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刘灿灿.AIGC模式下ChatGPT的传播风险应对与展望[J].新闻前哨,2023(18):62-64.
03 AIGC
05 共情传播
06 新黄色新闻
07 互联网三十年
【基本概念】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互联网的思想启蒙阶段,而后开始了1990年代Web 1.0阶段、2000年代Web 2.0阶段、2010年代移动互联阶段和2020年代智能物联阶段。以数字化进程为特点,分别经历了内容数字化、个人数字化、大众数字化和社会数字化四个层层推进的发展阶段。这一进程,我们可以分别从网民数量、应用特点、人均带宽和国际出口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得到验证。各类数据鲜明生动地昭示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与世界之间不断强化联结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可用于衡量社会信息传播程度的代表性数据,以及与国际相关数据的对比,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出互联网30年来中国社会的联结程度。30年来,与国际社会相比,与当今社会相比,中国从一个欠联结的国家,经历了弱联结、弱到强、强联结的过程,正在成为一个引领全球十亿人同时在线、以数据驱动的超联结社会。
【发展历程】
(一)1980年代(1980-1989):信息社会思想启蒙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互联网的史前阶段,也是早期互联网思想萌芽的阶段。这一阶段,全功能互联网在中国并未真正落地。但是,涉及互联网的各类思想已经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格局中出现。对现代化的向往、对信息世界的憧憬、对与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沟通和交流的热切希望,构成了当时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互联网思想。
(二)1990年代(1990-1999):Web 1.0阶段(内容数字化)
一部全球史,就是一部互联互通的历史。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只有通过与世界的互联,才能彰显自己的存在,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互联网这一全新的技术条件,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提供了最佳的方式,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无论在广度、宽度、深度都可以达到空前的规模。截至1999年,中国网民数量从1994年的8万增长到890万,其中专线上网用户人数约为76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256万,两者都有的用户人数68万。上网计算机数从1997年的29.9万台增长到146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有25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有121万台。CN下的注册域名与WWW站总数量分别增长到29045个和9906个。
(三)2000年代(2000-2009):Web 2.0阶段(个人数字化)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波及中国,极大影响了中国互联网创业和创新浪潮,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节奏并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电信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以及社会上网高涨的需求,并没有随着风险投资的退场而冷却。随着2002年,网络游戏、电信增值业务(SP)以及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强劲增长,中国互联网很快从短暂的低迷中复苏并逆势崛起,迈入高歌猛进的新阶段,进而于2008年在网民数量上一举超越美国,开启了引领全球的新时代。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0%。与此同时,全球网民突破17亿,美国网民2.1亿,占比降到了12%。而中国网民的全球占比达到了22%。除了数量,中国网民的在线活跃度更是值得关注。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08亿人,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手机网民规模达2.33亿人。IPv4地址数达2.32亿个,域名总数达1682万个,其中,“.CN”域名数为1346万个,网站数达323万个,国际出口带宽达866367Mbps。这一阶段,中国与世界互联的程度有了从弱到强的根本性提升,中国互联网作为全球重要的市场力量也开始彰显。
(四)2010年代(2010-2019):移动互联阶段(大众数字化)
2010年代开启的移动互联阶段,以智能手机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中国网民数量从2009年底的3.84亿人增加到2019年底的9.04亿,普及率64.5%,接近人口的三分之二。虽然增长幅度不到3倍,但这是中国社会主流群体全面上网的十年,其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诞生了世界级的互联网巨头,同时互联网助推中国全球崛起,撼动了百年来美国绝对主导全球技术秩序和国际秩序的固有格局,开始激发起美国地缘政治力量的激进反击。
(五)2020年代(2020-2029):智能物联阶段(社会数字化)
【未来发展趋势(下一个三十年)】
(一)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催生更多新业态
从概念上来看,“业态”是一种商业模式、经营形态,或者说具体某种产品的形式。它与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当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二是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所以业态是以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为基础,与社会需求相融合而形成的。而新业态的“新”目前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其一是传统业态在新时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其二,随着新需求、新生活和新技术的出现,产生新的应用场景,将对原有业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二)消费互联网转进工业互联网新时代
消费互联网,主要是为C 端消费者服务的。如人们出现需要用的打车软件、点外卖需要用的团购平台,在电商平台购物,在资讯平台阅读内容、娱乐等等,都属于消费互联网的范畴。消费互联网主要靠流量趋势,只有获取源源不断的流量,才能获取更多的业绩增长。但随着互联网网民数量增长速度的放缓,流量逐渐枯竭,消费互联网的红利也将逐渐消失。产业互联网,主要是为 B 端企业提供服务的,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小汽车,那么产业互联网则是大货车。在互联网公司流量枯竭,传统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融合,实现产业互联网转型,则能够通过线上化、数字化改变传统企业的经营结构。
实体企业依托数据中台,打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数据,实现整体经营的数据化可视化,能够真正地实现一切经营按照数据说话。更关键的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生态与生态之间,都能够通过产业互联网赋能实现相互协作、相互协同,实现定制化生产、智能化营销,提升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与库存风险。所以,过去的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天下,未来的10-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天下。
(三)行业整合与产业集中度将继续增强
全球VC 资本(风险投资)退潮,投资从用户逻辑,向价值逻辑回归。相比全球,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衰退更严重,创业企业强者生、平者让、庸者亡,市值最高的50家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近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6%。目前中国经济中某些行业已具有明显的垄断经济特征,突出表现为产业集中化的趋势愈发明显。2021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了强力反垄断阶段,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巨头公司被处罚。虽然在电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将放缓,但预计在其他领域的行业整合和产业集中化进程仍将继续。
(四)线上流量竞争促使平台商业化加速
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相较于图文,视频媒介更适配大众当下的阅读习惯。有业内人士预计,短视频的市场规模2021 年将达到 2000 亿的量级。事实上,互联网正面临着一场从图文到视频的内容表达形式的升级。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互联网内容视频化是大势所趋,因为用户行为习惯已经养成。短视频满足了用户需求,从而形成了消费黏性,而且对于各大社交和内容平台来说,未来变现的能力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短视频的变现方式多样,有广告变现、直播打赏、直播电商等,变现能力也较强,所以短视频相较图文,有更好的流量竞争力和变现能力。
[4]李艳.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7):174-175.
[5]吴梦宸.中国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J].商业观察,2022,(14):14-16.
08 媒体深度融合
09 新质生产力
10 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六大院校独立分班,直系讲师全程授课答疑,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全真实战模拟,助你顺利跨过考研最后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