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杨湛菲、朱涵

正值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期,有关专业选择的讨论再度升温。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理抉择”这一老话题又引发新讨论。从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到近两年“文科无用”等论调,种种说法令不少考生及家长心生迷茫。

当文科遇到AI

随着AI时代到来,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30多门秋季课程,历史与文学类课程受冲击最大。国内高校似乎也有类似举措,一些大学撤销或合并了文科学部,停办诸如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2024》测算了“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结果显示,编辑/翻译、人事/行政/财务/法务指数较高,意味着其职业受大模型影响较大。

一方面,这些职业中的一部分基础工作内容可以用大模型工具替代,同时需要从业者能够熟练使用AI工具;另一方面,这些职业仍需要“人”的技能,如创造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更高的认知水平和更丰富的经验。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当今文科课程并未跟上时代步伐。

一名双一流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坦言,所学课程部分内容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验”:数千字的结课论文,把问题抛给AI工具,几分钟就可以得到基本符合要求的初稿。

高校文科教师也面临重重压力。一边是对学生上交的“AI味儿”作业仔细甄别、谨慎指导,一边怀揣“被AI取代”的危机感:公文、论文甚至诗歌都可以由AI代笔完成,文科真的要“没落”了吗?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等。

这意味着,文科要寻找新的破题方式。

高校探索新文科教育

——文科教学打开新空间。去年8月,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团队等开发和创建的人文知识问答辅助系统“云四库”上线,将通用大模型运用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的数据结合,在回答事实性问题的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探讨。

“人工智能拓展了文科教育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可能。”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永明说。

——文科课程展现新气象。“技多不压身!”苏州大学文学院202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杨智惠在校期间选修《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对人工智能在语言文字处理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理解,为在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方向)读研打下更好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新凤认为,跨学科课程的开设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技术的社会影响,“学习这类课程可以深化文科研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其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影响力”。

——加速跨学科专业建设。分析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布点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自《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各高校相继设立交叉融合型的文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一些专家指出,AI时代,学科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文科“跨界”能力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文科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将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的视野理解世界。

AI催生文科职业新方向

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脚本、设计镜头,用生成式AI工具制作动画场景,做出相应的动画宣传视频——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王幻日常的工作内容。

去年大学毕业后,王幻进入北京一家动画制作公司的AI部门工作。出于对AI技术的兴趣,学影视拍摄制作专业的他选择了AI相关岗位。

他说,生成式AI动画除了需要灵活使用多种AI工具,与AI沟通还要注意精准,否则达不到创意要求,生成的动画也要进行后期调整修改。

中影年年公司研发总监蔡一铭表示,当建模等技能被AI逐渐拉平以后,美学和艺术理解在这个岗位上会越来越重要,“未来对内容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

人工智能伦理顾问、科技传播专家、用户体验研究员……“文科+AI”为文科毕业生打开了新的职业通道。多所高校积极响应这一新需求,北京大学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复旦大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文科。网易伏羲游戏AI产品负责人李乐告诉记者,在游戏AI领域,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具备较好的创意设计和沟通能力,这是文科背景人才擅长的。

“目前游戏AI产品经理全国范围内从业者预计仅有百人左右,找到有经验的人才尤为不易。”李乐建议高校培养具备复合视角、技术通识和实战经验的非技术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AI行业相关项目、竞赛或实习。

行业风云变幻,年轻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

徐永明认为,中小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先进技术,把它作为一种通识进行学习。这是新文科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一种生存能力。

“选择某一领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应该保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始终拥有面向不确定未来的能力和勇气。”王新凤说。

THE END
0.杨斌×霍夫曼对谈:“不AI,没未来”霍夫曼杨斌人工智能我们又该如何凭借AI创造更繁荣的未来?领英联合创始人、OpenAI 早期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在其著作《AI赋能》中,给出了深刻且独到的见解。这本书不仅明晰了AI时代生存与发展的10大原则,更首创 “超级能动性” 概念,展现了AI如何放大人类潜能,鼓励人们积极拥抱AI。 近期,霍夫曼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书导读人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9:;8a84:9h?:92271;m
1.AI时代我们怎么读书?读书对于读书这个事情,AI是怎么说的呢?记者在一个智能平台输入了问题。它给记者列出了10条在AI时代可以采取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大部分与受访者表达相似,最后它说,“在AI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利用它们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依赖AI,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与我jvzquC41yy}/eny0eqs/ew4yjrj0f|4322:37;80ujznn
2.对话陈平原:AI时代,文学教育该如何护住“人”的底色?|陈平原|人这本书只是讨论“人文学者如何面对AI时代”。为啥聚焦文学教育?因为阅读、思考、表达或写作,是人文学的共同特点——不管你是搞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还是艺术,都离不开这几样。我约稿时就跟学者们说:“别管政府官员、企业家、科学家怎么想,他们有自己的立场与利益,我们就站在自己的专业,依据自己的感受与立场,来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59:1;<6a388egn5:52<82;67444ivvq
3.AI时代下的写作教与学如何平衡?这场论坛邀你探讨!清华大学为推动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教育创新,搭建交流协作的平台,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将于10月25日举办“AI时代下写作教与学的新平衡”第二届全国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论坛,诚挚邀请全国各院校领导、同仁,专家、教师拨冗参会,共同探讨如何为写作教学注入AI时代的智慧与温度,共寻教与学的新平衡。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vsm|14637662/4:0fxh/kplv{{ko82<25@;0ujznn
4.Ilya最新演讲解读:学习,是AI时代最后的掌握权openai大学演讲不是在控诉,也不是在兜售未来感。他只是提醒我们,AI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再进化。它在学,我们也得继续学。不能只靠围观、用法、调参。 AI未来到底能不能控制、能不能对齐,现在没人能确定。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人类如果放弃学习,就真的理解不了它了。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3;;?388ftvkimg8igvcomu866;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