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八大能力——我读《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作为一个社会人,面对AI的到来,我虽然没有很焦虑,但是我总在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我该如何更好的生存。

和渊博士这本书就很好的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个时代。

八大能力的提出,有很多都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

提问能力

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知识性问题,第二类是开放性问题。回答第一类问题是AI的强项,第二类问题是可以显示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的。

恰巧周末布置同学们做一份“识字小报”,给同学们说的是识字小报,布置的时候错写成了拼音小报。

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做出来的就不再是纯粹的拼音小报,而是写了标题“拼音小报”的识字小报。

像这样没有固定答案的作业,周一收作业时,只收到一半作业。剩下一半没有做。

一个家长找到我,说道:“宁愿老师布置那些抄抄写写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有一半是家长在做。”

给家长这么一说,我懵了一下,同时也问了一下同学们,他们是自己做的吗?同时也让其他班的老师问一问,很多也都说是自己做。

其实我们的作业目的是让孩子识字,孩子把标签减下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去结识它,完全不需要家长去帮忙的呀。

这个例子不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事,但它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面对这样的作业,当然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是没有确切的答案的。

我们总是害怕不确定,然而生活里的很多创意都来自不确定,正是因为那些不确定才让人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

这样的能力不是AI能主动完成的,他需要我们人类的思考、研究,才能成为确定。

大哲学家是通过不断地与有思想深度的人交流碰撞出火花,来使自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进步,那么至少要多与有思想深度的朋友聊天和讨论。

这一说法让我想起了书籍《汉娜·阿伦特 爱与恶》,这本书讲了汉娜·阿伦特的一生,我确实在这本书看到了热爱社交的阿伦特一步一步走向自己人生的巅峰。

读这一部分,我甚至回想小学时的我曾因为阅读得太少还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跟身边人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当时的同学都说:你真是个问题少女。

创造力

真正的创造力就是个“可约化的口袋”。通过科学创新和发明,我们可以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在复习和不可预测的世界中寻找一些规律,在绝对的无序中寻找相对的秩序,把人类知识的边界不断地拓展,这是从0到1的探索,是发展未知的过程,是总结规律为我所用的智慧——这一切AI都无法做到。

说到创造力,我一直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因为我一直处于模仿的阶段,有很多事,我没有自己的创造力,总是觉得别人的做法很好,然后我就去效仿。

和渊博士说,想要发展创造力,首先需要永远保持好奇心。这一点,我倒是有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很多未知的领域都是我想去了解的。

所以当我阅读《打开一颗心》这样的关于医学的书时,我就开启了对医学方面的故事类书籍的阅读。当我阅读《汉娜·阿伦特 爱与恶》时,我对哲学又充满了探索欲。

因为好奇,我对知识孜孜不倦,我想跟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跟进一步知道生而为人,我该如何更好的运作我的人生。

其次和渊博士说到的大量积累+休息放松,我想这一步是我目前不可能由此产生创造力的方面。

学科之间的融合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创造力,我其实也是不太懂,但是我知道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很多关系的。每次我们设计多元评价活动的时候都是根据学科之间的关系,融合学科特点来设计活动。

这样设计之后,就可以通过一个活动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学生玩起来也觉得很有趣。

对于创造力,我对于和渊博士提到的25%的定律,这是说想要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你要么在一个领域内成为1%,要么同时在两个领域内成为前25%。然而,在一个领域内成为1%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那么,不如让自己在两个领域内保持前25%,这样照样可以出类拔萃。

批判性思维

人类与机器不同的地方是我们能独立思考、能输出自己的观点,也能拥有自己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从而得到具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答案的反思性思维。

我觉得和渊博士给出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问题清单》相当不错。

虽然看起来有点多,这样操作下来,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频次就高了。

和渊博士说:让思考慢下来,条分缕析地一步步提问,找到问题所在,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力量。

发展个性

教育的价值属性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对应的是理想主义。

和渊博士提到一点专业选择:要遵从内心,遵从内心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什么都比不上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热爱,就有动力,这才是人一生往前走的内生系统。选择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利弊,兴趣与热爱永远是最好的向导。

对于和博士说的思考未来:活出真我,我对于里面的几种预期还是有过类似的担心。不过对于这个时代,我并不是全然担心的,毕竟有这么多优秀的研究者在给我们指路。

和博士认为AI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有个性、有特长,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找到你的差异化和独特的生态位。

对于如何找到自我,和博士提出:不断探索。

和博士说: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其实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而且,这也不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得出来的,但是,让自己不断地去尝试,当经历过很多事情、失败过很多次后,可能我们就会突然发现适合自己的领域以及自己独特的人生使命,然后踏实笃定地去做自己。

