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刚刚批阅完两个班的作文,窗外已是夜色深沉。作文本上,一名学生写道:“老师,最近我用AI整理了屈原的生平,它连《离骚》里每个字的出处都列得清清楚楚。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屈原非要选择投江?”这句话像一记钟声,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作为一名教师,我越来越意识到:AI时代,教师不应是被技术取代的“知识搬运工”,而是要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在智能工具的浪潮中,带他们渡向有温度、有深度的人生彼岸。
记得上学期讲《红楼梦》时,课代表小婕用AI生成了一份人物关系图,精美程度让全班惊叹。但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林黛玉活在今天,她会发什么样的朋友圈?”教室里突然安静了。AI能分析判词典故,却解释不了少女心事;能列举考证观点,却替代不了对命运的唏嘘感叹。那节课,我们抛开所有技术辅助,就着窗外淅沥的春雨,聊青春、聊孤独、聊生命的选择。下课铃响时,好几个孩子的眼睛是亮的——那种光,是任何屏幕都给不了的。
也许作为教师,我需要做的是技术时代的“人文守望者”。AI能三秒生成教案,一分钟整理考点,但它永远无法感知哪个孩子需要一句悄悄的鼓励。上周五傍晚,我在教室看见小宇坐在课桌前发呆。问他怎么了,他说:“周末,AI给我推荐了30篇励志文章,可我还是不想学。”我放下书,坐在了他对面:“那咱们先不谈学习,说说你篮球队选拔的事吧。”半小时后,他主动说:“老师,其实我是怕考不好让爸妈失望。”——也许,再精准的算法都抵不过一次用心的陪伴。技术越发达,人的温度就越珍贵。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思维的“点火者”。现在学生用AI查资料、解难题轻而易举,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恰恰需要“不便捷”的打磨。我常在语文课上开展“挑战AI”活动:让AI先写一篇作文,学生再来评析、改写、升华。有次议论文训练,AI交出了一篇结构完美、论据齐全的范文,却被学生指出:“论点太安全了,像温开水!”孩子们集体动手修改,加入了自己的尖锐质疑和鲜活案例,最后呈现的文章有了棱角、有了心跳。这个过程,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思考,是在无人可替代的荆棘路上踏出足迹。
作为班主任,我尤其注重要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守护人”。青春期的心事,从来不是数据能测算的。班里有个成绩优异的男孩,突然连续请假,AI学习系统显示他“知识点掌握度下降27%”,但我知道,他父母正在闹离婚。那段时间,我每天陪他在操场散步,听他说家里的琐碎争执,说他的害怕和无助。后来他在周记里写道:“老师,谢谢您没有和我分析‘情绪管理模型’,只是告诉我‘哭完了记得吃碗热馄饨’。”教育最深的奥秘,永远藏在这些看似“低效”的温情时刻。
当然,拥抱技术不等于迷失其中。我鼓励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但更坚持一些“笨功夫”:要求他们手抄感动自己的句子,面对面展开辩论,甚至偶尔关闭所有设备,纯粹用声音朗读一首诗。当教室里响起磕磕绊绊却真挚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当有学生红着脸说“我还是更喜欢纸书的味道”,我就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数字化。
最近班里有孩子打趣:“老师,您会的AI都会,您不怕失业吗?”我笑着回答:“AI能写出漂亮的评语,但写不出我记住你三个月前的那次进步;能生成百万份心理问卷,却不会在晚自习后塞给你一颗润喉糖。”真正的教育,发生在知识之外的那些瞬间——是眼神的交汇,是默契的微笑,是失望时的轻拍,是成功时比你还激动的欢呼。这些,AI永远无法复制。
夜深了,我翻开明天要讲的《赤壁赋》。AI用0.3秒总结了苏轼的生平成就,而我将用45分钟,带领孩子们回到那个月夜,听一位诗人如何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获得超越苦难的力量。技术的洪流奔涌向前,而教育的本质依然如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