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我们该相信人还是相信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本期音频由倒映有声AI主播播报)

一、预测的魅力与悖论

1.变革的世纪

首先,我们从英国作家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历史学家、作家)的一本书谈起,我把书名翻译成《变革的世纪》(Centuries of Change,国内出版名为《欧罗巴一千年:打破边界的历史》)。

这位作家在书中阐述了,人类在过往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世纪所发生的重要变革。

我们可以简单地罗列一下:

11世纪:城堡;

12世纪:法律和秩序;

13世纪:市场;

14世纪:瘟疫,横扫欧洲的黑死病;

15世纪:哥伦布;

16世纪:个人暴力的减少;

17世纪:科学革命;

18世纪:法国大革命;

19世纪:通信。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世纪,它最重要的变革是什么?

在这个世纪中,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人类实现登月,还有发明互联网等。

但作者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20世纪最重要的变革是:发明未来。

现在,预测我们生活中会发生的变化,已成为常态。

比如,出门前,我们会查看当天的天气预报。炒股时,我们会关心股市大盘的走向。买卖房屋时,会关注房价的涨跌趋势。

伊恩·莫蒂默认为,人类到20世纪才真正开始思考未来。换言之,到这个世纪,我们才第一次讲述关于未来的事情,远远超过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为此,人类中出现一个崭新的群体,我们称之为“未来学家”。

2.未来学家

这样的未来学家,我深度接触过的就有两位。

第一位,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我翻译过他的著作《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

第二位,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资深研究员)。我也有幸翻译了他的书籍《知识的边界》(Too Big to Know)。

2019年,戴维·温伯格出版了一本新书Everyday Chaos。中信出版社今年1月份会出版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书名为《混沌:技术、复杂性和互联网的未来》。温伯格强调的混沌不是一种理论上的东西,而是日常生活里面普遍存在的事物,所以他叫做“日常的混沌”。

温伯格在这本书里讨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科学和互联网,这些都在揭示一个基本事实——世界比我们所看到的复杂得多,也难以预测得多。

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悖论。温伯格是以预测为生,在这本书中他却承认,预测并不见得有用。

他认为,有关网络的声音,并没有以言说者期待的方式改变世界。商业和技术总是比预言家更快。

这是由于,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了。正是“深不可测的复杂性”令我们开始启用人造的机器来打破预测的旧界限。

3.“温伯格之问”

20世纪,预测深入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特别热衷于预测。但对预测,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世界的不可预测性空前增加。

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加大,因此很难预测世界的发展。

第二,人类的预测是不是可欲的?

如果人类真的可以预测未来,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即使它可行,但是否可欲?

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

因为,预测方式的故事,也是我们对世界运行方式理解的故事。换而言之,这牵扯到人类的核心认知问题。预测在眼下已经变成我们认知的一个基本工具。

人是一种能够理解世界运行机制的特殊生物。若该假设不再成立,宇宙就从可知的变为不可知的。在此基础上,温伯格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来自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

第一,希伯来文明。

从希伯来文明诞生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认知,人类作为上帝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杰作,可以通过启示发现真理。

第二,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时期,认为人类是理性的思考者,可以发现这个世界混乱表象下的基本逻辑。

今天,通过更深的挖掘。温伯格提出了以下问题,我把这些问题称作“温伯格之问”。

第一,如果我们发现,我们不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也不理解自己认为知道的东西,那会如何?

第二,如果我们需要放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不可解释的事情,也需要从不接受到接受,那又会如何?

这两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我们先聚焦温伯格,来看一下他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

二、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创造可能性

1.人类为何喜欢预测未来

说到预测未来,如果把时间拉回过去,在人类历史上,总会在特定时刻出现一些特定的人,他们向全世界宣告,这个世界的运行不是我们想的那个样子,也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个结果。

我们耳熟能详的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达尔文,甚至弗洛伊德,都扮演过这类角色。

而现在,温伯格似乎期待着人工智能(AI)来承担该角色。

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上,为什么人类对预测如此痴迷呢?

