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万物”的时代来临,能否引领文化革新潮

不久前,一则“作者联合抵制AI协议”的新闻消息登上热搜。由于担心自己的原创作品被“喂”给AI做训练,一时间,广大网文作者联合抵制某平台的“AI协议”。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已广泛应用于文化生产创作。用AI创作的科幻小说,获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AI生成的精美图片,成功在国外举办AI画展;利用最新软件,可以生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歌曲库,甚至是制作出视频、微短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AI“爆改”各种文化门类的创作方式,不断颠覆我们的认知,重塑文化创作版图,引发热议与未来猜想。AI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象:AI悄悄攻克多个艺术领域

长达百万字的人工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今年5月在上海发布,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峰与其团队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的一部AI小说,人工智能占70%,人工占30%。王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与团队的最终目标是训练出一个文学大模型平台,让任何人都能通过AI和自己的创意生成长篇小说。

其实,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升级,人工智能的创作技能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它们可以变身“数字人”代替主持人,也可以介入到剧本创作、歌曲创作、影视创作、创意产品等领域。

不久前,江苏省昆剧院退休的一级作曲家、昆曲音乐家许晓明向记者发来他的最新作品——采用AI智能音乐技术(Suno)制作的交响声乐套曲《人民万岁》。这部AI交响声乐套曲由六首歌曲组成,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涵括了美声、流行和民族唱法,有独唱、重唱与混声合唱,色彩多样,风格鲜明,音乐具有明显的中国风。

Suno AI一经推出就引发关注,号称音乐版“ChatGPT”。输入几个关键词,不到一分钟,就写出完整的人声、歌词、伴奏。今年Suno中文版的推出,更是引发了国内爱好者的创作热潮。一些著名音乐平台开辟了AI歌曲发布专栏,有的城市甚至举办了AI音乐大赛。一时间,用重金属曲风爆改《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剁椒鱼头菜谱作曲演唱,在QQ音乐等平台上线的AI音乐专区内,各类新奇的AI歌曲轮番上演。

文生文,文生音乐不再是难事。而一大批可以实现文生图的优秀AI软件更是随处可见,并且已为创意设计带来全新可能性。“化身美人鱼在海底遨游、当上宇航员在星际探险、成为小精灵在森林里穿梭。”在苏州某商业区的AI照相馆,不需要任何道具和装扮,只需在空白的拍摄地内,由摄影师按下快门键,再让制片师用AI绘画软件生成,来拍摄写真的小模特就能出现在以上逼真炫酷的超现实场景中。

逼真的场景、流畅的运镜、生动的人物……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教授看来,Sora有着强大的文生视频能力,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生成相应的视频内容,并且其在模拟真实物理世界方面表现十分出色,“这意味着它可以用于创建更加逼真的虚拟环境和场景。”今年3月,由沈阳教授团队和央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在央视频AI频道正式上线。这部融合了神话与科幻元素的短剧,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实现了AI技术影视化应用的一次先锋实践。

AI在各个创作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创造力的边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工具和灵感来源。沈阳教授甚至这样预测:“从人类需求而言,首先我们需要AI生成内容,生成文字、图片、视频;其次我们需要用文本生成一个空间;再后来是文生世界;最终或许是文生生命,例如我让AI给我生成单细胞生物,AI能不能生成?”

问题:人工智能有“灵性”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方面是对于“人人皆可当导演”的畅想,另一方面,许多业内人士对于AI是否具备“灵性”还保持观望态度,认为尽管在文化创作领域,AI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它在情感表达、上下文理解以及艺术风格方面仍面临挑战。

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协会组织的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利用AI创作的小说获奖,一时成为AI与小说创作领域的热门话题。在他看来,即便这是一项非常新颖的“实验”,但对于小说创作而言,目前的AI工具依然不够成熟,完成的内容水准还不够高,且需要人工辅助,需要不停“设问”,在对话中“启发”AI的思路。

究其内在原因,付昌义认为,目前AI技术大多还停留在“模拟”的层面,其最大瓶颈则是对人类情感的模拟还不到位,所以很难能够让人有共鸣之感。“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黏合,最重要的功能是在人类的脑海中形成画面和丰富的想象,引发情感共鸣。目前为止AI还不可能对文学创作形成根本性的挑战。”他表示,接下来,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还将举办下一届科普科幻作品大赛,考虑邀请一些科幻作家利用AI进行创意体验,“届时我们将考虑,将AI介入创作的小说列为另一个赛道进行评比。”

