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全文共5234字)
今天拆解的这个账号案例,叫@野生小薯条
废话不多说,直接看结果
65天,就65天
发了134条笔记 只卖1个品 干了5900多单
我给你算笔账:5909单 x 19.9元 = 117,589.1元
也就是说
一个大概率是个人运营的新号,用60多天,硬生生干了接近12万的销售额
这甚至都还只是保守计算
因为小红书销量破万前,数据是实时更新的,现在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多
你看他最近的销售记录
每天的盘子稳得可怕,稳定卖个一百多单,日销售额两三千块,跟呼吸一样自然
国庆假期更猛,一天能干一万多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兄弟用两个月,给自己整了一台每个月稳定产出三四万利润的印钞机
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账号,我愿称之为2025年下半年虚拟资料赛道的一匹黑马
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选对池塘钓大鱼”
目录:
选品篇:为什么“i人”的钱最好赚
运营篇:流量的密码,你的痛点就是我的选题
人设篇:卖的不是指南,是一个上岸的故事
揭秘篇:17万字指南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我的复用手册:普通人如何复制这个模式
01
选品篇:为什么“i人”的钱最好赚
还是那句话,做小红书虚拟电商,选品大于一切
你选的品,决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野生小薯条这个账号,最牛逼的地方,就是选品
他选了一个什么样的赛道
社恐、i人社交、高情商沟通
说白了,就是“如何正常跟人说话”的说明书
这个需求有多大,我随便去搜了一下
你看,全是这种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问题
“被人夸了怎么回,才不显得做作”
“别人开恶意玩笑,怎么怼回去”
“聚会上插不上话,怎么办”
这些问题,每一个背后,都是一次真实的社交窘境,都是一次内心的极度消耗
这个赛道,简直就是虚拟资料的完美战场
为什么
痛点足够痛:社交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加分项,而是生存项。社交压力带来的内耗,是持续性的精神折磨。用户是带着强烈的求救心态来找解决方案的。只要你的东西看起来能帮到他,他付费的意愿会非常高
人群足够大:现在年轻人,谁不自称“i人”。这已经不是一个小众标签,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用户基数大到你无法想象。而且他们都聚集在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非常精准
解决方案非标:怎么变得会社交,这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不像数学题1+1=2。这就给了虚拟资料巨大的发挥空间。
@野生小薯条 这本17w字的指南,就是把一个模糊的感觉,变成了一套可以学习的标准流程
所以你看,这个选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踩准了强烈的用户痛点、巨大的用户基数、和非标解决方案这三个点
这个盘子能做多大,就取决于你的执行力了
然后在这个完美的赛道里,他是如何打造一个让用户无法拒绝的产品的呢
1 你的痛,就是我产品的名字
我们先看他卖的是什么
《普通人社会化指南》这个名字,起得太绝了
他没有叫《口才训练手册》或者《高情商沟通技巧》,那些都太术了,太工具化了
“社会化”这三个字,直接打中了i人、社恐人群内心最深处的痛
什么痛
就是感觉自己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感觉自己是个异类,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交规则
所以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几个说话的技巧,他们需要的是一本能引导他们重新融入这个世界的说明书
“指南”这两个字,就完美地扮演了这个角色
它传递的感觉是:安全、可靠、按步骤操作就行
你看,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完成了一半的销售
他卖的根本不是技巧,他卖的是一种被治愈的希望,一剂能缓解你精神内耗的解药
2 把价值感拉满,让用户感觉赚翻了
我们再看他这个产品的介绍
17万字、六大模块、70节精华课、附赠21份思维导图
这一堆数字砸下来,你什么感觉
是不是感觉,卧槽,这也太值了吧
然后一看价格,¥19.9
一杯奶茶钱,就能买到一本17万字的人生说明书
用户的心理账户,瞬间就被击穿了
他会觉得,这根本不是在消费,这是在投资,而且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这种超高价值感的塑造,是所有虚拟产品能够爆单的核心