人类热衷预测的原因很简单,未雨绸缪。

我们喜欢提前了解所有的可能性,并为它们做准备。这会形成三种结果。第一,准备过度;第二,准备不足;第三,准备不当,即准备的东西没有用。人类经常犯这三种错误。

假如上述这三种情况发生,社会就不得不承担巨大的成本。

2.用AI预测

为什么要发明AI?因为机器可以替人类更好地作出预测。如果机器预测得足够精准,我们可以避免人类所犯的三种过失。机器可以让我们的准备恰如其分。

我们要把预测的行使权从人类的手中,转交到机器手中。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

举个例子,纽约某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机器学习系统,我们可以把这个系统理解为一个“吞吃数据的庞大怪物”。

他们往这个系统里输入了70万份病例,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量。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并不下达指令,而是让系统无限制地找出它能做的事情。

结果,被称之为“深度患者”的医疗诊断系统,作出的诊断与预测的准确性,远远超出人类医生。

唯一的问题在于,作出诊断后,系统无法解释它是如何诊断的,为什么给出这个诊断。用行业术语来说,这是一个“黑盒子”(指从用户的观点来看一个器件或产品时,并不清楚其内部构造和原理,只关心它的功能及如何使用这些功能)诊断系统,但是它的确比人类医生更精准。

“深度患者”只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所有的深度学习,本质都是“黑盒子”。它的好处是不需要你理解,也不需要把世界简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层次。

随着机器学习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混沌理论转向混沌实践,并将这一理论令人兴奋的想法应用于日常生活。

3.混沌实践

当混沌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后,可能会导致哪些结果?

按照温伯格的分析,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再基于预测开展,这种转向并非始于人工智能,而是从有互联网就发生了。

各行各业都采取了那些完全避免预测未来的做法,我们来举一些例子。

柔性生产(以“制造系统响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与方法论);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

A/B测试(是一种用数据进行产品决策的方法);

最简可行产品(MVP,用最快、最简明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

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比如微博、百度等);

用户可修改的视频游戏(modding)。

这些事情并不需要预测,只需找到一种方法来验证某个想法是否可行。而且这些事的可行度相当高,最后的结果也能够达到要求。

温伯格甚至极而言之地说:“过去20年日新月异的发明与革新,都不是通过预测完成的。恰恰相反,是为了避免预测未来而做的。”

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互联网没有试图预测未来并为其准备,而是通过创造更多深不可测的可能性来造就我们的繁荣。

至此,基本的认知模型已被颠覆,人们有了新认知的可能性。

三、用战略创造更多可能性

1.线性思维的局限性

我们如何把温伯格的理论应用在企业战略上?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做长期的准备,通过对未来的精心设计,来决定企业下一步的方向。

企业计划的核心,是在众多可能性中,找到资源最匹配的可能性并全力以赴,把赌注押在这个可能性上。因此,战略的本意是缩小可能性。

其实,当认知模型转换后,要把它应用在企业经营当中。我们的最佳战略,往往需要尽可能地忍住不去预测。

以前,一些规模化公司把战略理解为3-5年的长期规划。现在,却只做半年的计划。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通常的战略思维是一个线性思维,战略规划被视为一种限制性操作,它先识别可能性,并选择企业想要实现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在过去企业界,甚至国际政治中,场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战略制定方法。

曾经被视为顶尖的战略规划思路的场景规划,是否完美无缺?

我们设想出,关于一个组织或者国家,可能有几种未来的发展,比如崩溃或者繁荣,我们通过几个可能发生的场景来规划未来故事。为了避免崩溃场景的出现,或者为了让繁荣的场景能够实现,我们基于这些思考来制定战略规划。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线性思维。不论线性思维把世界规划成几种方案,它都受限于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世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这些方案。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它暴发前,不会出现在任何战略图上。

我记得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遇到很多有意思的参会者。他们不仅讨论经济问题,甚至一些历史学家,针对“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苏联的解体”展开激烈的辩论。

作为历史学家,为什么预测不到?因为他们都是线性思维的信奉者。线性思维可以增加自身的复杂性维度,但是它无论趋向多么复杂,世界都不会有如其所愿的规则结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非线性思维。

2.非线性思维

我们举个例子,我非常推崇丽塔·麦克格拉斯(Rita Gunther McGrath,全球知名战略专家)写的《瞬时竞争力:快经济时代的6大制胜战略》(The 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也叫《竞争优势的终结》)。

麦克格拉斯则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持续重构战略”。

这种战略的理解,要求公司必须对环境中的任何变化保持警惕,拥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使其能够通过脱离当前的轨迹来作出反应,及时抽身,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轨迹。这就是非线性思维。

生活中所有场景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关注大的变化趋势。但是,麦克格拉斯理论认为,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颠覆我们的生活。关注大的变化,也无法保证我们可以持续地重构。

所以,混沌状态下的战略,应转变思路,不是缩小可能性,而是尽量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四、以预测准确性为目标,

