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中期,有位计算机行业的华人。
他让比尔盖茨感叹:“如果他能够完成战略转型,世界上可能就不会有微软了。”
他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电脑巨头IBM公司,时任老板忌惮他的创新,曾被吓到晕厥。
他手握40项发明,横扫美国科技界,身家居全球富豪榜第五名,创造了强大而繁荣的电脑帝国。
他叫王安,被誉为“电脑大王”。
然而,偌大的事业,从鼎盛到衰败,仅仅持续了六年,以破产收场。
王安的电脑帝国,如昙花一现,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呢?
1920年出生的王安,从小酷爱读书,痴迷无线通电技术,经常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进行实验,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
王安的优秀初露端倪。
谁知,他刚上大学,便遭遇淞沪会战,上海沦陷。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抗战时期,王安和几位同学,从事军用无线电设备的制造,为国家效力。
1945年,抗战胜利,25岁的王安,因战时表现优异,被政府公派至美国留学深造,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王安选择到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做研究生,继续提升自己。
在哈佛大学,王安的表现,不同凡响,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全部是A+,教授惊奇不已,同学们赞誉有加,他踌躇满志。
然而,最有把握的希望,结果往往终于失望。
笔试第一名的王安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官瞅着黄皮肤的王安,扬言IBM公司是美国一流的企业,不适合他,建议去汽车修理厂试试运气。
年轻气盛的王安,受此歧视,激愤填膺,他暗暗发誓:要向美国人证明,中国人不仅仅会开餐馆和洗衣房,在科技领域也一样能够做出巨大成就。
此番招聘的经历,埋下了王安与IBM公司缠斗半个世纪的伏笔。
有起伏的道路,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他有幸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加入了哈佛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跟随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发明者霍华德·艾肯做研究。
当时艾肯负责实验室,正被计算机存储问题所困扰,他希望能够通过缩小存储系统,将电脑小型化。
艾肯和他的团队,多方尝试,始终没有解决,他把这个难题丢给了王安。
没想到,进入实验室不到3星期的王安,根据磁场振动的原理,轻松地解决了电脑存储体积过于庞大的问题,成功发明了可以装进电脑里的磁芯存储器,而且申请了专利,从此使计算机迈入了商用领域。
艾肯又意外又吃惊,他立刻帮王安转正,年薪提高到5400美元,希望留住这个人才。
面对导师的招揽,别人都梦寐以求,而王安却拒绝了,他一心想着扬眉吐气,让IBM悔不当初。
1951年,王安离开了哈佛,带着全部的身家600美元,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王安在美国哥伦布大道296号,租了一间地下室作为办公室。
尽管创业条件非常艰苦,但王安对自己的发明很有信心。
然而现实并非如王安所愿,当时计算机并没有普及,客户的需求量不大,新产品一直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所以他的生意并不好。
然而,王安的发明,却让敏锐的IBM闻讯而来。
IBM邀请王安做企业顾问,付薪酬1000美元,条件是IBM可以在3年内不受专利限制,自由选购王安的存储器件。
IBM的诚恳,让王安有点疑惑,但眼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便答应了合作。
很快地,IBM公司不满足于合作,他们想买下王安的专利,以王安的磁芯存储器为媒介,大规模推动计算机应用的商业化。
而王安的实验室举步维艰,磁芯存储器除了IBM公司之外,其他公司没有洽谈的意向,时势比人强,王安忍痛同意了。
双赢的合作,各取所需。
不料,IBM公司出尔反尔,最初答应付给王安的250万美元的专利费,却改口降为50万美元。
