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ca、Sherry | 策划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 图源
2022年,我常常听到一句话:
「今年好难啊」。
年初一位被裁员的朋友,花了3个多月才找到新工作,如今依然战战兢兢,担心「会不会又突然被裁掉」?
身边大批的90后同龄人,开始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去考公、考编、考教师,纠结到底要不要争取在35岁前上岸,「真的要妥协了吗」?
更难的,还有今年的1076万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噩梦来到了现实,看不到路在何方。
最近我经常看一个新节目《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最新一期聊到了毕业季。
一个985、211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截止到今年3月底,应届硕士毕业生的三方签约率是36% 左右。
这什么概念呢?从去年往前,这个数据都是 99% 以上。
所以当很多学生问陈铭:「到底是大环境不好,还是小趋势不行?」
他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辩题,在脱口秀的舞台上,他用幽默的方式做了个结辩: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前几年找到工作又怎样?今年还不是要从头再来?」
观众在爆笑之余,想想好像的确如此。不管是刚毕业踏入职场,还是在职场沉浮多年,在迷茫和焦虑面前,或许最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拥有从头再来的能力?
在他看来,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你一定要在根源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你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有个朋友拿到2份offer。
一份高薪且双休,工作清闲,领导和同事都是到点下班。
她去上了几天班,发现实在太舒服了,舒服到让她害怕:「这样躺平下去,我会不会废了?」
于是她放弃了这份工作,去了第二家“内卷”公司,低薪且单休,凌晨12点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周末也常常加班。
上了一个月后,她很后悔,想「逃」。
同时,她不断刷着考编、考公的各种信息,报了名,但又没有心思专心备考。
她说,自己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看不到尽头。
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现状:既卷不动,也躺不平。
这种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在陈铭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
「要成功又要舒服,要进步又要不累,这怎么弄呢?
你卷不动了,可以休息一下,战术性地 balance 一下。
但你又躺不平,这就说明你内心还有需求、有想法,你还想要一个更优的解。」
根源在于,你到底想要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大家得自洽一点」。
成年人世界的规则就是,「你做选择,然后为它承担所有责任」。
当你选择了累,你就承担累的所有责任。
你想躺平,那你就不焦虑地躺。
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这是不是你自己选的?
是的话,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为什么你找不到自己的热爱?
对于年轻人的迷茫和痛苦,陈铭常常建议,要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走下去。
而这,恰好是很多人更为深层的痛苦。
他们觉得自己的内心像一个空洞,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找不到自我价值感。
「我特别理解那种感觉」,陈铭说。
他觉得,这和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
那种应试教育养成的条件反射,让大家都习惯性地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找自己的答案。
大家习惯性地顺着某些既定的道路在走,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上好的学校,上好的学校是为了毕业找好的工作。
当一个人在按部就班的人生轨道里行走了十几年,一旦需要自我选择和审视自己的时候,内心就会非常空。
「我们12年的教育没有怎么教过大家,该如何跟自己对话,如何审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然后到了大学,突然就说,你要找到你的所爱,这太难了。」
成年人的第一课,
是学会「我选择」
其实陈铭的成长经历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像「流水线」一样,按部就班。
这给他的童年和青春期带来了巨大的缺失,他总觉得错过了很多东西。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而为人的「主体性」。
「在这种标准化、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无论你多优秀,你都已经跟你青年时代的主体性擦肩而过。
你没有试着自己做出决定,没有试着自己来选一条路,那么走哪一条路,你都觉得有遗憾」。
比如陈铭高中很喜欢唱歌,但一直没有机会学习,「因为高考不考这一项」。
而他印象最深刻的科目是数学,从小就被报各种辅导班。
小学五年级,他获得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但他只觉得「人已经累疯了」,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去补课。
这样的压力导致,哪怕他到了高中,数学每次都考140几分,他还是不喜欢,觉得枯燥乏味。
「不是你选的,那些痛苦都成了折磨」。
后来上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他毅然地选了新闻学院的播音专业,「因为我看到课表了,这个专业没有高等数学,我觉得我终于有个机会跟数学彻底做个了断」。
但他不得不承认,曾经那段被迫的求学时光,也给他打下了基本功、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基础,让他在后来打辩论的时候能够产生快速的反应、严谨的逻辑等等。
所以他也会心存感激,「说不感激也太没有良心了」。
但他现在又有了新的痛苦,就是要不要给大女儿报奥数班。
「我清楚地知道它能给人生带来哪些积极的改变,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这个过程当中要承受哪些具体的痛苦。
那我的大女儿,她要报吗?她挺有数学天分的。
但我要给她报,是不是让她把我所有的痛苦再来一遍?」
他最后还是没有给她报。
他希望女儿不要像他一样,再错过一次主体性,而是尽可能早地学会「我来选择」这件事。
人,一定要活得叛逆一点
陈铭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听话,让父母省心。
在他18岁之前的人生,母亲帮他做了无数的决定。这也导致他有一点「选择恐惧症」。
上了大学之后,他突然变得很叛逆。
你可能完全想象不到,如今在众人面前总是西装革履的陈铭,大学会是一个留长发、扎马尾,穿皮衣,每天骑着一辆摩托车,炸遍整个宿舍区的「酷炫男孩」。
他说,那时候「太向往自由」。
你清楚地意识到,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需要我自己的选择、审美、喜好,我需要创造我的价值,我需要为我所有的选择负责」。
所以上大学后,他开始挣脱枷锁,尝试自由地做自己。
包括进辩论队,中间转到WTO学院的双学位,后来又转回新闻院,再到后来读硕士、博士,「开始一点一点,我必须学着自己为自己做选择」。
他也走了很多弯路,掉过很多坑,「但是你把那些坑都扛了,你突然发现,也就这样。选择再差,哪怕选失败了,又如何呢?天不会塌下来的」。
就这样,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把命运之轮握在了自己手里。
「这是一个权力关系,本质上是人生主导权的争夺战。
这个争夺战,迟早也是要打的。
你要考虑清楚什么时候把它握在自己手中,早一点养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习惯,你的人生后面的路就会自洽很多」。
你要,看见你的光
陈铭的脸上,似乎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光芒,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他都可以滔滔不绝地输出观点。
我们不禁好奇,他难道不会有自卑的时候吗?
