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开团白泽是一年多前,因为大合集长期会员的团价要从198涨到298,所以赶在涨价前开了团。
这次返团,
二是因为大合集长期会员将于2025年9月底彻底结束,之前一次付费、长期可看,后续新内容更新也都免费给用户升级的模式将不再有。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暑假,孩子们相对最有空的时间到了。如何利用好暑假,白泽作为原创儿童科普动画,是标杆一样的存在,内容足够好 ,是孩子,尤其较低龄孩子不错的选择。
小七是三岁后开始看白泽的(三岁前我不让看任何影音产品),那会儿每天一集白泽基本是他的仪式感,很多内容哪怕是重复观看,都依旧津津有味。就连看牙的时候,为了让他更安静配合,也是我在一旁当人肉手机架,举着让他看白泽,配合医生做窝沟封闭。
白泽19年刚上线没有多少集时,微博和拿云妈妈就联系了我。初时,我因为不确定后面持续出的内容质量如何,也不知道能不能持续更新,就没敢开团。直到22年底,白泽内容更新到差不多200集,我和拿云妈妈也有一段时间交流,认可她是在认真做内容的长期主义者,咱才第一次开团白泽。
相识相交五六年了,白泽说持续更新就一直在出新内容,说涨价就涨价,所以我相信,这次说“大合集长期会员”会在9月底取消,我也相信。任何产品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白泽要保证优质内容的长期发展,取消终身会员是必然的选择和走向。但是作为用户来说,肯定是长期会员制划算嘛,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返团了。
了解白泽只是在等返团的朋友可以直接扫下面二维码。
为什么开团白泽
不管是以前开团还是现在返团,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开团白泽,最主要是向大家传递,一定要重视科普启蒙这个信号。
22年首团的时候,教育政策上开始明确提到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和科学类教材编用,且是幼儿园和小学。科学科普正在慢慢以“正式的方式”走入大众世界,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而这几年过去了,教育政策上的倾斜已经越来越多。各个中小学跟科创相关的活动办得是如火如荼。而上个月底,我好朋友四月家上小班的念念,所在幼儿园办的活动主题就是“AI童行探科技奥秘”。
四月还跟我说:现在是真重视科创了,小学这几年一波接一波的办跟科学相关的展览参观活动比赛也就罢了,没想到今年连幼儿园都开始了,以前还都是亲子运动会跑跑跳跳呢。
本以为孩子还小,但现在看来,“科技为王”的现实真的已经来了,这些政策正是完全为我们孩子未来“量身定制”的。
随便翻一下教育政策,就能看到不少,比如:
《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提到: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支持力度,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在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到,虽然只是一部分专业新增,但是不难看出,跨学科、前沿领域的探究和应用,已经实实在在进入到了大学教育端口。而这种改变,势必会反推前面的教育变化。
目前清华、北大、复旦等一线高校,都开设有通识教育,并在进入2.0阶段。
比如我节选了这段文字:复旦大学是中国最先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开展通识教育初期,复旦大学曾这样阐述: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为通识课最重要两个环节。
不难看出,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不管是高端人才还是基础人员,都在往“科技、专业”等方向走,人工智能则更加是无可避免。不用去看今天人工智能的普及度,因为人工智能只走了几年,而我们的孩子还有十年甚至十几年才会踏上社会,那个未来目前已经可以隐隐约约看到。
下面,我再给大家来一段最新的Google生成的动画以及一段配音,可能会更加直观一些。
有没有发现,这一切推动的背后基础都是科学,且“悄无声息”就在发生变化。可能我们日常接触不多的人,还不太关注这些前沿领域和变化,但是已经在默默改变很多方面,甚至生在逐步进入普通工作,包括推动我们改变一些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
