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产中产家庭美国中产阶级

最近大家都很焦虑,但最焦虑的还是中产阶级。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中产阶级”从一个充满小资浪漫情调的名字,变成了一个焦虑不安的代名词。

尽管不少中产阶级已经开始用拼多多迎合消费降级,也抵不住网友们对中产作死三件套的扎心总结:房贷过千万、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国际。

越来越多的人不认为自己是中产了。

事实上,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数量也不像过去那样一直在增长。“消失的中产”(Missing Middle)或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消失的中产”也并不是一个新词。根据过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消失的中产会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一直拥有大量中产阶级的“橄榄型社会”只是理想状态。

因为中产阶级的大规模诞生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优势产业的崛起以及房股等财富储存器的完善过程,会让一部分人在“收入”和“财富积累”方面跑赢社会平均水平,于是成为了“中产阶级”。

但是经济一直维持高增速状态是很难的,一旦经济步入低增速阶段,中产阶级面临收入下降甚至失业等威胁,资产不再增值甚至贬值,自然而然就开始消亡了。

01

历史的重演:美国和日本

在奥巴马导演的纪录片《美国工厂》里,有一位检测玻璃质量的女工回忆起从前的生活,“以前,给孩子买一双耐克球鞋,是压根不需要考虑的事情”。

关于中产阶级的消失,美国大概从三十多年前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从1978年到2018年,美国前1%的富豪的财富占比从21%上涨到37%,而40%-90%这个中间层的财富占比则从37%下降到22%。

这个趋势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简单来说,这是之前半个世纪全球技术进步和金融深化演进的结果,更具体地说,全球化、数字化和负利率是主要驱动力。

一方面,全球化让发达国家内部产业发生巨变,比如美国失去了几百万个制造业的工作。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廉价商品的进入,通货膨胀率非常低,所以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几乎没有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信息和技术可以从全球赚钱,华尔街、硅谷等地的从业人员收入剧增。于是全球化造成了发达国家内部中产阶级的消失,贫富差距拉大,财富两极分化。

而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提升了效率,促进了增长,但它同时是一种高度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要知道新的科技通常倾向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同时降低或不影响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这就导致了工资的不均等增长,劳动力市场也向两级分化。

同一时期,全球还有个显著现象,就是“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多,利率越来越低”。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会刺激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拥有更多资产的富人进入“钱生钱”的正循环。另一方面,低利率环境也刺激了金融加杠杆的行为,资产泡沫越来越成为常态,而资产泡沫的受害者经常就是中产阶级。这一切都加剧了财富的分化。

所以总结来看,在美国中产阶级的陷落中,技术进步是内因,它既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金融环境的变化是外因,债务杠杆加剧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当泡沫破裂之时,中产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

而日本中产阶级的滑落大概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

根据年收入阶层的家庭比例来看,1992到2002年的这段时间里,日本中间阶层的年收入从400万降低到了300万,但是年收入超过1200万的高收入阶层却增加了。收入阶层的分布向两极移动,变成了左右两端高峰、中间低谷的“M型社会”。

为什么日本中产阶级的数量会大幅减少?

一方面,日本的半导体被美国强力扼杀,消费电子产业也逐渐被中韩超越,汽车产业也因为押错了技术方向快速没落,这些优势产业的衰落,使得企业不得不削减人力资本开支,纷纷降薪甚至裁员。本就靠着优势产业而崛起的中产阶级自然会式微。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大部分的日本中产阶级都持有房产和股票,而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使得资产价格大量缩水,但债务又是刚性的,不少中产家庭因此资不抵债,只能用余生去还债。

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日本中产阶级的滑落,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年日本央行的错误决策——

1985年,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美国的推动下,五国集团(G5)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升值。

为了缓解汇率快速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用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1985年广场协定后,至1989年,日本央行5次下调基准利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开始疯狂。1985年至日本房地产泡沫顶点,日本房价每年以接近30%的幅度上涨。

看着楼市疯狂,日本央行又反手一击,激进地进行了加息操作,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破灭。1989年6月至1990年8月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日本央行连续5次快速加息,基准利率从2.5%升至6%,日本股市、楼市在快速激进地去杠杆进程中崩溃。按照最近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说法,很多公司、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02‍

