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浪潮正席卷全球,掀起就业市场的惊涛骇浪。
乐观者坚信历史会重演,技术革命终将创造更多岗位;悲观者则描绘失业潮席卷社会的末日图景。然而,真相往往藏在乐观与悲观的夹缝中——AI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岗位替代或新增,而是一场深刻的生存博弈。
01
AI无法复制
工业革命的奇迹
工业革命曾让无数农耕者和手工业者失业,但最终催生了产业工人、技术员等新职业,实现了就业的净增长。然而,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却打破了这一规律。现实中,一个人维持一天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大致需要另一个人一天的劳动时间。无论是餐厅的一顿饭,还是通勤时的汽车折旧,背后都凝结着人类劳动的汗水。
但数字化生活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例如,一个长视频制作团队可能投入100小时完成作品后,当播放量从一千增长到一千万时,其边际生产成本几乎不再增加。你每天刷视频、玩游戏的所需要的人类劳动时间,在被千万级用户平摊后,折算到每个用户可能仅需几秒钟。
未来,少数大模型公司或许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但这些公司吸纳的岗位却少得可怜——OpenAI员工不到两千人,DeepSeek甚至只有百余人。AI行业无法像工业革命那样创造足够岗位,大批人注定成为时代转型的“牺牲品”。
02
没有情感≠无法取代情感岗位
许多人认为,AI缺乏情感,无法取代需要情感付出的职业。然而,AI虽无情感,却具备强大的情感理解与沟通能力。通过模式识别,AI能判断情绪并做出符合人类期待的反馈。虽然人类情感能力的上限极高,但下限却极低——偏见、自私、文化差异等常常阻碍共情。
AI的情感能力虽不完美,
却下限稳定可靠。
在医护陪护、客服售后等领域,AI的耐心和同理心远胜疲惫的人类。你是否曾与AI深入交流?它能精准捕捉情绪,给出贴心回应,仿佛真正理解你的痛苦。这里的AI就像“渣男”,凭借技术化的情绪识别轻松应对情感互动,而真心投入的真情付出者,却因情绪波动显得笨拙。AI在情感岗位上的威胁,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真实。
03
AI无情碾压低薪岗位,
高薪职业也难逃厄运
有人认为AI只会威胁低薪工作,事实却截然相反。2023年,OpenAI的报告指出,许多高薪岗位对AI的抵抗力更弱。
设计师因AI绘图工具效率提升10倍,而薪资下降;程序员的基础岗位被AI辅助工具取代——越来越多的零代码程序开发AI工具大行其道;数据分析师、咨询师等依赖逻辑推理的职业也岌岌可危。
相比之下,制造业工人、服务员等“低端”岗位却展现出惊人韧性。复杂生产线上的灵活操作、餐厅里的个性化服务、矿井中的艰苦作业,这些需要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的能力,仍是AI的短板。
AI的冲击不分高低薪,唯有能力深度决定生存空间。
在这个被AI围堵的背景下,人类要如何?
04
人类价值的五盏灯
当AI席卷一切,人类需要以什么样的价值坐标来思考、定位自己呢?