当AI介入音乐创作,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只需几秒钟时间,AI就能为平仄加上旋律,把“诗歌”谱成“诗歌曲”。对于诗歌和音乐这种模态的转变,有人认为,这让诗歌有了更多的丰富展现形式,也有人说,简单的复刻显得对音乐不够尊重。

知名音乐博主“叨叨冯”冯建鹏认为,在AI生成的音乐中,从主歌过渡到副歌时,总感觉缺少了一种递进感和推动力。“纯用AI创作的音乐,很难在行业中出类拔萃,因为它缺乏那种能引起共鸣的态度。”不少网友也觉得,AI生成的音乐,好像在哪听过,感觉就是排列组合。

而当书法遇上AI那刻起,背后争议也是一直不断。AI创作的书法,普遍被评价为——“没有灵魂”。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认为,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除了对书法史的继承,还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则表示,面对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情况,艺术家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思考,在寻找作为人存在的空间与场域的过程中,思考与创新是唯一面对冲击的方法。

沈阳教授明确指出过,AI虽然优势明显,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AI幻觉”、引用谬误等。他将自己和爱人的两张高清图片进行AI合成时,一幅合成图中多出了一只不明来源的手,另一幅合成图中爱人的右手被错误地绘制成了六根手指,这是一个典型的“AI幻觉”现象。当你问,一部电影的男主角和女主角是谁?AI说,男的叫小帅,女主角是小美。这是因为,AI从大量短视频里获取的信息误导了大模型。因此他提醒大家,在使用AI技术时保持谨慎和理性。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元峰在近日一场名为“探索AI的可能性”对谈活动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电影、绘画和诗歌之间存在一个共有的语言区域。“对于人文领域,人工智能最高程度的实现可能是一个高级译者的身份,跨文化、跨模态、跨类型,形成不同范畴的语言。”

“我们通常说缪斯出现了,好像诗就出现了。但是我觉得,AI可以让缪斯出现,但是诗还是出现不了。缪斯离诗还差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一种人的气息。”傅元峰说,这是每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能够看到的非常有安全感的鸿沟。他认为,AI起到的最大的作用,一方面让公众拥有文学和艺术生活,哪怕是虚拟的。另一方面将有创作能力的人从俗物当中解放出来。

未来:是“灵感伙伴”还是“完全取代”

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上有部分商家推出了“AI复活亲人”服务,曾引发对科技伦理边界讨论。甚至还有利用AI实现的各种“换头”“换脸”,也容易触碰信息泄露、违法违规等问题。

如何界定和保护AI创作内容的版权,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尊重和体现人类创作者的价值,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作者联合抵制AI协议”,实际上就是作家群体对以免费的形式将个人作品充作训练语料的质疑。对此,该平台方面回应称,已上线解除相关条款的功能入口。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在其评论文章中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过程加剧个人与国家的数据泄露风险、搜集个人数据造成侵犯个人隐私、违法盗脸、语音诈骗、侵犯知识产权、数据与权限为大型企业所垄断、国际数据生态安全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等。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会带来诸如人类权益与机器人权益的冲突、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的重塑等问题。”

就在不久前,配音界曾掀起过一阵AI风波。4月,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

不仅涉及版权,随之而来的AI声音争议也在不断放大,涉及职业尊严和前景。有人表示,AI配音不只是断很多人的饭碗,还会让配音变得机械化,从而导致“新声音”更难出头。也有人断言,AI配音的出现,会让配音这个行业失去匠人精神。

“文生万物”的大趋势,也让许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职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取代。谈及此,作曲家许晓明比较自信:“即便AI智能音乐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不可能把音乐人彻底淘汰。AI智能音乐平台的确可以很方便地诞生一首音乐作品,但那只是随机诞生的‘口水歌’。如需制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对设计者(AI的操盘者)本人的音乐底蕴要求很高。更何况,AI生产的产品,大多情况下并非最终的成品,往往还需要一套音乐家操作的后期工序。‘音乐素人也能轻松成为作曲家’完全是音乐圈外人士的误导。”

影视专业人士也表示,即便用上AI,依然要有“分镜”概念,要懂得电影的基本创作流程,还要有传统图像、音频、视频类软件使用基础。AI降低了创作门槛,但如果你是一个电影和软件全方位的“小白”,仍然可能无从下手。

在沈阳教授看来,AI的发展确实会导致部分传统岗位的消失,比如翻译、美工、文案、中低端程序员等,但同时也会催生出新的就业机会。然而,在早期阶段,新岗位的产生速度一定会小于旧岗位的消失速度,短期内失业现象增加也是必然的。“与其担忧会被AI取代,不如去思考如何将AI用到极致。AI的普及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解放出来,让每个人去积极思考如何在AI的辅助下,实现更高效、更有价值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实现让AI挑战更多不可能。”

