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刷 Spring 社区动态时,一条红色置顶消息突然跳出来 ——Spring AI Alibaba Admin 正式开源。作为最近被 “多智能体编排” 折磨得快脱发的 Java 开发者,我几乎是立刻停下手里的需求,点开 GitHub 链接、拉取源码、配置环境,连晚饭都差点忘了吃。
折腾了一晚上后,我坐在电脑前长舒一口气:以前搭个多智能体系统要写几百行流程代码,现在用它 “搭积木” 就能搞定;对接公司的 Nacos 和 Dubbo,不用再改一行适配代码。今天想把这份惊喜和实用攻略分享给大家,或许能帮你少走些弯路。
一、为什么我会觉得它 “救了急”?说说那些 AI 开发的糟心事
做企业级 AI 应用的这些日子,我踩过的坑能攒成一本 “血泪史”:
上个月要开发一个 “用户评价分析系统”,光处理流程就头大 —— 用户提交评价后,要先判断是正面、负面还是中性,正面的要记录数据,负面的要生成投诉工单,中性的要推给运营。就这么个逻辑,我写了 300 多行 if-else,后期产品说要加 “重复评价过滤” 步骤,我又花了半天时间捋分支,改得头晕眼花。
更麻烦的是对接公司现有系统。我们团队一直用 Nacos 做服务发现、ARMS 做监控,接入 AI 模块时,光是让智能体能调用 Dubbo 商品服务,我就写了个适配层:先把 Dubbo 接口封装成 REST,再让智能体调用,中间还得处理序列化问题,整整折腾了一周。
直到昨天用上 Spring AI Alibaba Admin,我才发现:原来 AI 开发可以这么轻松。它像一套现成的 “脚手架”,把阿里内部验证过的方案开源出来,完全沿用 Spring Boot 的开发习惯,不用学新框架,导入依赖就能上手。
二、3 个让我惊艳的核心功能,每一个都戳中痛点
1. Graph 多智能体框架:复杂流程 “搭积木”,代码量少了 60%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 Graph 框架,以前写流程代码的 “噩梦”,现在用它 5 步就能解决:
它内置了 ReAct Agent、Supervisor 等 6 种常用的智能体模式,支持嵌套分支和并行执行,不用再自己写复杂的流程控制;还提供了 LlmNode(模型调用节点)、ToolNode(工具调用节点)这些预置组件,拿过来就能用,不用重复造轮子。
更贴心的是,它能导出 PlantUML 可视化流程图,上次开会时我把图甩给产品经理,他一眼就看明白了整个逻辑,再也不用我拿着代码一行行解释。
给大家看段我实测的代码,搭一个评价分析流程超简单:
// 1. 初始化状态图,指定流程名和状态工厂
StateGraph stateGraph = new StateGraph("评价分析流程", stateFactory)
// 2. 添加“评价分类”节点,用异步节点避免阻塞主线程
.addNode("feedback_classifier", node_async(feedbackClassifier))
// 3. 添加“数据记录”节点,处理正面评价
.addNode("recorder", node_async(new RecordingNode()))
// 4. 配置流程起点:从默认的START节点指向分类节点
.addEdge(START, "feedback_classifier")
// 5. 设置条件分支:根据分类结果决定下一步
.addConditionalEdges(
edge_async(new FeedbackDispatcher()), // 分支判断逻辑
"positive", "recorder", // 正面评价→记录数据
"negative", "handle_complaint", // 负面评价→处理投诉
"neutral", "push_operation" // 中性评价→推给运营
);
以前写这么个流程要 200 多行代码,现在不到 10 行就搞定了。后来产品要加 “重复评价过滤”,我只多写了一行addNode和一行addEdge,5 分钟就改完了。
对我们这种有存量系统的团队来说,这点太重要了。
它能直接对接 Nacos MCP Registry,智能体服务部署后会自动注册,不用我再手动配置服务地址;内置了 OpenTelemetry 埋点,接入 ARMS 就能看到 “智能体调用耗时”“模型响应成功率” 这些数据,上次模型超时,我在 ARMS 上一眼就定位到是 “分类节点” 调用超时,10 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最让我惊喜的是 Dubbo 适配 —— 公司有个 Dubbo 库存服务,以前要让 AI 导购智能体查库存,得写个适配层把 Dubbo 接口转成 REST,现在不用了,只要在 Nacos 上注册服务,智能体用@DubboReference就能直接调用,全程没改一行业务代码,省了我一周的时间。
3. JManus 智能体:不管是产品还是开发,都能上手用
社区还同步发布了一个叫 JManus 的智能体工具,特别友好:
