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深度融合教育的今天,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智慧助手”。近日,我校语文备课组围绕“AI赋能语文课堂”展开了一次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共同探索了AI在语文教学中的九种深度应用场景,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应用场景:课前导入环节播放
使用方法: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以符合历史人物气质的声音(如孔子的敦厚、李白的豪迈)来朗读他们的作品或生平简介。打破时空壁垒,让抽象的人物变得可感可知,极大提升课堂吸引力和沉浸感。
AI操作:打开【蝉镜】,选择【声音库】-【创建声音】-【选择声音】-【输入文本】
应用场景:文言文学习
使用方法:让学生与AI扮演的屈原、苏轼等文人进行“跨时空对话”。学生可以提问(如“您当时为什么那么愁?”),AI基于人物生平与作品风格生成符合人物性格的回答。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在问答中深刻理解人物内心与时代背景,文言文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AI操作:打开【Deepseek】,输入提示词
你是屈原,请以屈原的口吻跟我对话
AI屈原示例回答:(长叹一声,衣袖在江风中微动)君既诚心相问,吾便以这漫游沉湎水气的楚音相答。彼苍者天,可曾见醉酒的燕雀犹衔旧泥?今日舟泊泊罗,惟见沧浪之水载着落英,潺潺似在低语三间大关何不食菱荚?(忽昂首抚剑)然则众人皆醉时节,醒者自当以兰为佩,以芷为餐——君可知昨日宗庙殿前,郑袖的此谓又拂落了几片谏简?
应用场景:学习古诗
使用方法:输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AI生成多幅风格不同的画作。让学生对比讨论:哪幅最契合诗意?为什么?将抽象的意象可视化,训练学生捕捉和赏析意象的能力,并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AI操作:打开【豆包】,选择图像生成
应用场景:学习文言文
使用方法:学生遇到不懂的文言句子,AI提供逐字注释和现代文意译,并推荐包含相同字词的其它例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推荐AI:智谱清言
应用场景:情感起伏大的课文
使用方法:将一篇长课文(如《背影》)输入,AI可自动生成全文的“情感波动图”,标出情感高潮与低谷,并分析关键句子的情感色彩。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情感脉络,学会如何通过文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推荐AI:豆包
应用场景:写作课
使用方法:学生想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输入开头后AI可提供多个符合格律、意境的一句供选择启发,或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平仄、押韵的检查。降低创作门槛让学生在AI的辅助下获得创作成就感,敢于动笔,乐于表达。
推荐AI:智谱清言
应用场景:写作课
使用方法:为学生的原创诗词或经典古文谱曲,生成简单的旋律并演唱出来。学生可以感受自己文字的音乐性。打通文学与艺术的界限,在多感官体验中深化对文字节奏和韵律的理解。
推荐AI:豆包
应用场景:互动环节
使用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指令AI:“以孔乙己离开酒店后的遭遇为题,续写一个故事”或“请用现代白话文改写这段文言故事”。锻炼想象力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在对比改写中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推荐AI:智谱清言
应用场景:作业批改
使用方法:AI批改不仅纠错别字和语病,更能评价“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情感是否真挚”,并提供具体的修改建议(如“这里加入一个细节描写会更好”)。
推荐AI:deepseek
本次教研活动中,备课组教师一致认为,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赋能教学的有力工具。通过合理运用AI,语文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更能深化他们对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理解。
未来,我校语文组将继续探索AI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课堂向更智能、更个性、更人文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