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校长演讲:时代,文科生何去何从

他指出,博雅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成功的人,甚至也不仅是为了培养一个具有公民素养的人,而是为了造就一个完整的人。

博雅教育,亦称人文教育、文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

现代社会中,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它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所涉足的范畴随着社会而变迁。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学都成为了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博雅教育又被称为文理教育。

博雅教育在概念上与通识教育类似,但若细分其差异,博雅教育是相对于职业或实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培育“统一的人格”;而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其目的在达到“统一的知识”。

以下为校长演讲内容:

大家知道,普林斯顿大学以高度重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而闻名于世。

博雅教育的一大目标在于令人体会超越的感觉。

我希望解释一下“博雅教育”这个说法。显而易见,许多人并未理解它的含义。

一位民意调查员曾对我说,大学不应再讨论博雅教育。他认为大家觉得认为代表自由的“博”(liberal)意味着左翼政治,而艺术的另一说法“雅”(arts)则是不切实际的代名词。因此,按照他的说法,博雅两个术语的结合无异一场巨大的灾难。他还说他个人赞成博雅教育,但大学需要对此重新定义。

那么如何重新定义博雅教育呢?我想真有需要的话,我们该如何称呼它呢?

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面向未来的领导力教育。这听起来令人振奋、实用、而且时髦,不是吗?

博雅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为你提供第一份工作所需知识或技能,还能让你应对无人预料的问题和挑战。

李教授(AI教母李飞飞)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她的本科学习体现我们对普林斯顿博雅教育的广泛期待,这一概念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和人文学科。

李博士在普林斯顿主修物理学,同时还选修了艺术史课程。通过从艺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汲取灵感,她就人类思维如何对图像进行分类提出创新问题,并以此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今, 她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正在调研人工智能相关伦理问题,这类问题是她二十五年前毕业时根本没人想象得到的。

当然,我不想只是把博雅教育矮化为领导力或职业成功做准备。

作为更高的期待,普林斯顿希望你们学习艺术史、物理学和其他众多课程,原因并不局限于其职业价值。

我的好友也是普林斯顿新任本科院长迈克尔·戈登,与其前任吉尔·多兰一样,均为博雅教育的忠实拥趸。

多兰院长时而会谈及公民教育。或许这是重新定义博雅教育的更好途径。

公民教育的优势在于紧密契合博雅教育的本质含义。

“博”所代表的自由(liberal)并非左翼政治中的“自由派”,而是自由这个词汇的本身含义。而“雅”(arts)指的是学术课程或研究,而不仅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创意艺术,尽管该课程是博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博雅教育意味着一个自由公民应该接受的教育。因此,公民教育是对其(liberal arts)本意的恰当更新或解读。

公民教育这一说法也阐明我们推崇博雅教育的另一重原因。我们希望这种教育能让你们充分参与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坚信,举例而言,要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一个全面发展的公民,工程师必须理解人类文化,伦理学家必须了解人工智能技术。

我颇为肯定戈登院长和多兰院长都会同意,即便公民教育的提法也有点过于偏狭或过于具体,因此无法完全涵盖我们所称的博雅教育。

教育不只是为了成功或公民身份,教育本身就颇具价值。博雅教育涵盖这样一种理念:学习和研究是升华人类精神境界的一项重要活动。

我们希望大家感受探索的快感,沉醉在创意之中,流连于思考之间。我们希望,在书籍、实验、艺术品和方程式之间,你们会像李飞飞那样时而感受到一种超越自己的存在。

我们希望这些记忆和经历带给你们快乐,激发你们对终生学习的挚爱。

或许我也可以把博雅教育重新定义为一种超越。

不过,我想那位民意调查员会对我说超越听起来不切实际。

我觉得他大错特错!

超越教育是真正具有实际价值的教育,其最佳且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成为完整的人。

THE END
0.人工智能下,普通人该何去何从?人工智能下,普通人该何去何从?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司机聊数据 ,作者赛助力 自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ChatGPT以来,各行业的普通的人终于都可以感受到了真正的人工智能,原来机器也可以这么懂你,人工智能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而AI被称为人工智障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了:他jvzquC41ufhetj3ep1tfy|nphq569<68:64ivvq
1.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机器人何去何从?新闻频道人工智能(简称“AI”)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臻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我们慢慢在走向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而情感机器人作为AI+的一次新的探索,在未来机器人发展浪潮中到底该何去何从? 回归人性,更懂“情感” 人与机器之间,最大的差别来自于“人性”,而人性则体现在情绪以及情感上,喜、怒、哀、乐、爱、jvzq<84pgyy/{xzvj0io1to142772:4v42772:64a9;28>=80jzn
2.AI时代之何去何从集0027AI时代之何去何从集在线阅读《AI时代之何去何从集 0027》。剑与犁的交响:论国家力量与人民安宁的深层逻辑引言:安宁的基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神州大地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海洋之中。街头的红旗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民族从百年沉沦到今日昂首的壮阔史诗。值此佳节,当我们享受着这份来之jvzquC41tgge0mtwdct/exr1tggeg{4eqn{np8<374:62;4ejcvug{4877884:=31
3.“AI协同学习时代:教学评价该何去何从?”CCFYOCSEF济南探讨教学评价体系重为此,CCF YOCSEF 济南学术委员会于2025年9月20日在济南大学第五学术报告厅举办主题为“AI协同学习时代:教学评价该何去何从?”的观点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教育技术、人工智能及教学实践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教学评价在AI协同学习背景下的重构路径。 该论坛由CCF YOCSEF济南AC委员杨晓晖(济南大学)、委员张亮亮(jvzquC41yy}/elk0qtm/ew4[QEYFH8}yfv5mv872473226731:::49<0ujznn
4.AI时代,人的前景很乐观程序员智能,已经越来越不具备稀缺价值了。那你说人该何去何从,难道说此后生产力完全由资本决定,没有资本的普通人只能领取全民基本收入吗? 事实上我认为人的前景很乐观。这里我给出一个统一的、决定性的、终极的答案: 人要做的,是微决策。 一 其实你可以观察到,有些事儿,AI再强也永远都是人的事儿。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464?7;?=a3;6dej62:27:2:fr9y4ivvq
5.重审AI时代人文在场的意义说到底,AI不是万能的神话,它就是一种工具,它既不是生活本身,更不是真理本身。它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终究解决不了人类的何去何从问题。对于人类而言,日子还是要一步步地走下去,并不会因为有了AI,人生就会变得轻巧起来,有了捷径可走。何况,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着眼,当下科技主义浪潮的崛起jvzquC41ygh/uqtdugxwg{3eqo5tvjykeum0tnx1jvsm1€jd1pkxuMjvckr/j}rnAkj>;B;: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