给大家罗列以上内容,并不是说我们的孩子都要成为科学家,但是这些科技已经实实在在来到了我们身边,未来就是我们的常用工具,这会给我们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就是科技融入生活,已经要学会与科技共处,有可能的话还要参与到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去。
我们埋头苦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修正,同时要抬头看路,变化比想象中快太多,唯一不变的是“底层”,搭建好底层,会让我们免于“疲于奔命”,总去追改。
儿童科普该怎么做
知道科普重要,那科普到底该怎么做,就是很关键的问题。
前段时间团六神的古诗词课时,收到一个反馈说孩子听不进去。我当时就在社群里回应,也在微博里表示了:孩子年龄太小和本身的学习习惯,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我给自己家孩子选视频资源,过于热闹花哨的是不选的,因为我怕把兴奋阈值搞的太高,进入课堂正常授课时坐不住,也怕看书坐不住。所以,不但六神的《古诗词一课通》会有孩子看不进去的反馈,白泽科普也有,因为这些都是真正学知识的内容,而学习,本身就是相对枯燥的。
今天这篇是阿嘟白泽的返团,但是我更想讲讲这些年来,随着小七的成长,我越来越重视他的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以及变化。
科普教育,无非三种形式:书本、视频、实验,而在启蒙阶段,让孩子在理解中去认识世界,是更有效且重要的途径。
很多家长因为觉得科普重要,就花不少钱给孩子买带孩子做科学实验的科学课,包括我。火火上小学的第一学期,我给报的线下课外班,第一个选择的就是科学课。一学期下来也不便宜,就是老师买材料包,带着孩子做实验,有时候还能带回家个作品,比如磁力小车。但我第二学期就把科学课给停了,因为我发现科学课是非常挑老师的,如果老师带着做实验时有丰富的讲解和拓展,那还是有意义的,否则会更像手工课,跟我自己买实验材料包带她玩个热闹没啥区别,材料包多便宜呀。
孩子的科学启蒙,小时候开始接触科学,就是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认知这个世界。先有广度,找到感兴趣想探究的点了,再进行对应的深度研究。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更多是验证,是偏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如果出品方可靠权威,课程除了动手,还有系统的知识点讲解,实验课也可以是很好的启蒙方式,和广度进行补充。小七虽然没报课,但在家我也会带着做各种实验来加强一些现象的理解。
我称白泽为科学启蒙课,就是因为它是非常偏科普教育的内容,虽然是动画的形式,但内容上更像纪录片,只是比大多数纪录片更适合小朋友。 白泽和市面上普遍的科普动画是差异非常大的,火火小时候爱看的超级飞侠、海底小纵队,包括后来的螺丝钉,虽然也会涉及一些科普,但都是故事为主,带一点儿科普。而白泽,更像科普书,只是动画形式的展示,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一些通过看书很难理解的内容。
我一直非常倾向于用书来做各种启蒙,在小七进行英语启蒙的过程中,除了第一阶段主要用SSS儿歌,从第二阶段后,主要形式就是看书听书了(很多朋友用动画一路看听上来,更省力,但我还是主要用书),因为有些科普太难理解,听力水平高之后也会看一天看一集神奇校车之类的原版动画。即使科普和通识启蒙,如果没有白泽,我也会倾向于多用书。因为我始终认为,小时候少学点儿东西都没什么,过多高阈值的刺激,如果影响到专注力和未来适应校内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偿失了(大家可以试试,刷一段抖音短视频后,是不是根本看不进书,没办法进行深度思考)。
白泽,三岁时我就敢给小七看,就是因为它真的就是安安静静做知识讲述,像书一样平淡,但有动画更直观的展示,又比书好理解,而且省妈(我们家各种百科书,几套儿童通识书,因为我懒,都没怎么动)。我觉得进行科普广度方面的学习,白泽是最好的动画,没有之一。而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后,就可以看各种书去进行深度的拓展了(小七感兴趣后,又问题给我,我再懒也会打起精神去配合)。
我把白泽推荐给大家,绝不是说大家给孩子看了这系列科普动画,科学启蒙就完成了。白泽的400多集内容,也就是能帮孩子在广度上实现一些启蒙的作用, 深度上的拓展,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去补充。
就像小七看白泽对《潜艇》感兴趣,我就会翻出家里的几本大百科,给他讲各式各样的潜艇,还给他买了潜艇模型,带他做了个潜望镜。
《潜望镜》
