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人工智能教学与应用创新
——2024中国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委员会年会学习活动
一、年会主要内容
(一)“人工智能发展与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熊璋教授
熊璋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轨迹,表示人工智能前端和后端的不断发展,并不断形成闭环的迭代,我们必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然后介绍现阶段人工智能基于大模型从生成端、推理端、感受端、行为端等多方面、多角度在发展。最后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发展不可逆转,未来的社会就是人和人工智能共生的社会,中国要有走到人工智能发展前端的自信。
熊璋教授引用习总书记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的回信精神: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创新实践中增强本领,长才干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天地展现中华。进而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熊璋教授强调首先要保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然后人工智能赋能实现教育数字化与创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熊教授指出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生态要素:数字孪生、教育信创、数字素养与技能、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素质教育。
熊璋教授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信息科技课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信息科技课程如何把握新的机遇?信息科技课程如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信息科技课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信息科技课程如何开展教育创新?信息科技课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从这几个问题出发熊教授提出了自己三点思考和建议:
思考一:独立设课的内容划分问题: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重合很多,独立设课内容大面积重叠,很难有明显的界限。
思考二:独立设课的教育目的问题:对于中小学生,人工智能基础没有,以体验、树立正确的认识,要么空洞、要么空中楼阁。
思考三:独立设课的师资问题:信息科技教师师资明显不足,现有师资没受过专业训练,社会舆论可能在落地问题上质疑。
一个建议:将信息科技转变为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融合,明显加大人工智能比重,明显增加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课时,订立师资培训计划、有一定的考核措施。
(二)“信息科技课程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郭绍青教授
郭绍青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信息科技课程,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根本性颠覆,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革命。互联网+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根本指向“互联网+学科单元教学新模式”。教学形式变更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信息科技教师教学准备不足,缺乏专业学历背景,教师对学科逻辑主线熟悉程度较低;信息科技实验条件不完全具备,硬件环境较难支持信息科技课程开设;信息科技教与学适切性不强,现有教学资源相对单一,对教与学的支持不够,不乏支持实施中的多样学习活动。
① 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支持服务体系框架:“文字教材、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实体实验、虚拟试验融合的“四位一体”支持服务体系、“人类教师+AI教师”相协同的课程实施。
② 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支持服务体系设计路径: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编写信息科技课程教材,建设资源库以及测评库,研发信息科技课程数字化支持服务平台。
③ 信息科技课程文字教材:小学以对话为主,初中以活动为主。
④ 信息科技课程数字化支持服务平台: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到关键技术研究,再到联合研发,最后进行应用与迭代。
郭绍青教授最后做出总结:信息科技教育是一个体系,在实践中考虑多样化、多态化,不能一刀切。
(三)“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余胜泉教授
余胜泉教授首先抛出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1.培养目标转型: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质是认知外包,余胜泉教授详细解释了认知外包的机理与陷阱,强调了释放人机结合的分布式智能。
二、学习心得感悟
南岸区小学信息科技团队的教师在认真学习本次年会后感悟深刻:
长生小学校的赵红老师在听过熊璋教授关于人工智能和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讲座后,深有感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正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应注重体验和正确认识,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课程应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我们需要拥抱、适应、利用、融合并强化人工智能,以实现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并让信息科技课程在众多学科中展现其独特价值。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对待人工智能教育,鼓励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信息科技课程应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珊瑚实验小学的向瑜婷老师通过这次学习深刻认识到,作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尝试将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区教研员耿品万老师的引领下,本次学习活动让区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团队收获颇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立足本位,转变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的变化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