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将近,可口可乐的红色卡车又一次驶上网络热搜。
可口可乐AI广告
“降本增效”是AI广告最初的口号,然而看一看网络上对这些AI广告的评论,真正的结果往往是“降本增笑”。品牌希望用AI省下拍摄、剪辑和后期的成本,却换来了“物理崩坏”“表情拉胯”“情感失焦”的笑话。
现象背后说明AI广告正在以极高的效率重塑行业逻辑。它一方面帮助品牌压缩了制作成本和传播周期,让内容生产进入自动化阶段;另一方面,这种“快产出”模式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危机:创意与情感正在被算法所稀释。
图源:小红书
广告变得更像是流量经济下的实验装置——输出的不是故事或者品牌形象,而仅仅只是话题——甚至是无关品牌本身的话题。它的关注度往往来自AI泡沫浪潮下的技术噱头,而非内容本身的感染力。正如影视创作领域正在发生的那样,当“AI化”成为常态时,情感与审美反而被边缘化,创作的意义也开始被重新定义。
对于那些每年要在几十个市场同时投放各种不同广告素材的国际品牌来说,AI是救命稻草。可口可乐、Nutella、Google、H&M都在近两年推出了AI广告:AI生成的节日影像、会眨眼的数字模特、数百万个独一无二的包装设计。
H&M AI模特
国内也有不少品牌在尝试类似路径,比如百度用文心大模型生成春节广告短片、美团在城市主题宣传中尝试AI合成画面、支付宝则用AI拼贴形式讲述品牌故事等,而到了AI视频生成工具可灵、即梦逐渐被市场认可之时,蜜雪冰城、京东等品牌也都纷纷入场联动。
AI广告
即便已经有了一些“智能”,但AI工具依然不会感受,它只会组合与模仿——于是生成的影像常常在细节上崩坏:光线不连贯、表情不自然、动作不符合物理逻辑。
以可口可乐的圣诞广告为例,那辆象征节日温情的红色卡车,如今变成了观众的笑点。有人在X上调侃:“连车轮都懒得转了,这就是AI带来的生产力革命吗?”还有网友补刀:“圣诞老人被裁员了,接下来该轮到驯鹿。”
麦当劳AI广告
或许对于大公司内部的某些部门而已降本的确实现了,但“增效”却成为幻觉。
从这个角度看,AI的“降本增效”目标的确实现了。
YouTube上关于可口可乐AI广告评论
社交媒体算法的逻辑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错位:越是被吐槽、越是被批评,曝光就越多。于是,品牌方逐渐默认了这种传播路径——黑红也是红,有人骂总比没人看好。
这样的失衡,使得企业即便面对负面舆论,也愿意继续使用AI技术,因为流量本身已经成为最终目标。
Kalshi在NBA投放的广告,由Veo3生成
背后真正驱动的,其实还是流量经济的逻辑。
这种错位的生态,使得AI广告的存在变得更复杂。它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制造了这个AI热潮下的话题红利。社交媒体上的吐槽和反讽成为广告传播的一部分,而品牌也逐渐学会利用这种反应来延长讨论周期。
联想40周年AI短片《生于1984》
如今的AI广告只是试验场,接下来剧集、动画、甚至电影,都可能进入类似的“降本增笑”周期——用AI生成场景、替代演员、压缩拍摄时间。在AI泡沫尚未破灭之前,这种模式仍会被视作“效率革命”,而非创意危机。
当市场逐渐被AI生成的内容填满,“真人制作”说不定又会成为新的卖点。
多芬宣布永远不会在广告中使用AI代替真人
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反转:由真人导演、真人演员完成的作品被宣传为“全人类制作”“无AI参与”,以凸显稀缺性和真实性。AI内容的普及,最终可能倒逼“人类创作”重新成为噱头,就如同预制菜时代人人又都在渴望真人颠勺。
如此循环,也揭示了一个讽刺的现实——当创意被技术全面接管时,技术便利带来的好处往往是短暂的,而它所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更为持久,直到所有人都追悔莫及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