拥有高感性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有身体,所以我们有情感、有自我意识。在这样的情况的我们要让自己具有更好的辨识度,和博士提出三个必备能力:共情能力、讲故事能力、审美能力。

说到共情,不得不提倾听。共情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学会设身处地地认真倾听。和博士说:真正地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关注说话者,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讲故事的能力源于八卦,因为八卦就产生了语言这种工具。那真正的好故事,要能理解人类感情、通晓人性且具备创意。

人类理性的底层其实是情感,情感才是人的操作系统。很多人理智上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最终打动他们的还是故事。

审美的能力引用周国平先生的话: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乐,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

沟通的能力

这一部分其实很多书籍都有很好的方法,这项能力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练就。

自驱力

这一节,涉及的问题是:学习是为了什么。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关于我是谁,我们如何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我理解的就是我们要好好利用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感知自己。就像“龙虾效应”那样,让自己抬头、挺胸、叉腰,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增强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一个提升专注力的歪招,就是憋尿,憋尿能激发受试者的意志力,使其愿意做别的事情。

我从哪里来,自由意志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自己注定要完成的使命。

我到哪里去,我到底为什么活着,我学习是为了什么。

人生本无目的,我们要活在当下。每个生命都是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此生最大的价值在于体验。天赋不平等,但体验是平等的。

加缪:登上顶峰这一过程的斗争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灵魂。

活在当下就是活在你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以全部生命投入每一刻,包括欢愉、享受、感动和爱,也包括痛苦、矛盾、挣扎,甚至毁灭;包括迎接全新的体验,也包括日复一日的平淡。

人类拥有决策权

和博士说到:相信大家不会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我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寻求的是真学习:有思考、有创造、有自我表达。

AI时代,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让AI成为我们的助理,打造我们的“第二大脑”。

结语

其实chat GPT,这款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我并没有很重视,因为它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虽然我也用它完善过我的说话稿。

直到deepseek的出现,人工智能才真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开始把deepseek和豆包用起来。

这个“助手”确实不错,我需要某些文件,我只需要跟“它”交代一下马上出来。我不懂的东西,问一问他,思路马上清晰。甚至给学生做的手抄报也可以让他设计模版。有时候上课不想说太多的话,超级好语言,我的AI人就可以代替我说话,学生还很惊喜。

THE END
0.杨斌×霍夫曼对谈:“不AI,没未来”霍夫曼杨斌人工智能我们又该如何凭借AI创造更繁荣的未来?领英联合创始人、OpenAI 早期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在其著作《AI赋能》中,给出了深刻且独到的见解。这本书不仅明晰了AI时代生存与发展的10大原则,更首创 “超级能动性” 概念,展现了AI如何放大人类潜能,鼓励人们积极拥抱AI。 近期,霍夫曼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书导读人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9:;8a84:9h?:92271;m
1.AI时代我们怎么读书?读书对于读书这个事情,AI是怎么说的呢?记者在一个智能平台输入了问题。它给记者列出了10条在AI时代可以采取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大部分与受访者表达相似,最后它说,“在AI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利用它们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依赖AI,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与我jvzquC41yy}/eny0eqs/ew4yjrj0f|4322:37;80ujznn
2.对话陈平原:AI时代,文学教育该如何护住“人”的底色?|陈平原|人这本书只是讨论“人文学者如何面对AI时代”。为啥聚焦文学教育?因为阅读、思考、表达或写作,是人文学的共同特点——不管你是搞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还是艺术,都离不开这几样。我约稿时就跟学者们说:“别管政府官员、企业家、科学家怎么想,他们有自己的立场与利益,我们就站在自己的专业,依据自己的感受与立场,来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59:1;<6a388egn5:52<82;67444ivvq
3.AI时代下的写作教与学如何平衡?这场论坛邀你探讨!清华大学为推动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教育创新,搭建交流协作的平台,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将于10月25日举办“AI时代下写作教与学的新平衡”第二届全国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论坛,诚挚邀请全国各院校领导、同仁,专家、教师拨冗参会,共同探讨如何为写作教学注入AI时代的智慧与温度,共寻教与学的新平衡。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vsm|14637662/4:0fxh/kplv{{ko82<25@;0ujznn
4.Ilya最新演讲解读:学习,是AI时代最后的掌握权openai大学演讲不是在控诉,也不是在兜售未来感。他只是提醒我们,AI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再进化。它在学,我们也得继续学。不能只靠围观、用法、调参。 AI未来到底能不能控制、能不能对齐,现在没人能确定。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人类如果放弃学习,就真的理解不了它了。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3;;?388ftvkimg8igvcomu866;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