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末尾听到太多运营人离职、教培行业K12下岗人员还没找到工作、HR手上一堆的简历没法消化。
如果你是以上人群中的一员的话千万别焦虑,越是恐慌越是容易选择不对口的行业,可能刚进厂就又开始走上寻工作之“旅”。
先静下心思考2021年你认为最实用、最有趣的运营岗位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有短视频、新媒体、用户增长、内容、活动、社群、文案、App、小程序等等运营岗位。
为什么?
运营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过去,“流量为王”的理念使得运营人员的职责聚焦在拉新上,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运营的渠道和方式在不断的更新迭代、增多,运营有了更加细致的分类。
所以在精细化运营这样的大背景下会逐渐孕育出数据运营,通过大数据来解决流量问题、产品问题、转化问题、裂变问题、用户问题等指标。
若把公司比作舵手,那数据就是导航,能正确应用导航的舵手,讲率先到达目的地,同理,能摸清运营、认识数据,也将在商业竞争中建起核心头部。
广义数据运营:不仅把数运看作是企业中某个岗位,而是企业中每个岗位及自身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自身掌握这能力,才能把用户沉淀化为数字用户资产。
狭义数据运营:仅仅把数运看作是公司的某个岗位,但与数据分析师是不同的,数据运营对编程能力要求较低,但更接近和了解一线业务。
无论是狭义解释还是广义解释数据运营都需要切合企业内部自身的需求量来定指标,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流程来落地数据运营。
所以要跑通数据业务需在底层就要勾勒出四数闭环模型,来支撑整个赛道的跑量流畅性,随时能监控到问题的出处并去纠正漏洞,那四数闭环模型分别是梳数、观数、用数。
梳数;梳理清晰目前业务所需要的指标,并搭建数据指标体系,为高效“观数”做好准备,对于梳数需要掌握四个步骤:梳理数据指标、明确北极星指标、定义指标口径、搭建指标体系。
观数:将数据可视化呈现,通过搭建数据看报/报表,进行数据洞察和数据分析,为“用数”做好准备,观数的目的就是全方面了解业务大盘的数据变化和异样值进行方案调整。
用数:体现在企业各种经营的运营活动的环节中,通过已有的数据来助力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留存,减少不必要的猜测(但用数时千万别过度依赖数据)。
做数据分析都是以指标来参考量化,例如:衡量APP运营状况的指标:活跃用户、使用时长、打开率等,所以对于指标的梳理统一分为五类:拉新指标、活跃指标、留存指标、转化指标
对任何一款产品而言,都不可避免经历:触达-下载-注册-用户链路转化,那这些内容又有哪些指标?
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下,相较于下载量和用户量,你更看中哪些指标作为活跃用户的参考。
对运营而言,拉新、活跃及留存都只是手段,最终看结果的还是真实用户的转化数据。
随着大市场进入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作为大量数据的呈现方式,数据形式可视化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使其能明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所以认清常见6种数分模型尤其的重要。
事件,是指用户在APP、网站等应用上发生的行为,即何人、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做了什么事。
基于用户自定义属性或预置属性的占比分析,能够按照不同的属性来统计用户数等指标的属性占比,进而得到初步的分析结论。
衡量用户健康度/参与度的方式,超越下载量、DAU等指标,深入了解用户的留存和流失状况,发现影响产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指导市场决策、产品改进、提升用户价值等。
分析用户使用某项业务时,经过一系列步骤转化效果的方式,例如起始用户量有50万人,但每经过一个节点都会有用户的漏失,最终加到私域里才5万人,转化就5000人,漏斗模型能够很好分析出中间的数据变化的原因。
当明确转化路径时建立漏斗来检测转化率较容易,但很多情况,虽有最终的转化目标,但用户到达的目标却有多条路径,所以路径分析就是找出用户在哪条路径的过来量是最多,哪条路径转化的最短。
经过梳数、观数的层层把关,用数之道在于精,实现数据驱动产品迭代优化。
流量分发除了推荐位、一般没有先前行为,后续行为基本上是一致,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流量分发的数据分析都是一样,核心解决的问题是商品与用户之间的匹配度。
内容建设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出内容,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掏钱;另一类是内容,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
业务达成主要有三种行为:
不同业务占比有不同的路径分支,判断哪个价值高低,固定好比例,先优化这些指标,再去优化路径,最终达成业务.
所以用数迭代思路就是先定产品最薄弱环节,再抽丝剥茧,最后优化整个运营动作.
可见数据运营在2022年是个多么大的风口,从梳数、观数、用数等数据逻辑拆解,数据充斥在运营的各个环节,养成以数据为导向的习惯后,做每块运营的过程都能用到数据模型来分析,将项目模块最大化的倍出,我们要学习的是数据最底层的逻辑来整合全公司的业务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