但放弃可解释性

1.接受不可理解

接下来我要进入问题的核心,即我们能不能完全地以预测的准确性作为目标,而放弃可解释性。人类有没有勇气,去接受那些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系统。

比如,把路线导航的任务全部交给百度或高德,让它们帮助我们寻找最佳路线。像出租车行业,以前的出租司机都以熟悉大街小巷为傲。现在,不论驾驶员,还是乘客,都会形成默契,按导航行驶,把线路规划的任务交给系统。

温伯格在此扮演了AI代言人的角色,为了让机器更好地发挥潜力,他建议我们接受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系统,这些系统只需要以预测准确性为目标,而无须保证可解释性。

2.底线价值观

当然,温伯格同样意识到,如果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全部交给AI,AI出错了怎么办?算法本身有偏见怎么办?AI没有伦理怎么办?因此,他提出了底线价值观。

如果不加以控制,系统很可能以最残酷的方式对待最弱势的群体。比如对外卖骑手进行系统压榨。

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底线价值观。然而,人类关于价值观的讨论,往往是混乱、不精确和争论不休的。

3.人应该向机器投降吗

如果人类关于价值观的讨论无法达成统一,是否应该停止向机器输入人的价值观?

其实,温伯格在暗自敦促人类向机器投降。

我们为什么要向机器投降?这有两个前提。

第一,机器会越来越多地接手人类事务。这似乎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第二,机器本身可能教会我们新的伦理。

比如自动驾驶的新伦理。麻省理工做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当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如何驾驶,通过人们的选择,来训练自动驾驶汽车作出相应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遇到千奇百怪的情况,与此同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因此,温伯格其实是在说:机器不光是我们的管家,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扮演我们的导师。

也正是这个观点,使我对他的论述产生了怀疑。

五、人类面临的选择

以上的内容,都是温伯格逻辑的延展,接下来分享一下我对温伯格之问的回应。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的未来关键在于,到底我们应该放弃理解,还是致力于建立可以理解的人工智能?这样的问题将把我们带向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前沿。

《知识的边界》讨论的是网络化知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我翻译了这部著作,更是因为这本书具有入木三分的洞见,解释了知识在网络时代的延展。因此,我姑且把温伯格的《混沌》理解为,他在讨论AI时代的知识。

我把温伯格对AI时代知识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类努力获得对复杂系统的理解。然而,我们基于“人类的理解”所作的预测没有像人工智能那样准确。虽然人工智能并不真正理解任何东西,但它确实比我们预测的要准确。

第二,因为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比基于人类理解的预测更准确,我们应该放弃对理解的追求,而专注于建立能够为我们做决定的人工智能。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选择势在必行。

第三,一旦将主导权交给预测性的人工智能,我们将迎来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

支持温伯格这些观点的大有人在。关于AI可理解性的讨论分为两派。

第一,认为建造根据规则和逻辑进行推理的机器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通过透明的代码,检查它的内部运作。面对机器的时候,人仍然是上帝。

第二,如果机器可以从生物学中获得灵感,并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那么智能将更容易出现。

基于发展速度的原因,我们今天采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恰恰是第二种。人工智能系统的机器学习,基本上是自己编程。

我在大学教书,很多人经常问我,未来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会编程?孩子要不要做程序员,这样才不会失业?这种想法没有与时俱进。

几年前,程序员执行的是上帝的角色,我们想让机器干什么,编个代码,它就遵照我们的指令来执行。

如今,程序员更像是驯兽师,训练机器,机器自己学习。未来,大部分程序员将被淘汰,真正的驯兽师是少数的程序天才。

3.对“黑盒子”的信任问题

一旦面对“黑盒子”,就产生了人对系统的信任问题。这也是我演讲的主题,我们是相信人,还是相信机器?

人类的信任往往基于我们对其他人如何思考的理解,以及对这些思考的可靠性的经验了解。

A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相当新颖和陌生的。同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互动,会引起焦虑,并使我们感觉自己失去了控制。

比如,对于AI医生诊病,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这位医生?如果AI医生只告诉我们病症,但不能解释病因,我们是否能够接受?

还有一个麻烦群体,人类医生。AI医生应运而生,人类医生该何去何从?

那时,对AI的诊断就会产生两种反应。

第一种,如果AI医生诊断结果跟人类医生一致,那么人类医生会问,AI医生的存在有何意义?