带他去上海前,给他看了《磁悬浮列车》那集,到上海带着他坐车体验,回来看了好多遍后,他对正负极还是不太理解,我就给他买了个磁铁套装。(所有的动手都是在知识的启蒙之后,这个也科普学习更合理的流程。)
《磁悬浮列车》
之前看到一个数学家张益唐的一段采访,他说他选择数学,源于小时候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几本书,里面有“数学系列”,让数学世界牢牢刻在他的心里。孩子不会对完全未知的东西感兴趣,如果张益唐从小就没机会接触到数学,有天赋可能也成不了数学家。
白泽就有点儿像视频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它对孩子的作用,就是低成本且快速地让孩子去了解一个广阔的世界。先不说以后的“成长系列”会出多少集,就现在的精华内容,我真觉得学龄前的每个孩子都值得入手(学龄后看之前启蒙的程度决定吧,如果白泽涉及的选题已经都很熟悉,且能深入看各种科普书,就没必要了,白泽只是启蒙的途径之一)。
白泽正在对所有选题(430集)每一集的详细解读,从选题原因、知识点内容、人文价值观等形成详细文档,目前会每周进行更新,于9月全部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帮助到父母协助孩子理解和拓展。(七月份后,后台回复“白泽”可以领取pdf文档,暂时是部分,九月份后可以拿到完整版。)
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不管是书还是课程,再便宜,不值得花时间的东西,倒给我钱我都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跟大家推荐白泽,性价比高是最微不足道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持续关注这么几年,我能看到她们在内容上长期的靠谱。
现阶段大家对儿童科普的误区
这些年和拿云妈妈的日常沟通非常多,有些样片没上线我就可以先睹为快,还经常领到提意见的任务。因为有机会深入了解动画片制作背后的逻辑,所以我们也经常会聊到现阶段大家对儿童科普的“误解和误区”。
误区一:知识点越多越好。知识点少等于不好。
科学启蒙重在科学和启蒙两个词语的叠加,这是一个“启蒙”,不是一个灌输。启蒙忌讳以知识点越多越好作为规则。而是通过讲解科学知识,让孩子春风化雨,慢慢明白底层逻辑。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科普了3000种树的名字,孩子能记住名字固然很好,但是这些名字只是人类赋予它们的“名字”,是人类“后天取名”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本质知识。不如认知:树、森林、种类、分布地区、不同树的区别、特别的树举例、甚至延展到环境科学、地质科普、大气科学等等,这才是科学求知的正确路径。
知识点少并不等于不好,比如给孩子讲树,白泽为何会选择“松针”,甚至都不是“松树”,因为“松针”二字就很特别,孩子一眼能联系到像针一样的树叶,生活中如果看到,也会非常与众不同,其次孩子会像知道,为什么其它树的叶片都是面积更大,而松针却是“针尖状”,用手摸一摸,触感、气味都不同。这就是“儿童启迪”,看似简单的一个知识点,不符合知识很多这个标准,但是其实它关联了很多现象和本质,是从底层去开始做筛选和科普的。随着后期慢慢多起来,会能够融会贯通,多角度看事物。
误区二:必须搞笑、幼稚才能让孩子们喜欢。
很多时候,说到孩子们的内容,还是存在着不少误解。尤其是“难”内容必须搭配幼稚讲解或者搞笑,才能降维给孩子看。
其实,大俗大雅都无妨,人不是说只能看所谓高大上内容。孩子天性喜欢搞笑和好玩,那就安排搞笑和好玩的内容,无需将两者凑在一起。
孩子天生其实是可以看明白相对“认真”一点的讲解的,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机会在开始之初就遇见,或者能去耐心引导一下,让他们看进去。
搞笑、好玩仅为都只是表现手段,直白说是为了更讨喜孩子,并不代表非要搞笑、好玩才能受孩子喜欢。
误区三:儿童内容,审核不用太严谨。
就因为是儿童内容,审核才应该更严谨。
成人具备判断能力,儿童不具备,如果审核不严谨,就会有很多漏洞。
科普内容相对还好,无非是准确度不高,但是如果有可能,自然还是要以严谨为第一位。因为人生在很小时候摄入的一些“认知”,是很难纠正的,可能会长久留在潜意识中。
比如安全头盔这件事,如果儿童摄入的画面和科普,经常发生滑板、骑车不戴头盔,那么就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个安全问题。
比如科学的历史不是“正确的历史”,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如果没有人严谨告知。就会认为科学史都是对的,也就是盲目相信。