王安来来回回和IBM交涉无果,当初应聘时的侮辱历历在目,现在更是摆明了趁火打劫,王安忍无可忍,和IBM公司对簿公堂。
奈何官司旷日持久,王安实验室新的研究项目亟待开发,拓展公司规模刻不容缓,思忖再三,王安被迫接受了IBM公司50万美元的白嫖价。
虎落平阳被犬欺。
原来,为了和IBM一决高低,王安持续扩充业务,在研发上不做预算,不计成本;加之他所发明的许多新鲜事物,在当时只是调剂品,并非刚需品,几番折腾,公司的资金链随时都会断裂。
1986年,王安击败了包括IBM在内的一众大型科技企业,签下了美国空军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统4.8亿美元的合同。
同年七月,王安从总统里根手里,接过了“总统自由奖章”;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接见。
那是王安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年。
王安公司年营收30亿美元,个人身家20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五,全球华人首富。
1988年,王安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王安和王安电脑公司如日中天。
然而科技市场瞬息万变,另一家科技大佬正在悄悄地崛起,意图超越WPS带来的便捷。
这便是如今大家被大众熟知的苹果公司,他们专攻PC(个人电脑),王安不为所动,认为是件荒唐的事情。
谁曾想,王安坚持要走自己的技术路线,不与IBM为伍,研发的PC产品与IBM研发的产品不兼容,甚至他还尝试联合英特尔、微软都不与IBM联盟。
英特尔、微软皆因自身规模问题,没有答应王安。
王安的不兼容无疑是投卵击石,因为老奸巨滑的IBM早已经团结和培养了一批PC兼容的设备厂商。
王安只能孤军奋战。
屋漏偏逢连夜雨。
王安电脑公司,不仅被外部竞争围剿,内部也出现了重大危机。
王安在公司的时候,王安就是公司,自始至终由他一人控制公司,他一再强调, “我愿为我自己的冒险承担风险,只要我在公司,我就对公司的失败负责,我不主张开放投资,因为我不愿让外来的投资者牵累。”
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但不喜欢美国的那套公司制度,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王安曾多次表示,“作为创始人,我对公司有完全的控制权,我的子女也有机会证明他们管理公司的能力。”
1986年11月,王安因病退休,不顾董事会成员的反对,让并不精通计算机市场的大儿子王烈接手公司。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
王烈作为接班人,虽然已经做足了准备,但他生性优柔寡断,又没有父亲的领导力,不仅没有进一步将WPS做大做强,也没能让PC杀出重围。
王烈上任不到两年,王安电脑在电脑业的命运便被改变了,1988年的亏损额高达4.24亿美元。公司股价也随之大跌。
为了缓解急剧恶化的财务状况,王烈提高了软件费用,从之前的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收取老客户技术咨询的服务费,175美元一次。
这一荒唐举措,众说纷纭,致使王安的公司,骨干离职,人心涣散,客户流失。
王安电脑公司每况愈下。
病危之际的王安换掉他的儿子,聘用了素有“企业修理工”之称的爱德华.米勒掌管企业,上任后的米勒,将公司债务从近6亿美元降低到1,200万美元,但他不懂电脑技术,并没有组织人力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米勒并没有成为王安电脑公司的大救星,致命的债务,决策的失误,反而将王安电脑公司逼进了绝境。
在王安去世两年后,米勒为了使公司能够经营下去,申请了破产保护,公司重组,更名为王安全球。
只是这样的举措,已无力回天。
1999年,王安全球被荷兰的一家公司收购了。
从此世上,再无王安与王安电脑。
王安与王安电脑,如耀眼的彗星一般,在科技领域里一闪而过。
回顾王安的一生,他是华人的骄傲,藉藉无名,孤身一人闯荡美国科技界,跻身世界豪富和顶级发明家行列,让人敬佩。
可是,他却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坚持虎父无犬子的思想,将蒸蒸日上的事业推向了绝境。
如果,他能敞开胸怀,不固执己见,一笑泯恩仇,也未必不能延续着华人在科技领域的传奇。
然而,一切都没办法改变。
王安的大起大落,让人惊叹的同时,也唏嘘不已。
不过,王安的电脑帝国虽然已经陨落,但有关他的传奇,却至今无人能复制。
-END-
作者:无彦
编辑:青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