让用户在下单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你再看他的店铺,只有一个产品
这种单品爆破的策略,好处是什么
就是把他所有的流量、所有的信任、所有的营销动作,全部都聚焦到了这一个产品上
用户进店,根本不用选
所有信息都在告诉你:这就是我倾尽心血的唯一作品,买它,就对了
这种聚焦,让转化率达到了一个极其恐怖的程度
02
运营篇:流量的密码,你的痛点就是我的选题
产品有了,怎么卖出去
我们来看他的运营数据
开店时长65天 发布笔记134篇
平均下来,一天发2篇笔记
这个执行力,已经超过了90%的同行
很多人做项目,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天没灵感,不发了
明天没心情,不发了
然后看着别人出单,自己焦虑
咱们做小红书,一定要搞清楚
大力出奇迹,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他的笔记内容,也很有章法
不是瞎发,而是围绕着他那本《指南》的核心主题,做矩阵化输出
1 他不是在创作,他是在回答
这个账号的流量密码,简单到只有一个字
你去小红书或者知乎搜一下
“面对恶意如何反击”
“被夸奖时如何回应”
“如何停止讨好型人格”
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下面,有成千上万条问答,几十上百万的浏览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问题,是当代年轻人社交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高频发生的“超级痛点”
而@野生小薯条的所有笔记选题,几乎都是对这些“超级痛点”的直接回应
“想要社交舒服的底层原则”
“成年人的很多邀请其实都是再客气”
“原来克服社恐后的世界是这样的”
他根本不需要冥思苦想去创作内容
他只需要去找到用户最痛的那些问题,然后用他的理论体系,给出一个能引发共鸣的回答
这还是写笔记?这tm是在开病历单
每一篇笔记,都在诊断一种社交病,然后告诉你,他店里的那本指南,就是药方
这种流量的获取方式,极其精准,极其高效
因为他是带着解决方案,直接空降到了最需要帮助的人群面前
2 丑笔记的底层逻辑:精准大于一切
你可能会觉得,他的笔记封面做得好丑,没什么设计感
但为什么能爆
因为他遵循了一个虚拟资料起号的铁律
精准,比美观重要100倍
你必须在这一两秒之内,抓住他的眼球
比如对于社恐这个人群来说,最能抓住他们眼球的,不是什么好看的图片
而是能戳中他们痛点的文字
“关于我为什么写这本社交指南” 这个标题,对于那些正在被社交问题困扰的人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这种大字报的形式,虽然丑
但它信息传递的效率是最高的
用户一眼就能看明白,你这个笔记是讲什么的,是不是我需要的,这就够了
3 评论区隐藏销售页
如果说笔记是钩子,把用户吸引过来
他几乎在每一篇笔记下面,都置顶了同一段话
这个操作,真的绝了
用户的浏览路径是什么
这个页面包含了:我是谁、我经历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能为你提供什么
整个逻辑非常清晰,信任感到位,价值主张也到位
用户看完,购买的欲望就会被瞬间激发
文案最后再挂上商品链接,用户点击就能直接下单
整个转化路径,极度丝滑
这一招,才是高手玩的细节
03
人设篇:卖的不是指南,是一个上岸的故事
1 最强的信任状:我曾经也是你
你看他的签名:“从「不敢开口」到「落落大方」的蜕变”
他没有说自己是什么社交专家
他说,我曾经也不敢开口
这一招太聪明了,瞬间就和所有潜在用户站在了一起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是一个从坑里爬出来的幸存者
一个社恐的人,他最相信谁
他不会相信那些天生会社交的“e人”,因为他会觉得,你们不懂我的痛苦
但他会相信一个跟他一样,甚至比他还严重,但最后成功上岸的人
所以,这个账号卖的表面上是一份PDF
实际上,他卖的是一个希望
一个“我也可以像他一样”的希望
2 从自救到渡人
主角(薯条)
曾经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社恐、内耗)
通过自己的努力(大量学习、实践)
最终战胜了困难(从不敢说到落落大方)
并且获得了宝藏(17万字的指南)
这就让用户在下单的时候,心理负担变得非常小
他会觉得,我不是在消费,我是在为一种希望付费
这个人设的建立,是这个账号能够持续稳定出单的核心中的核心
04
揭秘篇:17万字指南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讲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
他这个17万字的指南,到底是怎么来的
真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吗
一个人,哪怕他经历再丰富,要在短短两个月内
写出一本逻辑严谨、内容翔实的17万字指南
这现实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项目门槛也太高了,普通人根本玩不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
这恰恰是这个项目,最适合普通人复制的地方