此外,一些细节,更是普通人或者跨领域无法审核的,因为隔行如隔山,比如面料学家,可能就无法审核“拉链”这个小东西背后的科学知识和发展历程。
误区四:全程频繁输入,不要停顿。
任何一个新知识,对于儿童来说有可能是:完全陌生。比如孩子第一次听说《空间站》,他们从听到这个名词开始就是陌生的,需要画面和旁白一点点来给她讲解,但是其实后面的讲解也都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记忆和经验。
这个时候,需要停顿,不是为了偷工减料,是为了给孩子“喘息和思考”的时间,让小脑筋想一想。背景乐也好、音效也好,很多时候是为了突出某一个重点、缓和气氛、给孩子一些友好信息传递,甚至让他们觉得片中主角偶尔跟他们是“同等学习状态”,也会笨拙、也在学习。
误区五:专注再专注
如果一直非常非常专注、只能做很细节的事情,“长程链接”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成年后,无法去做创新、创作的工作,也没有这样的想象力(此处说的想象力不是小兔子变蘑菇这种想象力)。
好的专注力应该是看一个内容,看的过程中会因为听到东西而发散、思考,后面再收回来。
误区六:孩子没有“高级审美力”
孩子是有高级审美力的,在于这些事物有没有来到孩子面前。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艺术,都有“顶级审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包罗万象去看内容,还是那句“大雅大俗”才能上能下,但是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好审美。
所以,哪怕是科普内容,白泽也不希望做成“世俗意义”的美学。希望它们各自有不同美感。
比如“宇宙”就是宏大、神秘之美,用3d建模去构建它,用长篇史诗文字去描绘它,请天文学家一起去解读它,再落到人类未来的探寻之旅去畅想它。
比如“数学”就是有抽象、本质之美,我们会用流动的简单线条去构建它,用理性文字去描绘它,请数学家去解读它,再落到鼓励孩子们愿意去研究基础学科。
比如“小昆虫”就是有小、亲近之美,我们会用不同的艺术风格去构建它(刺绣风、木雕风、水墨风、毛毡风),用温暖可爱的文字去描绘它,请昆虫学家去解读它,再落到孩子的“细小事物”敏感期发展阶段。
这些就是“高级审美”背后要做的大量工作和创意,所以每一集风格、画面和文字都完全不同。
误区七:科普内容语言,不需要“中文语言之美”
科普给人的感觉是直白、硬朗、严肃。这些都没错,但是不代表不需要“语言美”,尤其是“中文之美”,我们作为儿童的启蒙人,是希望孩子接收到最好的中文语言的,就像我们选择英语读物,难道我们会给孩子去选择“低俗英文读物”?英语原版有它自己的语言美学,我们的母语更加。
孩子们长大后可以自由选择语言风格,但是小时候,我们希望为他们把关。所以科普内容我们也极力追求中文表达。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采访、传记、诗歌、歌词、故事、童谣、科幻各种体裁的旁白写作方式,所以很多用户反馈:看白泽做了中文启蒙,有第一批看白泽的孩子长大后到B站留言说,他用了很多白泽的写作思路来写作文,得了很好的反馈。
误区八:内容量越大越好、更新越快越好
8年,300余集,这是白泽在自有动画团队的前提下完成的极限。
熟悉的用户都愿意等待白泽更新,因为白泽不会乱出内容、不会为了量大和速度儿赶工,创造和制作的工作量摆在那,有些片子无论怎么样都快不了,比如《当宇宙还小的时候》,前前后后做了8个月,因为卡顿、因为画质要求,目前都达不到顶级水平,但已经尽力了。
如果短时间输出太多内容,那就一定会影响品质,或者选择流水线生产,比如批量出文字、批量外包制作等,品质永远与时间精力成正比,白泽已经算做得很快了,要知道真正匠心的电影,一个短片,创作者甚至都要磨几年。
所以当一个内容以超快速度大量更新时,爸爸妈妈就要做一下筛选了。
误区九:动画代表“低幼”
动画也好、实拍也好,都是一个表现形式,不代表任何品质好坏。有全球顶级的动画片,也有很差的动画片。
而且动画代表低幼不成立,很多人是看着动画漫画长大的。
白泽选择动画的原因是,选题和领域千千万,无法实现实拍。比如海底、宇宙,拍不了。比如生命教育,实拍可能会吓到孩子。
误区十:题目有噱头,内容一定好
我们始终选择最简单的标题,有些时候甚至直接用了“专业标题“。因为不太希望孩子长大过程中二次学习,孩子在接收信息时候是没有差别心的。
其次太过噱头的标题对于科普本身不加分也无益,科普讲究实事求是,标题正常也是科学精神的传递之一。
比如AI是发展很快、作用很大,那么我们用准确、科学的标题表达出本集科普点即可,不会用夸大的标题去夸大AI这件事,会让孩子甚至大人产生误解,以为Ai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了解白泽只是在等返团的朋友可以直接扫下面二维码。
想仔细了解产品的,我们来说说:
先来看看现在的阿嘟白泽儿童科普有什么具体内容?