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有啊……你让我跳个舞试试看?肯定废掉……换做让我打辩论呢?那就会完全不一样」。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信放光芒”的领域。
「你要知道哪些地方你会放光芒,然后你再去不断地强化这些光芒,从微光变成亮光,火光」。
但核心问题是,可能你的光没有被激发,或者没有被看见,甚至连你自己也忽略了。
在一个职场观察类节目里,有个团队有3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平时一直是默默做事,另外两个同事则在台前做PPT演讲、工作汇报等,光芒万丈。因此他总是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存在感,认为这个团队没有自己也可以。
但是另外两位团队同事却告诉他,如果没有他在背后配合协助,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把工作做好。
他一下子听哭了,因为他不知道原来在别人心里,自己的配合型工作也这么重要。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全身都充满了力量。
因为他知道,自己终于被看见了。
陈铭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
「你要先看到你自己,然后让身边哪怕是普通朋友,或者说很好的朋友,甚至同事,看到你」。
你的热爱,
就是你的光
那到底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最闪耀的光呢?
陈铭的建议是,你要多尝试,去找到你「天赋」的部分。
他有个学生很爱打游戏,他就推荐这个学生去做电竞选手,但他根本打不过。
陈铭又鼓励他去做电竞主播,结果赚得也不多。
最后,他做了游戏推广,做得非常好。
「这说明什么呢?不要在一份工作上吊死,你要多去尝试不同的工作」。
他也不忘提醒毕业生:「最重要的是,你要先找到第一份工作」
当谈及他是如何找到对辩论的热爱的,陈铭觉得自己「运气比较好」。
陈铭刚上大一的时候,就被选进武汉大学WTO学院的辩论队,参加学校的金秋辩论赛,一举成为当年的黑马。赛事结束后,又成为武汉大学当年首个入选校队的大一新生。
2010年和2011年的国辩,陈铭连续两年带领武大辩论队杀入决赛,斩获「最佳辩手」。
2015年,陈铭参加了《奇葩说》第二季,并在第五季成为BBking,一战封神。
似乎一路顺风顺水。
他坦承,表达就是他找到的天赋。
而能够把天赋变成热爱,他认为和正反馈有很大关系。
「你首先你得一场场打,那你得一场场赢啊,或者你至少赢的要比输的要多一点,慢慢在这种正反馈中,自信也建立了。」
并且,在打辩论的过程中,他开始不断阅读,感受辩论带来的表达和倾听的魅力、梳理知识和观点的能力,看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些又会不断反向强化正反馈。
他曾在一次辩论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观点,那期节目播出后,大量观众去请教他,这个观点来自哪一本心理学著作。
这种正反馈让他发现,原来真的会有人因为看了他的输出,愿意去了解这些知识。之后他更坚定,自己表达的每个观点都要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
后来观众们也发现,陈铭打辩论从来不讲段子,不管什么类型的辩题,到了他这里,都充满逻辑、知识和理性的表达。
那假如你做一件喜欢的事,得到的是负反馈呢?
陈铭的应对方式是,看负面评价的比例是多少,客观看待自己。
「如果负反馈在20%以下,你就不用听,因为说明80%以上的反馈都是正向」,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建立信心和价值支点。
如果负反馈超过50%,那就非常重要了。
陈铭看自己节目弹幕的时候,会格外重视负面评价,而且会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情绪性负面评价,简单说就是「看你不爽」所延伸出的一系列情绪。第二类是观点性的负面评价,就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
情绪型的,看看就好。观点类的,他会严格地做筛选和分析,如果对方说的确实有道理,他会迅速吸取经验进行调整,如果没有道理,他会认为这些人观点和自己不一样,或者理解为这是「人类的多样性」。
聊到最后,我们问他: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会不会选择另一种松弛一点的人生?
他的答案是,现在的人生他很开心,因为后面的路都是自己选的。
但如果是从童年的角度,18岁前的人生,他想全部重新再来一遍。
「怎么来呢?就按我女儿那样来吧。
我希望被尊重,我就会尊重她。
我希望有自由,我就会给她自由。
我希望我自己小时候来做决定,承担责任,我就会让她做决定,并且承担责任」。
最后他想告诉所有年轻的朋友们:
生命真的很长,希望大家找到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坚实的价值支点。
不要让你心中的火焰熄灭。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点个“在看”,去发光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