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字教育财经头条

ChatGPT的出现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期待。2024年1月30-31日,在2024数字教育大会上,ChatGPT等技术革新引发教育从业者热议:ChatGPT会消灭教师职业吗?技术革新将如何改变教育行业?数字教育呈现何种趋势?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数字教育?

“计算器的使用,有一段时间社会上也在讨论是不是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到了今天,大家感觉使用计算器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说。ChatGPT的出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科学使用。

对于未来教师职业、学校是否会消失这一问题,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今天的学校更多的是一个学生融入社会的、集体互动的空间,而老师作为引导者、陪伴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科技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认为,ChatGPT为教育开启了巨大的可能性,例如学生可以从事虚拟实习,老师可以借之备课。“但最终,我们需要保留人类的能力来判断我们看到的是否是我们正在寻找的方向。”

在他看来,教师的重要性并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在ChatGPT世界,教师需要成为更好的导师、教练、协调者、评估者以及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谨慎地把握许多机会。”

在1月30日举办的“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陈杰指出,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必须把数字素养与胜任力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技术革新正在倒逼教育革新。

“我估计大部分青年学生已经在应用ChatGPT了,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要趋利避害。”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应当坚守教育初心,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从教育目标来看,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郑庆华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获取知识、解决作业这个层面,而应促进学生思维能级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真实问题。

教育从业者发现,教育评价改革已经从边缘化转为焦点之一。

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低技术含量的常规任务已经逐渐由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完成。因此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完成高技术含量的非常规任务的能力。

2023年6月,OECD发布《PISA2025科学素养测评框架(草案)》, 明确了 PISA2025 科学评估的主要内容。该框架将“科学能力”(Science Competencies)作为评估的核心要素,其重点是评估全球科学教育的总体成果,使科学框架与数学和阅读框架保持一致。

此次大会上,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介绍了2030年PISA测试的方向。

他指出,2030年课程建设中,技能、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侧重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学会学习、合作、自我调节等方面。今后的评估标准应从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参与度、适应力、同伴关系、学习生活平衡、物质文化、开放性这8个方面入手。

他进一步透露,上述标准具体为:获取和运用知识和认知技能;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对人生是否有意义和目标的认可程度;是否具有能力和意愿给自身和身边人、事带来正能量;学生认为其花在学校时间的价值程度;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逆商;学生的社交情况;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能否享受生活;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否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学生能否意识到并乐于拥抱文化差异等。

中国正在发力数字教育赛道。

该研究院当天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进一步揭示了中国数字教育的五大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前景广泛,科技驱动沉浸式学习渐成现实,面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评价转型,人机复合型教师的诞生,数字教育应用新生态蓬勃发展。

在闭幕式上,大会向全球发出了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

上海倡议,制定支持政策,推动互联网普及,合作开发并开放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研发部署数字辅助工具,共同打造并迭代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国际学习社区,探索知识传播新机制和教育供给新模式。

此外,上海倡议,加强数字教育应用合作、强化数字教育集成创新、合作推动教师能力建设、协同推动数字教育研究以及共商共议数字教育治理。

THE END
0.杨斌×霍夫曼对谈:“不AI,没未来”霍夫曼杨斌人工智能我们又该如何凭借AI创造更繁荣的未来?领英联合创始人、OpenAI 早期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在其著作《AI赋能》中,给出了深刻且独到的见解。这本书不仅明晰了AI时代生存与发展的10大原则,更首创 “超级能动性” 概念,展现了AI如何放大人类潜能,鼓励人们积极拥抱AI。 近期,霍夫曼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书导读人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9:;8a84:9h?:92271;m
1.AI时代我们怎么读书?读书对于读书这个事情,AI是怎么说的呢?记者在一个智能平台输入了问题。它给记者列出了10条在AI时代可以采取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大部分与受访者表达相似,最后它说,“在AI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利用它们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依赖AI,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与我jvzquC41yy}/eny0eqs/ew4yjrj0f|4322:37;80ujznn
2.对话陈平原:AI时代,文学教育该如何护住“人”的底色?|陈平原|人这本书只是讨论“人文学者如何面对AI时代”。为啥聚焦文学教育?因为阅读、思考、表达或写作,是人文学的共同特点——不管你是搞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还是艺术,都离不开这几样。我约稿时就跟学者们说:“别管政府官员、企业家、科学家怎么想,他们有自己的立场与利益,我们就站在自己的专业,依据自己的感受与立场,来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59:1;<6a388egn5:52<82;67444ivvq
3.AI时代下的写作教与学如何平衡?这场论坛邀你探讨!清华大学为推动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教育创新,搭建交流协作的平台,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将于10月25日举办“AI时代下写作教与学的新平衡”第二届全国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论坛,诚挚邀请全国各院校领导、同仁,专家、教师拨冗参会,共同探讨如何为写作教学注入AI时代的智慧与温度,共寻教与学的新平衡。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vsm|14637662/4:0fxh/kplv{{ko82<25@;0ujznn
4.Ilya最新演讲解读:学习,是AI时代最后的掌握权openai大学演讲不是在控诉,也不是在兜售未来感。他只是提醒我们,AI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再进化。它在学,我们也得继续学。不能只靠围观、用法、调参。 AI未来到底能不能控制、能不能对齐,现在没人能确定。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人类如果放弃学习,就真的理解不了它了。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3;;?388ftvkimg8igvcomu866;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