1 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你只需要成为优秀的整合者
如果你经常使用AI写作,你应该能看出来一些端倪
逻辑过于工整: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排比、递进,用得非常规范,像教科书一样
书面语和比喻的滥用:比如“把精力与电量留给那些......能互相理解的人(可能很少,但足够珍贵)”、“把社交当成一场大型真人体验游戏,允许自己菜,也允许自己怂”。这些表达非常优美,但不太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口语,更像是经过AI润色后的产物
高度的概括和总结能力:能把复杂的社交场景,提炼成“先评判自己”、“聚焦有效连接”、“捍卫充电时间”这样金句频出的要点,这不就是AI最擅长干的事吗
这足以说明这份17万字的指南
大概率不是他原创的
而是他通过“AI辅助”生成的
当然,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在贬低作者
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才是这个案例最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地方
并且这个博主把AI调教得非常好,内容逻辑和可读性都很强
他的工作流程,很可能是这样的:
大量搜集:去知乎、豆瓣、B站、油管,甚至是国内外的各种心理学网站,搜集关于社交、沟通、人际关系的高质量文章和视频
整合喂养:把这些搜集来的公开资料,作为“养料”,喂给AI
提炼指令:向AI提出非常具体的需求,比如“帮我总结一下,如何高情商地拒绝别人,要包含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要有什么样的心法和话术案例”
生成优化:AI生成初稿,他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修改、润色、调整,让内容更接地气,更符合小红书用户的阅读习惯
整个过程,他扮演的不是一个“创作者”的角色
而是一个“产品经理”+“总编辑”的角色
他不需要是心理学专家
他只需要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以及去哪里找到这些知识,然后用最高效的方式,把这些知识“组装”成一个产品
2 AI不是魔法,是杠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洗稿吗
不完全是
我认为,这是一种价值再创造
互联网上的知识是海量的,但也是碎片化的
而他做的事情,就是利用AI这个强大的工具,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封装”
最后形成一个看起来非常厚重、非常有价值的产品
再用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卖给你
19.9元,买17万字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还附赠思维导图
用户会觉得,太值了
我哪怕只看懂了其中一小部分,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就值回票价了
这就是AI时代,普通人做内容生意的核心逻辑
你的价值,不在于100%原创
而在于你的“信息搜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产品封装能力”
AI,就是你撬动这些能力的,最强的杠杆
05
我的复用手册:普通人如何复制这个模式
好了,这个案例拆解到这里,基本上底裤都扒干净了
那怎么把他的方法,变成我们自己的
我给你整理了一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手册
选品公式:目标人群的“身份焦虑” + “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 = 爆款
比如:新手妈妈的辅食制作焦虑 > 《0-3岁辅食百科全书》
比如:职场新人的晋升焦虑 > 《30天升职加薪实战手册》
...你自己去想
内容生产模板:全网搜集(知识)+ AI辅助(整合)+ 个人经验(润色)= 你的专属产品
不要怕AI写的没感情
你要做的,是给AI提供方向和灵魂
运营核心:大力出奇迹 + 矩阵式钩子
选定一个主题,把它拆成100个小问题,每天发1-2篇笔记
坚持两个月,你一定能看到效果
用真诚,击穿用户的心理防线
这个方法,免费,但价值千金
好了,今天就拆到这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触动,还不是他赚了多少钱
而是他完美地演绎了一个普通人,如何把自己的“伤疤”,变成“铠甲”,再把“铠甲”,变成照亮别人的“灯塔”
我们来复盘一下这个模式
个人痛点 > 深度学习 > 体系化解决方案 > AI辅助产品化 > 共情式营销
这个链条,是完全闭环的
也是我认为,未来几年,最有价值、最能做出壁垒的虚拟产品模式
后台的销售数据,从9月22号到现在,几乎每天都保持着几千块的稳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