大合集会员内含:《阿嘟白泽·这是什么》与《阿嘟白泽·未来之芽》,共计430集中文及130集英文。
《阿嘟白泽·这是什么》:主打广度、范围,以点成面,柔性启蒙。(如前沿科技、细小事物、安全、工具、天文地理)
《阿嘟白泽·未来之芽》:主打深度、系列,刚需启蒙。(如哲学、识字、拼音、古诗文、数学、诗歌等)
我和上次开团时的白泽对比了一下,这一年时间,what系列进行了大面积的重新制作,新增了两个全新主题,且有30个主题上线了英文版。how系列从22个主题新增到了39个,且除最新的砖头外,全部上线了英文版。适合大孩子的成长系列正式上线,新增了全新的未来之芽系列。
《未来之芽哲学系列》的第一集,咱罗汉果也先睹为快一下:
白泽的内容好在哪里:
01
每一集都是
各个细分领域“深层知识分子”全程把关
科普内容,一定要多看“深层知识分子”出品。因为科学人才培养需要训练,甚至是细分到很小领域的训练,科学横跨门类巨多,真正体现“隔行如隔山”。比如同样是动物学家,有些科学家一生只研究金丝猴,有些科学家一生只研究蜗牛,如果横跨领域把关,可能都会出现原则性错误,更何况大而全的背书和审核,根本不可能严谨。
要知道,一本《中国动物志》中的《蜗牛志》就有巨多内容,而光其中蜗牛的种类就有千千万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阿嘟白泽做蜗牛科普的时候居然只选择了科普《灰巴蜗牛》,把这种在中国常见的种类讲清楚,就已经不易。
非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没有受过科学训练,很难理清楚科学的真正脉络在哪里。就像我们一直说的,站在谷底,不知道森林的整体布局和出路,只有爬到山腰和山顶的人才能知道脉络和可能路线。
阿嘟白泽最花功夫的地方之一:每一集都请该细分域的真正专家来进行创作和审核
比如《海洋》这一集,因为知识点涉及到海洋生物和海洋构造,所以白泽有两位专家顾问,虽然在生活中听起来都属于“海洋”,但是细分到知识点,专家也不跨专业审核。
比如《拉链》,是专门的拉链工程师审核,小小的拉链并不简单,涉及了非常多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性问题。
《拉链》
再比如《天琴计划》是三位专家审核,大的科研项目并非一个人可以把关所有准确性,所以三位专家同时审核。
《天琴计划》
再比如《安全--游泳与玩水》是游泳协会具备游泳和救生经验的专家审核,而《游泳》这一集,则是游泳专业运动员审核。
再比如《脑》这一集也是两位专家审核,一位脑科学,一位神经学专家。
02
选题全而特别,站在发展前沿
白泽的选题领域非常广泛,目前已经达到了十几个大类,大家和孩子关心的“宇宙天文、动植物、身体心理、安全、工具、人文艺术、科学家“都有,平常很少见的”前沿科技、劳动、体育体能、中国系列、特殊人群“这些也有。
比如《高空坠物》《窨井盖》《危险物品》这种安全选题,在市面上针对儿童的科普基本没有。
《高空坠物》
比如《台阶》《无障碍设施》《阿尔兹海默症》这样的儿童科普市面上也没有,白泽说他们做这样的内容,是希望在专业上再植入“人性和理想的种子“,希望有更多孩子长大后愿意投身于攻克”阿尔兹海默症“,更多孩子为了未来的老龄化社会设计更友好的城市设施和养老设施。
《无障碍设施》
再比如《勇气》《友爱》《情绪》这样的选题,用视频来科普的儿童内容也基本没有,且举例《勇气》这一集,为什么白泽没有做《勇敢》?而是选择《勇气》?因为严谨来说,勇敢是代表“不怕困难,不退缩,临危不惧,大义凌然“,勇敢是褒义的,但是不太适合给小年龄孩子去讲述舍弃自己,充满正义等等。而勇气是先天俱来的,是相对中性的,它更像是一种神经类型不能强求,并不是没有勇气的孩子就不好,所以选题的定义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拿来一个名词就可以乱科普的。
而且白泽团队在不停地创作新的话题,一直跟进着前沿的科学进展。你可以在白泽的内容中看到《引力波》《密码》《量子》《AI大模型》《神经网络》这样前沿的科技选题。不同于一些万年不改版不更新的书和内容一样,还是在科普几十年前的内容。
《AI》
在AI获得了今年IMO(国际奥数竞赛)银牌标准的时刻,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慢慢学会解决没有见过的新问题,这对我们的现有教育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跟紧前沿科技也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孩子们要面对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后的未知世界。
白泽团队将在2025年持续上线人工智能最前沿的主题系列,这个系列专门针对大孩子,目前依旧包含在本次团购会员内,9月以后就不再包含在内,需要单独购买了。
03
白泽的所有内容一直在“迭代”
