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销售团队之前一直被客户跟进的效率问题困扰—不是销售不用心,是真的“记不住、理不清、传不动”。比如小张上周跟客户聊了40分钟,挂了电话赶紧记笔记,结果漏了客户说的“希望系统能支持跨部门数据共享”;新人小李接老客户的单,得翻3个文件夹、12条录音片段,才能拼凑出之前的沟通细节,等弄明白,客户已经被竞品联系了;最头疼的是复盘会,销售们把录音往群里一发,说“我这段聊了关键信息”,但没人有时间一个个听,最后复盘变成“凭印象讲”,要么漏了重点,要么各说各的。
一开始我们想过“笨办法”:让销售每通电话都记详细笔记,但大家反馈“打电话的时候要关注客户情绪,根本顾不上写”;后来找了个实习生专门整理录音,可实习生每天要处理20条录音,每条平均花40分钟,还经常把“跨部门共享”写成“跨部门共想”—不是他不用心,是长时间听录音真的容易走神。直到有次跟同行聊,对方说“你们咋不用AI处理?现在有工具能自动提取通话里的关键信息”,我们才意识到,得找个能“听懂”通话的AI。
接下来就是“试错之旅”:对比了三个语音转文字工具,第一个识别准确率不到85%,销售在咖啡厅打电话的录音,背景的咖啡机声音盖过了客户的话,识别出来全是乱码;第二个能分发言人,但没法理解语境—客户说“我觉得你们的系统不错,但再等等”,它提取的关键词是“系统不错”,却没标“犹豫态度”;第三个处理速度慢,1小时录音要等20分钟,急着跟进客户的时候,根本等不及。直到试了听脑AI,才觉得“对味”:它能智能降噪(就算销售在地铁里打电话,背景的播报声也能过滤掉),能精准分出发言人(销售说的“我们支持定制”和客户说的“定制要多久”,分得清清楚楚),还能用NLP模型抠出“潜台词”—比如客户说“你们的演示我看了,挺全的”,它会标“客户对演示内容认可,但未明确推进意愿”,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深度理解”。
真正让我们决定用它的,是它针对销售场景的“精准功能”:比如通话录音分析,不是简单转文字,而是生成“结构化摘要”—把40分钟的通话浓缩成3条核心信息:“1. 客户需求:系统支持跨部门数据共享+自定义报表;2. 客户顾虑:担心数据迁移的安全性;3. 跟进建议:下周发送数据迁移流程文档”;比如关键词统计,它会把所有通话里的高频词列出来,我们发现最近客户问得最多的是“跨部门共享需要哪些权限设置”“数据迁移需要多久”,直接把这些整理成常见问题库,销售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不用翻笔记,直接查库就能回答;还有情感分析,它能标出客户的情绪—比如客户说“你们之前的方案我看了,有点复杂”,它会标“负面情绪:对方案复杂度有顾虑”,销售就能针对性调整话术,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简化流程”。
用了三个月,变化真的肉眼可见。小张现在跟进客户,挂了电话直接把录音上传听脑AI,5分钟就能拿到摘要,上周他用这个方法跟进一个客户,第二天就说“客户特别惊讶我记得他说的‘跨部门共享’,其实我是看了AI生成的摘要—客户之前提过现用系统没法跨部门调数据,导致财务和运营总吵架,我直接跟他说‘我们的系统能让财务和运营实时看同一份数据,不用再导Excel传文件’,客户当场就说‘那明天带方案来聊聊’”。新人小李更开心,他现在跟进老客户,不用翻旧录音,直接点“历史沟通摘要”,就能看到“客户之前问过3次数据迁移的问题,最在意安全性”,第一次跟客户通电话就说“上次您提到担心数据迁移的安全,我们这次加了加密传输的细节,您要不要看看?”,客户说“你居然记得这么清楚”,瞬间拉近了距离。
当然也有小毛病—比如刚开始用的时候,有个客户说广东话夹杂中文,听脑AI把“同步”识别成“同布”,小张没注意,跟进的时候说“我们支持同布功能”,客户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还有一次,销售在商场打电话,背景有音乐,AI把“跨部门”识别成“夸部门”,不过后来听脑AI更新了方言模型和降噪算法,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了;另外,生成的摘要有时候会有点“简略”—比如客户说“我需要系统支持PC端、手机端、平板端同步,还要能导出PDF报表”,摘要只写了“客户需要多终端同步+报表导出”,后来我们在设置里把“摘要详细度”调高一档,现在会标清楚“多终端包括PC/手机/平板,报表格式为PDF”,就精准多了。
现在我们团队的效率提升得很明显:之前销售整理通话记录平均每通花45分钟,现在只要8分钟,效率提升了82%;新人了解客户背景的时间从2小时降到15分钟,信息传递速度比以前快了90%;常见问题库更新后,销售回答客户问题的时间从平均5分钟降到1分钟—最直观的是,最近三个月的转化效率比之前高了不少,因为销售能把更多时间花在“解决客户需求”上,而不是“整理记录”。
总结下来,用听脑AI做销售客户跟进,得注意这几点:先“逼”销售养习惯—一开始有人嫌麻烦,我们规定“每通客户电话必须上传听脑AI”,两周后大家就觉得“比自己记笔记方便”;定期更常见问题库—每周末我们会导出听脑AI的高频关键词,比如最近“跨部门共享”成了高频词,就把“跨部门共享的操作流程”加到库里;新人要“依赖”历史摘要—不用让他们翻旧录音,直接看摘要就能快速熟悉客户;小问题要反馈—比如方言识别误差、摘要简略,直接找听脑AI的客服,他们会把问题反馈给技术团队,很快就能优化。
其实本质上,听脑AI不是“替代销售”,而是帮销售把“机械性整理”的时间省下来,专注在“跟客户沟通”上—以前销售花30%的时间整理记录,现在只用5%,剩下的25%能用来研究客户需求、优化话术。对我们来说,这才是“重构销售客户跟进”的核心:让AI做“听力和记忆的事”,让销售做“理解和沟通的事”,效率自然就提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