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看来,今年最核心的变量是宏观经济,同时,在经济逐渐复苏之下,年内有望实现结构牛,医药、AI等行业被看好。
问题1:如何理解和定义今年的市场环境,以什么策略应对?
中期角度来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速可能会变缓,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较过去几轮也可能会减小。
原来依靠总量波动逻辑驱动的一些板块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更多是一些结构性机会,这需要转变投资思维。
刘莉莉:立足当下,年内有望出现结构性行情,为未来的全面修复行情孕育基础。
曹文俊:今年市场环境的关键词:结构性、弱复苏、流动性总量宽松、平衡市。首先,资金风险偏好较低,二级市场赚钱效应并不明显;其次,市场对经济复苏力度预期存在摆动,4月以来对复苏力度预期显著降温,海外经济又从高位滑落影响外需,导致自上而下的逻辑不够强;第三,估值角度,景气在底部,大多数估值都在底部区域,既反映了市场谨慎的情绪,也反映了中期投资的安全边际。
整体上,今年是投资的布局之年和播种之年。
曹晋:2023年经济复苏或是最大的方向。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缓慢下滑,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或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结构性调整和创新有望成为市场主流,海外对科技的围追堵截,可能会进一步催生中国政府推动创新发展。
孙权:今年经济弱复苏,金融条件较为宽松,产业层面已经走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起点,整体来说,政策比较支持产业创新与发展,而海外风险在去年释放得较为充分。
问题2:认为今年市场值得警惕的潜在风险点是什么或者哪些行业板块可能更艰难?
蒲世林:如果考虑风险的话,首先还是宏观经济。如果宏观经济复苏比较弱,可能会增加一些偏主题的投资,偏价值的投资相对更难做。
曹文俊:主要的风险点要看下半年海外经济会不会软着陆。在这一轮全球经济中,我国经济从底部弱复苏,海外经济则从高处滑落,如果无法软着陆,对于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冲击将是显而易见的。
刘莉莉:最不希望发生的是地缘政治风险,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阶段,对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或者全球化策略的公司,如果发生这样的风险,其投资逻辑会遭到破坏。
孙权:对于科技股投资而言,一个是全球脱钩和高科技面临全球不公平发展和竞争的风险;另一个是市场波动较大的风险,包括量化等因素。
曹晋:市场潜在的风险点是海外经济增长回落,外需超预期下行,导致下半年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相对而言,对海外依存度较高、重资产的行业,压力较为突出。
曹晋:许多人可能会认为AI还停留在主题投资阶段,但我认为,今天的AI已经有“杀手级”产品,已经看到全球巨头都在投入,ChatGPT的日活人数井喷式增长,这已不仅仅是主题投资阶段,而是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产业趋势机会。
二、有较深“护城河”的偏应用环节机会,类似于拥有大量客户黏性、刚开始不盈利,但是未来能成为某些“一年赚回过去三到五年盈利”的科技龙头企业。
AI的发展,就像伟大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一方面要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的思维革命,改变人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由此重塑各个行业生态和重塑世界,但同时,也深深担忧一些小企业可能被GPT所替代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