白泽不是那种讲万年不变话题的老科普,它除了科普经典选题,还科普各种科学、人文新进展,甚至示我们至今见过会回头“修改、迭代”内容的品牌,我们经常会看到因为科学进展,白泽团队回头去修订以前的内容和数据,甚至重做某些选集。这个做法在内容尤其是儿童内容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包括在科普内容中。
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些科普书会出现错误或者落后?并不是编者不认真,而是这个领域进步了甚至原有的理论被颠覆被推翻了,整个科学发展史本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科学理论不一定是全对的,是会发生变化的。你10年前、5年前做的内容今天可能已经更新了甚至错了。
比如冥王星以前被归于行星,但是现在已经属于矮行星。
再比如5年前,中国的空间站还没有升空。
再比如2022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量子力学,推翻了一些原本的认知。
如果科普内容不更新不迭代,做完后一劳永逸,那么出错率就很高,且不符合科学发展。而白泽一直在修改和重做。
04
制作精良,每集不同风格
真的可以用制作精良来形容一个科普产品,它不是单纯做动画的产品,而是有温度有审美的,会用3D来展现宇宙宏大,会用中国写意来展现富春山水,会有2维手绘来展现星空绚烂,而不是建模一个统一的场景,然后每集去探险就结束,而是每集都从零开始从头做,其实是非常费时间精力和投入的,但是白泽团队做了。
比如科普《宇宙》,这种宏大和震撼感,用二维平面动画是无法展现的,孩子看再多也不知道宇宙什么样,没有想象空间。
而比如《桌游》这样的片子,如果不用可爱的冒险动画来展现,又无法还原桌游想展现的虚拟世界。
所以白泽选择了不同方式做不同内容,不作一刀切。市面上的动画片原创3D建模的很少(纪录片很多),比如《火箭》《中国空间站》《火星探测》,全程建模,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的看到的,基本没有。(搜集素材做剪辑的不算,非原创且有知识产权风险)
白泽团队一直不满足自己的技术和创作,埋头迭代。我们看看如下的场景和美感,你会发现白泽团队从不惧怕将自己的开始和现在做对比,白泽团队说,他们的成长历程是对孩子最好的潜移默化,让孩子们知道原来一件事情可以越做越好,越做越专业,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蜕变。
《蝌蚪》
05
原创内容,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
可能我们看到很多海外优质的科普内容,但是为什么还要选择原创内容呢?因为只有原创内容会跟孩子们缓缓道来中国特色,会无比重视中文之美:
《安吉》:
安吉,安且吉兮。
《富春山居图》: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农民》:
马齿苋是田野里生长的一种小草,不怕太阳,既耐干旱也耐水涝。
《松针》:
冬天的时候
雪铺满整座山坡
她不动声色地站在北风中
与松鼠对视
莫名就显得惊心动魄
然后,几千年来成群结队的诗人们来了
写下她的心事
没有说教,没有煽情,把很多专属的中国故事、特色、文化带给孩子们,还在走向海外。
在白泽的用户群中,有非常非常多海外华人用户,爸爸妈妈说他们将白泽作为孩子的“中文启蒙”读物,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认可,因为你得有中文之美,才能作为中文启蒙内容给孩子们观看和阅读。
阿嘟白泽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的路来做这些文化传递,简单直接的科普知识集合是最简单的,阿嘟白泽放弃了,他们选择了原创故事、原创场景,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融合进来,再二次输出,这样“吃力不讨好”甚至让人看不到的“笨功夫”,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收到更好的内容,而不是汇合一些知识点即可。
《中国天眼》《青海湖》《苏州园林》《中国空间站》《珠穆朗玛》《敦煌》《黄河》《高铁》等等等等,这些内容只有咱们自己的原创内容生产者才会去认真产出。
06
惊喜感,
你永远不知道白泽还会给孩子们做什么内容
上面就说了,很少见到一个品牌不断重做内容,阿嘟白泽就在做这样的事情,甚至又为用户免费加了英文版,最低配置130集英文,随着新内容更新,这个数量会继续增加。
英文内容涉及到科学领域和人文领域方方面面,并且包含很多前沿科技和专业学术词汇,并不简单(目前看国内考试也是大量增加了科普内容阅读和前沿科技、传统文化的英文内容),孩子们在看完中文版后,完全可以反复继续观看英文版。
