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无声地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但很多人还在用100年前的思维来对待人生中重要的事,比如--“找工作”和“链接人脉”。
大多数人依然循规蹈矩地在boss、智联上投递简历来求职,却不知道很多公司更青睐在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等非主流渠道发布招聘信息。
还有人通过社交媒体链接名企高管,获得内推。
今天,我想聊聊那些“非主流”的求职观点和人脉链接思路。
你有没有想过,如何与一位你仰慕的科技大佬建立联系?
传统思路是什么?
混私董会圈子、参加高端峰会或酒局,找机会敬酒换名片?
这种路径太渺茫,也结交不到真正的人脉。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热衷于混圈子,想靠混圈子,巴结、攀附上某位大哥,向上社交。
还有人专门教你怎么认大哥!
让你要有格局,要懂奉献,感动大哥带你飞。
结局嘛--就是沦为韭菜。
一个反常识的观点:
人脉不是谁能帮到你,而是你能帮谁,谁才是你的人脉。
新时代如何求职或链接人脉?
博主张咋啦讲了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一个大学女生,想去Shopify这家公司实习,而Shopify没有这个岗位!
她没有放弃,她在Twitter上发了个视频求职,视频中展示了她的经验技能。
这个视频火了,被Shopify的领导层注意到,给她发了offer。
她给自己创造了岗位,而这个岗位本来是没有的。
此外,还有其他公司向她抛出橄榄枝。
这说明:只要你敢想敢干,同时你又很优秀,你是可以创造岗位的。
知乎曾举办了一场名为“BOSS开箱”的活动,邀请了东风猛士科技、简单心理等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亲自下场和用户一起测评AI产品 。
AI时代,“用户”和“创始人”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深度、有价值的反馈,正在成为新时代最硬的“社交货币”。
为什么这种方法有效?
因为信息过载时代,注意力比金钱更稀缺。
能穿透信息茧房的,不是虚假的客套和“混圈子”巴结人,而是你能提供有用的“价值”。
你对产品的深度洞察,就是你的价值;你对行业的独到见解,就是你的价值。
在AI时代,你要尽量减少无效社交,试着围绕你心仪的公司或大佬,去做一件能提供“价值”的事。
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名片。
如果说链接人脉是职场人的战术,职业规划就是战略。
而我们脑中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已经过时了。
非共识1:扩大视野,远比修改简历更重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把简历改了几十遍,结果投递还是石沉大海。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更好”的简历能敲开“更难”的门。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找工作最可惜的,不是你投递的公司没进去,而是你压根不知道那些真正适合你、且在高速发展的好公司的存在。
AI时代,信息的迭代速度是指数级的。每天都有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赛道、新的公司诞生。
记住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你的视野,决定了你有多少选择。
非共识2:忘掉“经验”,拥抱“适应性”
很多人找工作时,会不自觉地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
“我有5年市场营销经验,我下一份工作还是找市场岗位”,
“我一直做运营,转产品经理肯定没人要”。
这种思维在过去工业时代是常态,但在今天,这种思维很危险。
AI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对“固定技能”的冲击,“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曾预言--几乎所有行业的工作内容都会被AI重塑。
AI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经验,而是“职业适应性” 。
也就是你快速学习、迁移能力、挑战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浪潮面前,敢于清空自己、拥抱变化的“适应性”才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让你过去的经验,成为你未来的绊脚石。
你的价值,应该由你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来定义,而不是重复过去工作的熟练度。
非共识3:行业和趋势的重要性,远超职位
小米创始人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我们常常高估一个好“职位”带来的光环,却严重低估一个好“行业”带来的势能。
15年前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和15年前进入报纸行业。
同样的起点,15年后职业发展和财富积累会是天壤之别。
前者,搭上了时代的火箭,即使只做个普通螺丝钉,也能随着火箭一飞冲天。
后者,则是在一艘缓慢下沉的船上,划桨再努力,也难逃向下的趋势。
进入一个上升的行业,坚持下来你大概率不会混的太差;而进入一个衰退的行业,你做得再好,也抵不过下沉的势能。
所以雷军反思他早期的创业经验后,给他的资本起名“顺为”--顺势而为。
在做职业选择时,选择一个有“势”的行业,是最聪明的努力。
非共识4:职业规划是“动态博弈”,而非“静态”
传统职业规划理论,就像画一张工程图,规定好每一步。但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种想法是危险的。
职业发展理论中,有一个流派,叫做 “生涯混沌理论” 。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充满了非线性、不可预测的变化和偶然事件。
这意味着什么?
你的职业生涯,不是一条预设好的轨道,而是一场大海上的航行。
你需要做的,不是死盯航海图,而是要有一个“罗盘”(你的价值观、核心优势),和随时调整的“帆”(你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从而让你能利用好突如其来的“风”(机会)。
那些“走弯路”的经历,“计划外”的项目,偶然认识的人,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串联成你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这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的能力,有人称之为“偶发力”--它包括好奇、坚持、乐观和冒险精神。
所以,不必为偏离“规划”而焦虑。
拥抱变化,享受过程,在每一次动态博弈中,做出你当下的选择。
你是不是觉得:听起来有道理,但做起来太难了。
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帮我开个外挂?
以前没有,现在有--AI。
当下,AI已不再只是一个“玩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强大工具。
AI可以做很多事情: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人类简史作者警告:未来99%的人会成为无用阶层。
而凯文凯利预言:第一个年销10亿美元的超级个体即将出现。
无论未来怎样,终归它给了普通人借助工具撬动巨大资源的无限可能性。
AI时代,很多游戏规则变了。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你的职业生涯,不应该是一眼望到头的枯燥经历,而应该是一部充满无限可能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