素养。他表示,教育应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强化师生互动与人格平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信心。同时,他提出应围绕21世纪核心素养,将AI与“4C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与创造力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构建面向未来、支持终身学习的创造力培养生态。
Neil Hampton教授作主旨报告
Neil Hampton教授以《百年名校的时代蜕变:拉格比公学全球校园的传承与创新》为题作报告。他系统阐述了这所拥有450余年历史的英国名校平衡传统与创新,实现全球化教育拓展的历程。他提出,拉格比学校始终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不安于现状、善于反思、坚守根基”为核心精神,构建了涵盖韧性、反思、探究、协作、多才多艺和全球视野六大维度的学习者素养框架。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教育创新:通过集团化EAL战略确保语言教学质量,开发学科专用AI导师辅助个性化学习,打造户外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并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服务全球学习者。
严文蕃教授作主旨报告
严文蕃教授以《AI重塑国际特色教育:国际比较的视角》为题作报告。他提出,人工智能正推动国际教育从以“地理流动”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以“智能协同”为特征的新范式转型。AI技术正在成为全球教育生态的连接器与共创者,促进国际理解、创造力与人文精神三大教育价值的深化与重构。通过对美国、英国、芬兰、新加坡、阿联酋等国教育实践的比较,他展示了AI如何赋能IB、AP、A-Level等国际课程,催生“智能融合课程”的新生态。他强调,AI时代的国际学校应兼顾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打造以“智能协同、人文引领、全球责任”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
王素主任作主旨报告
王素主任以《重塑教育:全球创新学校发展对中国国际特色学校的启示》为题作报告。她系统阐释了创新学校的动态定义,并为中国特色国际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考方向,通过对美国富兰克林学校、荷兰Agora学校等全球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出AI时代创新学校典型特征。面向中国特色国际学校的发展,她强调应把握AI赋能教育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个性化学习体系,推动项目式与跨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聚焦“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这一核心目标,通过课程创新、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打造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教育新模式,为培养未来人才贡献独特价值。
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范晓虹主持大会
专家报告(10月31日下午)
在下午的论坛上,大会邀请哈佛中心上海执行董事,常熟UWC、清澜山学校联合创始人王颐,南京汉开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深圳中学原校长王占宝,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教专委副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上海浦东民办未来科技学校校长张雪飞,Apply7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AI博士潘鹏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光华剑桥学校校长雷冬冬,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证书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赵健,远播教育集团副总经理、远播教育平台事业部总经理白雪分别作专家报告。本环节由分会副理事长范晓虹主持。
哈佛中心上海执行董事,常熟UWC、清澜山学校联合创始人王颐
南京汉开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深圳中学原校长王占宝
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教专委副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
上海浦东民办未来科技学校校长张雪飞
Apply7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AI博士潘鹏凯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光华剑桥学校校长雷冬冬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证书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赵健
远播教育集团副总经理、远播教育平台事业部总经理白雪
在专题报告会上,八位教育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时代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王颐董事以《AI时代的教育与就业》为题,从就业市场反观学校教育,强调AI正重塑未来人才需求,全球顶尖学府纷纷调整人才选拔标准,国际特色学校应积极适应并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王占宝校长通过《成长型思维,培养在国际环境下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的主题报告,提出AI 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独立学习者,而非简单的“答题器”。强调教育应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卢慧文校长在《AI时代:打造五育共生的教育新模式》的报告中,探讨了面临AI技术的挑战,如何将“五育并举”深化为“五育共生”的理念,构建适配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张雪飞校长围绕《AI与教育:“工具”以外的思考》,强调要突破AI在教育中的工具属性认知,深入挖掘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让科技基因融入基础教育。潘鹏凯博士以《AI时代国际化学生的成长策略和工具》为题,分享了将 AI 技术转化为可落地、可见效的教育智能体的策略与路径。雷冬冬校长在《好的教育,就是要做好各种平衡》的报告中,提出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关系,从而实现多元维度的动态平衡。赵健教授围绕《引进与出海:课程国际化的双向透视》,从课程“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视角,以IB课程体系为例,深入剖析了课程国际化的发展逻辑与实践要点。白雪副总经理以《2024-2025国际特色学校发展趋势:数据发现与发展建议》为主题,基于详实的数据洞察剖析了国际特色学校的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建议。八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共同为AI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和理念启示。