就是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白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内容。
当我们觉得白泽的内容又进步的时候,你会发现白泽进步更多了,比如《当宇宙还小的时候》,白泽已经不再单纯为做科普而科普了,它把人类的探索写成了史诗,把对宇宙的敬畏写进了脚本,当英文版响起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一部“引进”的大片。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原创团队一点点做出来的。
《当宇宙还小时 英语版》
当我们觉得白泽的系列已经覆盖很多领域时,你会白泽又让你“意料之外”,比如《小诗歌小事情系列》,它永远在你的预期之上,给你和孩子更多“惊喜瞬间”。
《理发》
《挖沙》
2024年,阿嘟白泽又上线了儿童认知启蒙动画,更偏底层思维、深度知识能力发展、刚修内容等。比如数学系列、识字系列、音标系列、古诗文系列、哲学系列。
比如哲学系列,是跟复旦大学哲学系列共同研发,十几位各领域哲学学者参与每一集的知识点把关、修订等。
不追求知识的快速,而是追求知识的底层逻辑、思考的深度、提问能力以及慢慢学扎实知识的过程。
最后,罗罗想说:我们的孩子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全才”,但是我们可以打开孩子“认知世界”的广度,让他们知道宇宙世界之大,万物之妙,当孩子产生了对世界的好奇,那么渴望知识于他们将会永无止境。对世界和知识的好奇,从现实功利角度来讲,会有利于学业和就业;从理想角度来讲,或许咱们的孩子,因为儿时点燃的科学热情,未来真的可以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再强调几点:
01
白泽一次购买,终身会员。
无隐形消费,无二次收费,不断给用户提升使用感和内容丰富度。
298元长期会员:430集中文版《阿嘟白泽·这是什么》《阿嘟白泽·未来之芽》+130集英文版+每一个选题的详细解读手册。
这次购买依然赠送《白泽辞典》的音频,但是不跟白泽动画一起开通,需要到六月底开通,大家可以先看白泽动画,之后开通了再听白泽辞典的音频。
02
适合几岁的孩子。
适合几岁孩子,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肯定是有差异的。因为白泽在进行科普讲述时,对一些专业名词,并没有选择“软化”,而是把专业词汇输出给了孩子,以防孩子未来重新认知和学习,所以即使学龄后孩子看,也不会很低龄。
小七三岁开始看白泽,三岁半之后因为开始做英语启蒙了,英语启蒙后没看过中文动画片,所以白泽也暂停了,最近五岁半因为可以看懂白泽的英文版内容,才重新看回白泽。有一些比较深度的中文内容,小时候看不明白的,现在看也刚刚好,当中文科普书的补充了。
但我个人认为,小学低年级及学龄前孩子的家长,直接买给孩子并引导着当科普书看还可以。中高年级的孩子,家长就不要直接替她们做决定了,即使后面白泽要出适合大孩子的成长系列,也征求他们自己的意见,看是否喜欢这种视频形式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反正三年级之后,火火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跟她商量后她自己选择的,我只建议,不干涉。
03
观看时限: 一次购买,永久观看。
支持设备: 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小鹅通”app中支持投屏观看。
退款说明: 虚拟物品暂不支持退款或转让。
观看方式:
新用户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常见问题解答:
04
评论区留言分享孩子使用白泽的方法和感受,就有机会得到白泽大背包哦,60个名额,这是最近公号送的福利数量最多的一次了,发表评论获得背包的几率特别大,期待大家的分享哦。
会按照大家在后台留言的顺序来抽取,第
6, 16, 26, 36, 46, 56, 76, 86, 96, 106,
116, 126, 136, 146, 156, 166,176, 186, 196, 206,
216, 226, 236, 246, 256, 266,276, 286, 296, 306,
316, 326,336,346, 356, 366, 376, 386, 396, 406,
416, 426, 436, 446, 456, 466, 476, 486, 496, 506,
516, 526, 536, 546 , 556, 566, 576, 586, 596, 606名留言的朋友为中奖者。
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
开启选购之旅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