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港股市场分化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什么?
王萌:港股市场受宏观与流动性影响较大,2021-2023 年因外资回流、美元加息处于震荡调整杀估值阶段,2024年起回暖,一方面是估值较低,另一方面是美联储降息节奏推进使全球流动性趋缓、美债收益率与美元走弱,同时南向资金交易火热注入支撑、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但行业层面呈结构性行情,AI、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 板块获估值溢价,金融、能源等传统板块表现偏平,且短期受 A 股科创创业板块资金虹吸效应影响,不同板块景气度分化加剧。
2.南向资金连续27个月净流入港股,这一趋势能否延续?对港股发展的意义?
3.众多企业集中赴港上市,将如何影响港股流动性和传统行业权重分布?
王萌:在流动性方面,A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提升了港股上市公司的多样性与吸引力,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关注,也增强了内地投资者通过南向资金配置港股的意愿;新股上市初期关注度与交易热情高,能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形成“流动性恢复 - 估值回升 - 投资体感变好”的正向循环,助力港股流动性提升。在传统行业权重分布方面,新消费、核心制造、创新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大幅推动了港股新经济板块的占比,有望形成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赴港上市,进一步弱化传统行业在港股的权重占比,强化港股在新经济领域的特色与优势。
4.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港股会有哪些影响?
王萌:2024年8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全球流动性改善、资金成本下降,国际资本可能流入港股寻求更高回报,科技股估值压力缓解,AI、互联网板块可能受益明显;创新药板块因研发依赖资金投入,在美元降息后发展回暖;同时美元贬值预期与低利率环境也利好大宗商品价格,或带动周期板块受益。
王萌:首先是硬件端,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强大算力支撑,拉动高端AI服务器、GPU需求,港股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公司或是直接受益者。其次是软件端,AI核心是大模型,拥有强大研发能力与数据壁垒的互联网巨头竞相研发大模型,兼具“算力提供者”与“模型开发者”双重角色,在AI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是应用端,AI作为生产力工具赋能现有业务、催生新商业模式,如互联网平台用AI优化广告投放、降低运营成本,智能电动车领域依托AI算法提升智能驾驶竞争力,医疗健康领域用 AI加快药企研发进程、提供AI健康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广阔。
6.2024 年港股AI板块整体表现如何?
7.港股创新药板块大涨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王萌: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三端:需求端,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慢性病医疗支出增加,且疾病图谱变化,肿瘤等疾病诊疗需求上升,为创新药提供需求支撑;政策端,2023年 7月创新药审批试点方案将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2024年1月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意见优化临床试验审批、加快罕见病药物审批,加速创新药落地;支付端,医保局计划 2025年发布第一版丙类目录,作为医保目录补充,助力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显著的药品加快进入医院。这些因素均为长期趋势,需求端老龄化持续,政策端与支付端改革不断推进,有望持续支撑创新药板块发展,但需警惕该板块短期快速上涨积累的风险。
8.国内创新药企的海外权益出售业务从“纯买入方”转为“卖出方”,对其估值和股价有何影响?
9.普通投资者投资港股需关注哪些风险?有哪些适合的指数工具可参考?
王萌:普通投资者需关注的风险包括:国际利率环境、地缘政治冲突对港股市场情绪与流动性的影响;港股整体高波动性风险;创新药板块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结果不确定的风险;以及对港股标的不熟悉、信息获取不易导致的研究难度风险。适合的指数工具方面,关注港股科技与 AI 板块可参考恒生科技指数,该指数汇总科技细分领域龙头,能反映科技板块整体表现;关注港股创新药板块可参考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该指数聚焦港股通内优质创新药企业,贴合板块投资需求;此外,若关注更广泛的港股医疗领域,还可参考恒生医疗保健相关指数,覆盖医疗保健行业多细分领域,为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注:指数相关信息来自指数编制公司,具体请以指数编制公司发布信息为准,后续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