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正打出一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组合拳。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威海全市上下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高扬起“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的风帆,把稳新时代思想之舵,彰显新时代威海担当,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努力奋斗。
7月29日上午,威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林,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军利,市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杨殿慧介绍2021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16.02亿元,同比增长12.3%,两年平均增长5.6%。
如今的威海,已然走在了一条高质量、有内涵、有品质、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工业运行提质增效,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数据是衡量威海上半年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或许二三产的发展增速可以更好地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
上半年,威海第一产业增加值66.25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38.53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811.24亿元,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5.6%。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威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两年平均增长9.1%。其中,6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7.9%。
聚焦服务业,1-5月,全市31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有242家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7.3%;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9%,两年平均增长9.5%。
此外,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2.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7%。
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24.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4.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9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8.2%,较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2.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0.0%,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威海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定恢复的发展态势,生产需求全面恢复,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总体来看,下半年威海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基础是非常牢固的。但同时,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多。下一步,威海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向着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奋力前行。
熠熠生辉的核心产业,点亮城市发展的“一条创新链”
去年10月,威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明确重点打造的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和海洋食品等10条优质产业链之外,威海为这十条优质产业链的发展定下了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培育打造过千亿元产业链1个、过500亿元产业链1个、过300亿元产业链4个、过100亿元产业链2个、过50亿元产业链2个。
不断推动由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轮胎、电机、专用汽车等产业链组成的十大优势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以及发掘改善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是近年来威海工作的重点。
以营商环境为例:威海正积极对标像上海等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和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部署与行动。一直以来,威海紧盯招标采购、获得水电气、纳税、获得信贷、企业开办等关键领域,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技术需求、资金需求、产业链配套“四张清单”,为来威投资兴业的广大客商提供最贴心、最专业、最高效的服务。
这半年,成为威海稳步推进产业链集聚、转型、升级的第一篇章。
威海强化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要素链“五链统筹”,加快形成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产业生态,举全市之力培育七大产业集群,产业集成聚合能力越来越强大。全力打造“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立足“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打造一条创新链,共圆一个创业梦,以众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优质人才,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
而在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上,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围绕项目落地、推进开展“四抓四促”,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开工早、进度快的良好态势。上半年,710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开工662个,开工率93.2%;当年完成投资44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7%,超时间进度10.7个百分点。
提到威海的产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威海要打造的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把时间追溯到2015年,面临三星即将转移阵地离开威海的危机,威海高新区没有坐以待毙、被动应对,而是成立专班、主动出击,进而推动三星电子与威海签订新合作协议,不仅保留A4打印机产能,还追加投资将南方A3打印机项目转移过来,在威海完成了三星电子打印机业务的整合;2019年4月,惠普与山东省、威海市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惠普)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
如今,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内已经集聚美国惠普、美国捷普、日本富士、联想图像、香港亿和等国际国内整机品牌,引进供应链项目24个、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各类激光打印机产能突破1200万台(套),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用工规模达到2.5万人——喊出“全球”的威海,有底气,更有实力。
从精致城市到国际化城市的升级,共圆黄金创业梦
而不管是软实力、还是硬发展,一个全新的威海正期待大众的检阅。
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在《以精致为底色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文章中提到:“威海始终把城市作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景区”来打造,从顶层设计入手,研究制定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和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把“精致城市建设”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地级市。”
将“走出去”与“引进来”进行有机耦合,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重塑威海打造精致城市新优势,成为威海当下要攻克的主要课题。
威海,也正以精致、国际化等关键词镌刻邀请函,期待与这个快速发展、高度开放的时代同频共振。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912.0亿元,同比增长46.3%,两年平均增长15.6%。其中,出口638.1亿元,增长50.7%,两年平均增长20.9%;进口273.9亿元,增长37.2%,两年平均增长5.7%。从企业主体看,民营企业是进出口主力,完成进出口580.8亿元,同比增长66.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3.7%;外资企业完成进出口248.3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7.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198.4亿元,同比增长81%。
上半年,全市新设立外资项目163个,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12.9%。实际使用外资5.3亿美元,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6.5%。
立足山东,“胶东一体化”风起,胶东五市指握成拳形成开放发展的合力;面向世界,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REC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机遇,结合威海东部沿海、面向日韩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威海正以日韩为重点合作伙伴,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地区支持企业深化国际合作。
7月16日,以“搭建中韩‘四港联动’通道 深度融入 RCEP 大市场”为主题,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威海交流对接会于东方影都星光岛成功举办。
进入新时代,威海积极落实“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试点为依托,聚焦现代产业、物流通道、平台载体、城市环境等集中发力,着力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地处山东最东端的威海,威海长久以来被视作山东的交通末端。但其靠近日韩的优越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山东、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当山东迎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对威海来说,深化开放合作,将变得更为迫切。
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威海交流对接会上,张海波在致辞中,用“开放、创新、专业、幸福”四个词语形容威海。在开放合作上,张海波表示,“威海因开放而兴,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敲门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竞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威海,将通过更精致、幸福的城市建设,在打造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化城市之路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