中国的中产阶级何去何从

中国的“中产”概念其实在2015年后才开始流行,仔细想,A股巿场“大消费”概念成大热赛道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除了经济的持续上行外,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将“中国消费”这个预期染成了玫瑰的颜色,不管2016年的房住不炒,还是2018中美贸易战,都没改变这玫瑰的颜色。

直到2022年,几个容纳高薪人群的行业,房地产、教培、互联网等等都进入了拐点,升职加薪成了奢望,保住饭碗也成了高级打工人最后的尊严。

疫情过后,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就连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开始下行,中产阶级越来越感受到一股无法阻挡的寒意,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成为中产或许只是因为自己刚好赶上了宏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红利。但这种红利,并不可持续。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产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过好接下来的生活?

在《M型社会》这本书里,大前研一对于中产阶级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

不要把自己当中产。

他总结道:大部分人总觉得不宽裕的原因,是因为用钱的方式仍然被“中产阶级意识”牵着走,而未思考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形态,将钱花在了不必要的事物上。

在大前研一看来,在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上的消费或许都要打一个问号,这和我们开头提到的中产作死三件套也刚好呼应。

纳瓦尔也曾说过,赚钱的目的是解决财务问题,但摆脱金钱贪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赚了钱之后不要升级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活水准保持在略低于收入的水平上,你就能获得一定的自由。

我们可以保持对未来的乐观,但一定要在理解大环境的背景之下保持理性。

如果你想清楚了,要向着未知世界去远行,别忘了扣紧安全带;如果你打算固守大陆,也可以看看远方的同时,就在沙滩,在近海,过过自己的小生活。

(主笔 / 江雁 靖 RA / 孙鹏)

2023香帅年度财富展望门票正式发售!

「AI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下一代?」

「执笔为剑,

陪你穿越财富峡谷」

更多感悟,更多陪伴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AI时代,文学“破圈”何去何从6月20日,第三十届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江苏主宾省的活动之一“AI时代的文学期刊”研讨会召开。诗人欧阳江河、《十月》主编陈东捷、《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雨花》副主编育邦等共同探讨“AI时代,文学破圈何去何从”等热点话题。 20多年前,文学期刊和作家面临着互联网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今日能够充当“jvzquC41jdxc0qjdpg}t0ls1rcj0rjugt1i04976295148hqpvkovh7575>50qyon
1.人工智能改变生活征文范文在新时代中,AI更是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爱的元素。有智能机器人与孩子共度快乐时光,有AI帮助寻找走失儿童,还有手术台上人工智能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在新时代里,人工智能已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它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美好回忆,更是我们人类的得力助手。新时代,让我们与AI一起创造爱。 jvzquC41o0xvk€jp0eun1ƒmgpi}fp8<6597227mvon
2.AI时代的网络文学创作何去何从?听听专家这么说→当AI写诗、AI写剧本、AI写小说一次次“惊艳”读者,文学创作者还有没有生存空间,他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7月26日,在2025网行者大会分论坛——“网络文学创作生态与商业模式”现场,宝树、吴荻秋思、小桥老树、九鹭非香等国内网络文学名家和评论家齐聚南岸,围绕“网络文学创作生态与商业模式”展开激烈讨论。AI时代下jvzq<84esy~og€x0pgz0K}jo13719;>0cuvy
3.AI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未来的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那么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合格教师? “AI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和教师。我们亟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教育理念、体系与范式,这既是挑战,更是百年未有之机遇。唯有把握这一历史进程,才能推动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日前,在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中国教育科jvzquC41yy}/os3qti4dp8}ynn5nl‚|142862B4v42862B69a4?:5<=0jvs
4.华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何去何从高校关键领域软件人才培养的意见》《广东省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提高广东省本科高校工业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省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省软工教指委”)于2024年3月24日下午在暨南大学组织广东省相关高校和企业召开“‘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何去何从?”特别jvzquC41yy}30|hwv0kew7hp1j{bppmcp1814=4263>0eB<;3c;54=541rghg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