第二种,如果AI医生诊断结果跟人类医生不一致,那更糟了,人类医生会说,AI医生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诊断,无法证明自己的准确性,我为什么要听从它?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推出的自动驾驶汽车。

它与谷歌、特斯拉的车截然不同,这款汽车彰显人工智能的崛起,完全依靠算法。这种算法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学会自己驾驶。所有的传感器将数据传入人工神经元网络加以处理,然后提供操作方向盘、刹车和其他系统所需的命令。驾驶完全由机器自己操作。

大部分时候,它表现不错,跟驾驶车辆的司机行为相差无几。但是,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遇到绿灯,却停滞不前,或者突然驶向大树。

它似乎就是按照逻辑演算进行操作,但是没有办法与它交流,不存在可解释系统。如果有一天它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按现在的情况,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它出错的原因。

4.重新理解技术

未来,这些问题会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各个领域。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技术?

我这里引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机器学习应用的教授托米·贾科拉(Tommi Jaakkola)的话,“这是一个已经凸显意义的问题,而且在未来它将变得更有意义,无论是投资决策、医疗决策,还是可能的军事决策,你都不希望仅仅依靠‘黑盒子’方法解决问题”。

反对者天天强调,机器不可理解。如果一个人做出来影响千百万人的决定,他是否能够给你解释清楚缘由?

实际上,我们最后会回到一个微妙的地方,智力性质的特点。智力只有一部分被暴露在理性解释之下。而另外一些是本能的、潜意识的,或不可捉摸的。

如果我们意识到智力的特点,面对人工智能的判断,人类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完全选择相信,这是温伯格给我们提出的建议。

第二,如果不理解,就不使用。

相信或者不使用,这种判断将不得不纳入社会智能。换言之,我们要有社会规范,才能决定路径的选择。

对于机器可理解性,表示支持的不乏其人。

著名的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说过:“如果我们要使用这些机器并依赖它们,那么让我们尽可能坚定地掌握它们是如何和为什么给我们答案。如果没有完美的答案,我们应该对人工智能的解释持谨慎态度,就像人类对彼此的解释一样。无论机器看起来多么聪明,如果它们不能比我们更好地解释它在做什么,那么就不要相信它。”

这是一个很坚定的观点。

结尾

最后,我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应用人工智能有三个应用条件:

第一,一定要打开“黑盒子”,让AI能够解释自己所做的事情。

第二,致力于发现与减轻训练算法和数据中的偏见。我们现在是按照机器编程的想法在走人工智能之路。如何训练,变得至关重要。

第三,为人工智能系统赋予伦理价值。

所有人都要深刻地认识到,机器学习的兴起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之一。越来越多的机器学习模型将成为我们的知识库,就像图书馆和人类的头脑一样。

然而,机器学习模型里没有知识,这将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性质与用途,甚至重新思考作为能够了解自己世界的生物,我们到底是谁?

