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转型之道

在数字文明加速演进的今天,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重塑教育生态。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不仅改变了知识传递方式,更重构了价值引领的场域。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转型的必然性:技术变革与教育使命的双重驱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思政教育面临着深刻变革。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 “探索推动思政等领域专题大模型的垂直应用”,这一政策导向凸显了思政课改革的紧迫性。从教育形态看,AI 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慕课、虚拟仿真等新型教学形态日益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思想动态也更趋复杂。广州商学院的实践表明,通过 AI 数据可视化工具,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精准施教,这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转型更是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战略需要。随着算法推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其隐性的话语权力通过精准推送影响着青年的价值判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可能引发 “信息茧房” 效应,更存在意识形态领导权解构的风险。面对西方 “普世价值” 等错误思潮借助智能平台渗透的现实,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才能有效引导青年认清错误思潮的政治图谋与理论谬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工智能作为改变教育环境的重要力量,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实现自我革新,这种革新不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而是在新条件下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坚守与实现。

二、转型的核心方向:从知识传授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重塑

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首先需要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型。在知识获取日益便捷的今天,教师的核心价值不再是信息的搬运者,而应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领航者、价值选择的引导者和精神世界的塑造者。

能力升级是转型的关键支撑。教师需要构建“技术+理论”的复合型素养结构:一方面要掌握 AI 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力,如运用智能分析系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运用“六个必须坚持”分析解决 AI 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新问题。西南财经大学开发的四渡赤水战役虚拟仿真课程,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红军长征历程,这种沉浸式教学正是技术能力与理论素养结合的生动例证。

方法创新是转型的实践路径。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已难以适应Z世代青年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善用 AI 技术构建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专题式、分众式教学新范式。广州商学院青年教师李嘉碧的示范课中,学生通过与AI对话机器人互动探索新质生产力内涵,课后还能获得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这种模式实现了从 “知识传递” 到 “价值塑造” 的升级。同时,教师要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对不同思政课内容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定制差异化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转型的实践路径:政策、平台与能力的协同推进

构建协同机制是转型的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落实“AI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将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AI+思政课教学研究。高校要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处、宣传部和人工智能学院合作,共同开发思政教育专用大模型。杭州推动的“学校与高校、企业联动”模式表明,只有形成多元参与的AI应用生态,才能为教师转型提供持续支撑。

完善培养体系是转型的基础工程。要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机制:对青年教师侧重AI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AI试验场”等载体提升实操水平;对资深教师重点强化智能时代教育理念更新,焕发教学创新活力。华南理工大学论坛强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建设,正是通过系统化培训,使教师既能规避算法偏见风险,又能充分发挥AI在学情分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势。

深化教学改革是转型的落脚点。教师要积极探索AI赋能思政课的应用场景:在内容创新上,可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视化模型;在实践教学中,借助 VR 技术重现“觉醒年代”等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共情;在考核评价方面,通过AI系统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育部提出建设“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为这种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引。

四、转型的坚守:技术赋能而非价值失能

在推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警惕技术中心主义的误区。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这是AI无法替代的。中山大学李辉教授指出,“精准思政要靠‘不精准’的人文来支撑,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技术应用纳入正确价值轨道,防止工具理性膨胀挤压价值理性空间。

算法伦理是转型必须恪守的底线。面对AI可能带来的价值分化风险,教师要树立“以人的逻辑代替资本逻辑”的理念,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立德树人要求。在开发思政大模型时,应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强化算法安全评估,避免错误价值导向。广州大学赵中源教授强调的 “政治要素、人文要素、技术要素、实践要素和发展要素协同”,正是确保转型不偏离正确方向的重要原则。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创造,不是简单替代而是融合创新。这要求教师既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坚定,又具备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自信,在守正创新中构建思政课教育教学新生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唯有思政课教师实现创造性转型,才能让这门“关键课程” 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力量。(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卓成、陶姗)

基金项目:2024年川北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CBY24-QDB03);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提升研究(NC25B193)。

THE END
0.人工智能时代中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英语教育2025年11月7日下午,福州第一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正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省优秀教师陆正琳应邀于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功能厅开设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英语教育系主任闫小斌博士主持,我校一百余名学生现场参与。 jvzquC41ehr/hssw0gjv0ls1:e5488h854?b6;>3325qcpj0jvs
1.普通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的新环境?同时,教师还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AI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合AI技术与传统教学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例如,利用AI生成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jvzquC41jt4ff~3ep1~vg|mw14637961v46379642a877:>;60yivvq
2.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作者信息+ Psychological Dilemma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hor information+ 文章历史+ 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心理困境及应对策略。文章指出,AI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jvzquC41f|~mz7jepw4ff~3ep1IO1b72475W5;4K;175
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与重塑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协助教师打造智慧教学课堂。目前,已有学校开展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全周期学习状态。借助“AI助教”等智能教学助手,教师不仅可以精准生成学生数字画像,实现学情深度分析,更能据此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动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人工智能展现出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也在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型。首先jvzq<84pgyy/39osmc4dqv3ep1814>62535d8@7368692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