南京一家AI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姬彦辉表示,随着AI技术的持续创新,其模型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和复杂情境,这将显著提升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感。在未来,AI可能更多地扮演创作者的“灵感伙伴”,提供创意建议和启发,而非完全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这种协作将充分发挥人类与AI各自的长处,实现协同效应,创造出超越单一创作者能力的作品。姬彦辉期待,跨学科的融合将开辟新的创作路径,“例如,AI生成的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将有可能孕育出全新的多感官艺术体验。”

对此,业内人士也表示,在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依赖AI进行大量的认知工作,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的主体性。当我们将认知任务外包给AI时,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人类仍然拥有最终的选择权、审美权和判断权。期待AI创作变得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

THE END
0.李开复最新演讲:AI2.0时代来临,我们不会投资移动APP简单加上AI移动时代的标志性应用,如微信、抖音和美团滴滴,是因为没有手机就无法使用,而那些仅仅将网页加上APP的应用,最终都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今天的大语言模型时代,AI的时代已经来临。我相信,能够创造最大价值、拥有最多用户、最快达到1亿用户的,都将是原生的AI应用。jvzquC41i0vdqwqkpg4dqv3ep1~03@7513=35994:0nuou
1.AI教育时代来临,精准学如何超越GPT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让很多人惊呼,AI教育时代来临。根据报道,包括美国、英国、韩国在内,已经有不止一个国家和地区计划在中小学课堂上使用AI辅助教学。可汗学院创始人Salman Khan表示,大多数家长对此都非常兴奋,能看到其中的力量。 而这,也让国内的一些人士担心,GPT可能会拉大国内外的教育代差。但是,jvzquC41v071lzpc0eun0ls1rkj`5A96;4<6:7xjvor
2.科幻作家陈楸帆: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有多少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 虽然科幻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人工智能的形象,但是在现实世界里,科学界真正提出AI的概念,是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当时,在美国汉诺斯小镇的达特茅斯学院,科学家们讨论了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主题: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并为讨论的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6385d69929;3449<;9;:/j}rn
3.东方通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3)AI时代来临,市场格局面临洗牌 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的逐步落地和普及,在公共安全信息化领域会进一步体现和发挥大数据赋能的作用,进一步推动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管理高效化、业务智能化、研判精准化、服务高质化、数据安全化,对于加强技术创新、具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信息安全能力以及大数据能力的公司,会jvzq<84pgyy/39osmc4dqv3ep1814=564;5d8><6557267xjvor
4.“风投女王”徐新:错过张一鸣黄峥后,学到了什么?接下来就是算法,算法究竟是什么?它有20%其实就是找到一个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还有80%是不断地训练数据。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也是有优势的。 所以,我们觉得在AI时代来临的时候,中国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我们在人脸识别、电动车无人驾驶各方面其实做得都不错了。 jvzquC4158qs0lto1r529=97;6=83?6;68:
5.AI2.0时代来临:李开复张亚勤等专家解析AI未来发展AI2.0时代来临:李开复、张亚勤等专家解析AI未来发展 11月28日,由36氪主办的WISE2023 商业之王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大会以“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ways Rises)”为主题,邀请到百余位商业大咖、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技术大咖和现场观众,共同探寻中国商业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势。 36氪CEO冯大刚 中国 jvzquC41pg}t0qjzwp4dqv44249.3:24;1823;=8367/j}rn
6.王水兴:人工智能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审思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绸缪技术性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许多工作岗位上替代了人的劳动,不仅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连文学创作、新闻写作、音乐制作、司法审判、教育教学等原先只能由人来承担的工作也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狂飙发展的是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丧失的深度忧虑和恐惧。jvzq<84nkvksc}ztg0ibu|3ep1€u|u4omu€zy‚qn{rv04975275u4975276:a>;534720|mvon
7.全球核电再启动,铀矿“十年等一回”随着AI时代来临,发达国家开始面临碳中和和能源需求再次增长压力。过去核电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但是目前发达国家亦开始重启核电计划,除了2030年前18.3GW的已有核电重启,我们预计亦有21.3GW的核电新增装机启动,叠加发展中国家的核电需求,到2030年会有一共新增130.9GW核电装机,推动全球核电每年天然铀需求达到9.8万吨U3O8,jvzquC41ycrmu}wggvio0lto1cxuklqgu19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