THE END
0.AI时代,我们何以为人?因为AI模型已经能够理解我们的自然语言,甚至进行文字创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工智障(如小度、天猫精灵、小爱同学等)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只要模型足够大,数据足够丰富,通过NLP模型和强化学习,经过人迭代和优化,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无限逼近真实人类语言的、甚至通过图灵测试的AI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实现从感知、jvzquC41yy}/lrfpuj{/exr1r1?e8n<285h93<
1.科技世代与人类未来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智慧|现代汽车|墨子|哲学【论坛第7期话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智慧 “科技世代与人类未来”论坛第七期首次尝试书评形式推出,以段伟文研究员的《信息文明的伦理基础》新书为对象展开分析评论。首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研究员对此书做出介绍,然后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永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闫宏秀教授和复旦大学的杨庆峰教授做出评论,以北南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6:V6FXU273:S;Y90jvsm
2.王晓明|何以树人:AI时代的人文教育《上海文化》:刚才我也是往积极的方面来说,AI时代是不是有可能给人文教育一个红利。事实上也有一个相反的可能性。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说,人文学科就是给有钱人读的;只有那些富足优越,不要求孩子读了书、很快去赚钱的人家,他们的子女才适合去读人文学科。就像去年,湖南省文科状元,一个家境贫寒的女生,报了jvzquC41yzy/ujxu0qxh0ls1428419;281i7;:8c76;66A4rcik/j}r
3.破解AI时代的焦虑——从人机交互到人机协同创作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创造。 这是用 Google DeepDream 算法生成的作品: image DeepDream 网站的首页,已经为人机关系的新时代做了注脚: image 艺术家们一直在尝试探索人机关系,可能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image 上图是一位叫做 Dragan iLiC 艺术家的项目,人充当机器的笔刷,由机械臂控制着人去jvzquC41yy}/lrfpuj{/exr1r1:b2?7f5e8ggl
4.郝景芳:AI时代,人类如何在未来获得一席之地|郝景芳|人工智能|新浪教育郝景芳:AI时代,人类如何在未来获得一席之地 11月27-28日,由新浪网教育频道主办的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围绕“教育之变”主题回顾教育年度热点、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聚焦教育消费、教育+科技、在线教育、教育投资、教育公益、国际教育等多个领域。jvzquC41gf{/ursc0eun0ls1n1813@233/891mte/klzrjyj|8?83?=30unuou
5.人类将制造出超越自己的强人工智能,但怎么控制它?——《AI新生从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到霍金,众多企业家和科学家都曾表示担心AI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真的有一天,人类会成为自己发明的机器的受害者吗?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比其他动物的大脑要复杂得多。但如果AI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我们要如何掌控这个世界?智能是一种权力,我们jvzquC41pg}t0qjzwp4dqv44246.3:2241814<98;2
6.AI治理:人工智能时代的秩序困境与治理原则学术前沿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由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三重叠加的数字时代。“三者共同标志着人类新时代的三个侧面,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时代。网络侧重于描述人类社会乃至与物理社会广泛连接的状态,大数据侧重描述新社会状态下的内容形态和数字本位状态,人工智能则描述了新的社会创造物和广泛的机器介入jvzquC41yy}/tvqv0eun0ls1427919<461;35B>30unuou
7.AI时代生存指南八AI时代该怎么学 九AI时代该学什么 十AI时代人类该如何存在 个人小结 参考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AI就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计算机程序。太主观,不可取。 AI和人的大脑思考方式是一样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有点启发于大脑构造,但99%无关,是更适合计算机的方法来实现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人类大脑。人类对大脑的理解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 jvzquC41dnuh0lxfp0tfv8qo62?0c{ykenk0fnyckny09A8475<6
8.AI时代的人类自处之道与人机关系重塑|Felix'sCodingLife接受并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是我们在AI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更值得关注的是,康波周期本质上描绘的是新技术在人类社会的扩散过程,每一轮康波周期的时间跨度都在缩短,本轮AI驱动的康波周期进程尤其迅速,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技术变革的信号,并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二、从工具到伙伴: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 jvzquC41dnuh0vtpmggz7hp1cxuklqg13hd9B7h;/7bc92:2:8.;B>4/e999Afg:;i73
9.《花雕学AI》AI时代来临,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给你50条生存指南:5000天凯文·凯利预见到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将在接下来的5000天中塑造我们的生活。他提出了关于科技与创新、人生与财富以及未来乐观主义的见解,并给出应对AI时代的生存建议。他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提倡面对失败的积极态度,并预测了AI将如何影响工作、娱乐和社会结构,包括镜像世界和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他还讨论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87;6528ftvkimg8igvcomu86526=56:6
10.36氪领读|生命3.0:当AI超越人类智慧,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关心人类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引发了一场关于“科学黄金新时代”的大讨论。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机器人公司开始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在全世界各地冒出来。虽然这些公司造出的机器人,没有一个能与人类智能相媲美,并且大多数看起来压根不像人,但它们对经济却造成了极大的扰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它们逐步取代了制造、运输、仓储、jvzquC4158qs0lto1r529;7865<56=69
11.吴恩达教授阐述人类在AI时代生存的重要技能33:11人类在AI时代生存的重要技能 43:14人工智能治理 54:4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工智能。 文稿整理 01人工智能与人区别 主持人:非常感谢你抽出时间和我对话,能够请到你来我的节目是我的荣幸。那么,我想从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开始。作为一位人工智能专家,你认为AI能够爱人类吗? jvzquC41dnuh0lxfp0tfv8ffoctt1jwvkerf1mjvckrt1:948;?75>
12.如何在AI时代生存?告别平庸时代如何在AI时代生存?告别平庸时代 - Average is Over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无聊,而退休还遥遥无期,不得不开始思考两个问题: 如何保证自己今后几十年的职场竞争力?小孩以后从事什么职业? 《告别平庸时代 - Average is Over》一书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jvzquC41zwkrk~3eqo566?>3;2:188>429848;
13.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今日全球首发,为此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指出,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已经在深远地影响、引发人类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可能很快会脱离我们的控制,进而主宰人类社会。 jvzquC41zwkrk~3eqo592;8533?9:88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