圆桌论坛
在圆桌环节,上海青浦区世外学校融合部校长、上海奉贤区世外学校校长、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戈向红,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代表、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校长杨琳琳,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创校校长张晔,阿德科特(中国)总校长助理,上海阿德科特学校校长张朝霞,北京市鼎石学校校务副校长杨睿,围绕“AI时代国际特色教育的优势与行动”展开讨论。圆桌论坛由广州市海珠区越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邱金鸽主持。
各位校长依托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多年教育心得,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国际特色教育迎来教育生态重构与办学模式革新的窗口期,共同探索教育国际化与AI技术深度融合路径。
本次圆桌分享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发展方向等多个维度探讨教育如何向“国际化、智能化”转型,培养能够与AI协同共生的、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人文关怀的下一代,为全球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鼓励教育者成为驱动变革、塑造未来的引领者。
王殿军理事长作大会总结。他提出,AI时代下国际特色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依法治教稳健发展、行业自律标准先行、科技赋能因材施教、多元出口满足需求、特色办学差异竞争、教育出海拓展空间等六个方面总结专家报告的核心内容,并对学校健康发展提出诸多举措建议。
他表示,民办国际特色学校应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在尊重教育规律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之上,积极探索AI赋能,在个性化教育和核心素养培育上实现新的突破;他建议,国际特色学校要重视培养以双语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团队,积极构建兼具国际共识、中国文化内核和实践沉淀的中国版国际课程体系;他鼓励,有条件的国际特色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倡议,深入实地考察了解国际市场、积极探索教育出海方案;他强调,教育创新是时代需求也是破局关键,呼吁借鉴全球创新学校经验,突破思维局限,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育事业,建立并完善学校认证体系,共同推动国际特色教育高质量发展。
平行论坛
11月1日上午,【数智赋能:“学校教育+AI”助力多元化办学特色发展】【打造教育IP:学校价值传播与品牌建设策略】【教育出海:拓展国际教育办学新空间的机遇和能力】三场平行分论坛同时召开,三百余位校长、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如何重塑办学模式、教育IP构建与品牌壁垒打造、教育出海战略及能力建设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与多维探讨,共同探索国际特色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与新范式。
数智赋能:“学校教育+AI”助力多元化办学特色发展论坛
本场论坛汇聚战略与实践视角,深度探讨AI时代教育的“破局”之道与“立新”之策。大家认为,AI时代的教育须以人文为舵,通过课程重建、教学转型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主动迎接挑战与机遇,共促行业优质特色发展。
打造教育IP:学校价值传播与品牌建设策略论坛
“打造教育IP:学校价值传播与品牌建设策略”论坛在上海市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举行。上海青浦协和双语学校总校长黄莹为论坛致辞并发表演讲。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副理事长、西安曲江德闳学校校长刘丽君,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季建飞,惠灵顿天津校区执行校长杨洋,北京海淀区稻香湖学校副校长李惠,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国际化学校专委会主任、Al未来学校促进计划负责人袁拔分别作专题报告。会议由上海宏文小学部和初中部校长邵美妮主持。
多位校长在探讨中达成共识:打造教育IP应以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色、课程与师生为基础,建设自媒体传播渠道,以校长以及优秀教师为“人格化”传播载体,讲好学校办学中的独特故事,从而有利促进学校招生宣传等日常运营,也有助于形成家校社媒联动的育人合力。
教育出海:拓展国际教育办学新空间的机遇和能力论坛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教育出海已从战略构想步入实践突破阶段,必须坚持以文化融合为根基、以本土化运营为核心、以课程创新为路径,积极构建“走出去、立得住、引回来”的全球化教育生态,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教育从规模输出到质量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三场论坛主题聚焦、观点鲜明,充分展示了民办教育领域在AI赋能与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探索成果。
随着各平行论坛的圆满结束,第七届国际特色学校行业年会也宣告胜利闭幕。与会领导、专家与行业代表一致认为,大会不仅进一步明晰了AI时代国际特色教育的核心优势,也为行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本次大会得到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远播教育集团和上海浦东新区民办万科学校、上海青浦协和双语学校、上海阿德科特学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支持单位和参与嘉宾致以诚挚感谢。
大会精彩瞬间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