1.情感深度:
灵魂共鸣无法被算法复制
护理机器人能识别情绪,却无法理解伦理困境;心理咨询师的触觉共情远胜AI的冰冷安慰。人类情感不仅是回应,更是意义的创造。情感工程师、叙事治疗师等新兴职业,正在AI无法触及的领域开疆拓土。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复杂、多变且充满个性化细节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更倾向于寻找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相比AI,人类专家、朋友或同事更有可能提供未经过滤的、反直觉的,甚至颇具争议的观点——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观点比AI所提供的安全的、通用的、临床化的回答更具价值。
此外,人类天然地对其他人类的思想、感受和言行保持关注。这种社交本能推动了人文叙事的影响力,并成为过去20年社交媒体繁荣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热爱体育、音乐、喜剧,是因为这些由人类创造和演绎,并带给我们情感共鸣。即使AI生成的正手击球、流行歌曲或笑话再客观和完美,它们也无法带来同样的情感冲击。当AI在国际象棋领域全面超越人类棋手后,人们仍然热衷于观看人类的象棋比赛。这是因为,我们欣赏的并不是机器的完美无缺,而是人类竞技的成功与失败、起伏与未知。
在这方面,目前仍有价值的人类技能包括:
说服、自我认知、道德判断、倾听、叙事能力,以及销售技巧。
2.复杂性:
破解文明谜题的跨维智慧
对AI来说,这个世界仍然过于复杂。
AI能监测数据,却无法解释减排协议为何流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AI系统能监测127项可持续发展指标,却解释不了为何减排协议总在利益博弈中流产。面对气候变化这类'邪恶问题',人类展现出的系统思维堪称进化奇迹:环保主义者用北极熊影像唤醒共情,科学家构建地球系统模型,政客在G20峰会权衡地缘政治——这种跨维度的问题拆解能力,正是当前AI的认知盲区。
真正的决策,需要能在技术、伦理、商业三角中游走的跨界人才。他们像现代炼金术士,将AI的预测转化为可执行的文明方案。
事实上,Meta公司的首席AI科学家扬·勒昆(Yann LeCun)以及其他AI领域的权威人士认为,尽管拥有庞大的数据量,但生成式AI仍然仅能依赖文本进行训练,而文本只是人类所有数据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DNA编码、对世界的感官和身体体验、情感等,这些都是AI无法利用的数据。因此,我们不应指望AI在应对复杂的棘手问题上取得太大进展。
在这方面,目前仍有价值的人类技能包括:
解决复杂问题、构建意义、风险管理、战略规划、愿景制定以及直觉判断。
3.物理性:
身体智慧的不可数字化
外科医生的触觉反馈、体操裁判对身体美学的直觉,这些“肌肉记忆”是AI无法模拟的。德国工匠学院的“触觉教学法”,正在重塑职业教育,培养人类独有的身体智慧。
物理性优势催生出反科技浪潮中的新贵职业。伦敦金融城的'面对面交易员'时薪高达500英镑,他们的价值在于捕捉客户微表情中的信息熵。当屏幕隔离了人性温度,肉身在场反而成为稀缺资源。
在这方面,目前仍有价值的人类技能包括:
灵巧性、肢体语言、体力、平衡感、身体协调能力、触觉灵敏度、仪态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4.创造力:
突破概率的灵性之光
AI训练出音乐生成器,却无法颠覆人类艺术的范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量子科学家的“尤里卡时刻”,这种创造力源于对概率的暴力突破。顶尖建筑师用“空间叙事”对抗技术理性,北京大兴机场的“凤凰展翅”便是人类诗意的反叛。
OpenAI用500万小时音频训练出Jukebox音乐AI,但Billboard榜单前100仍被人类作品垄断。创造性工作正在经历价值重构。
在这方面,目前仍有价值的人类技能包括:
想象力、构思能力、审美判断力、横向思维、艺术表现力和好奇心。
5.灵性:
超越算法的存在之思
OpenAI尝试用1.8万亿参数模拟意识,却始终无法复现人类面对星空时产生的存在主义震颤。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的实验发现,人类思考“自我意识”时,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模式无法被算法复现。硅谷的“科技伦理师”、京都的“数字禅修导师”,正在用哲学与灵性为技术注入温度。
也只有人类,拥有超越人类自己的想法,这个超越的过程就是灵性展开的实践。
技术从来不是受“确定性”(deterministic)支配的宿命,就业市场的未来形态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知升级。当机器开始学习人类的思维方式时,人类更需要切切实实做好,作为一个人的独特存在:有情、有感、有灵性,并且会犯错错。
而且,我们必须有一种人类整体感。
否则,只要我们独自应对AI,一定会被撕得粉身碎骨。当我们彼此之间,共构情感、彼此抚慰、创造无限美好可能,就会持续迎来灵性的涌现。因为留给人类的五盏灯,都不能独亮,必然连成一片才能成就浩瀚的人类之光。
关于仁能达
仁能达教育,秉承“仁者,赋能、达人”的理念,专注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培训、产品研发,努力使每一个从事生涯教育的实践者,获得专业的支持。致力于帮助从事职业规划教学与咨询的老师,获得更有自信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提升自我生涯设计与实践的能力。
仁能达成立以来,首倡生涯教育的本土化,在人力资源、心理学、一线优秀师资的资源整合下,努力做生涯领域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