如果是产品经理想快速验证需求,不用写代码,拖拽节点就能搭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或订单查询助手;如果是开发想做带 RAG 的客服智能体,用预置模板上传文档、配置模型,半小时就能跑通;要是需要对接企业私域系统,比如 ERP 查订单,写个类实现Retrieval接口就行,灵活度特别高。
我昨天用它搭了个 “技术文档问答助手”,上传了 Spring Boot 的官方文档,配置了通义千问模型,从导入知识库到上线,只用了 40 分钟。要是以前用原生 Spring AI,至少要写 3 个类、配置 20 行 yaml,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三、10 分钟上手教程:跑通一个带记忆 + RAG 的 ChatBot
别觉得它复杂,只要你用过 Spring Boot,10 分钟就能跑起来。
第一步:导入依赖
<dependency>
<artifactId>spring-ai-alibaba-admin-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1.0.0</version>
</dependency>
第二步:配置模型和服务
spring:
ai:
# 配置大模型,支持通义、DeepSeek、GPT等
model:
type: tongyi # 模型类型
api-key: 你的通义千问API密钥 # 换成自己的密钥
# 配置Nacos服务发现(本地开发可省略)
alibaba:
mcp:
registry: nacos://localhost:8848 # Nacos地址
第三步:写个简单接口
用框架提供的ChatClient,就能实现带记忆和 RAG 的对话功能: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i")
public class ChatController {
// 自动注入ChatClient,框架已经帮我们封装好了
@Autowired
private ChatClient chatClient;
@GetMapping("/chat")
public String chat(String question) {
// 1. 构建对话请求:添加记忆和RAG检索能力
.user(question) // 传入用户的问题
.call() // 调用模型
.getResult() // 获取结果
.getOutput()
.getContent(); // 提取回答内容
// 自定义知识库检索器(示例:从本地模拟知识库返回数据)
static class MyKnowledgeRetriever implements Retrieval {
@Override
public List<RetrievalResult> retrieve(String query) {
// 实际项目中可以对接Elasticsearch、Milvus等向量数据库
四、哪些场景适合用它?说说我的真实感受
根据我的实测,这些场景用它效率会特别高:
企业客服智能体:用户咨询进来,自动分类是售前、售后还是投诉,调用对应的知识库生成回复,遇到复杂问题还能自动转人工,不用再手动分配;
运维助手:对接 ARMS 监控,一旦有告警日志,智能体自动分析问题原因(比如 “CPU 过高是因为 XX 进程占用”),还能生成处理方案,甚至自动执行重启命令;
电商导购系统:用户说 “想要一款性价比高的千元机”,智能体直接调用 Dubbo 商品服务查库存和价格,结合用户画像推荐合适的机型,全程不用人工干预;
多部门协同智能体:财务智能体算成本、销售智能体查订单、库存智能体看备货情况,最后自动汇总成月度报表,不用再各部门轮流填数据。
五、一些心里话:适合谁用?要注意什么?
适合的人群:如果你是做企业级 AI 应用的 Java 开发,或者团队用的是 Spring Cloud/Dubbo 生态,那它会特别适合你,能帮你省掉大量造轮子的时间;中小团队尤其推荐,不用再投入人力做基础框架开发。
慎选的场景:如果只是做个简单的个人聊天机器人,用基础版 Spring AI 就够了,没必要上这个 “重型武器”,避免过度设计。
版本建议:目前刚开源,社区还在快速迭代,核心业务建议等 2.0 稳定版再用;现在可以先 star 一下 GitHub 仓库,跟着社区一起关注更新,有问题还能在 Issues 里交流。
最后:聊聊开源的意义
其实昨天在配置环境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几年前做 AI 开发的场景 —— 那时候 Java 生态里几乎没有成熟的多智能体框架,只能对着 Python 的 LangChain 羡慕。现在 Spring AI Alibaba Admin 开源,相当于把阿里内部验证过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整个 Java 生态。
这大概就是开源的魅力吧:让每个开发者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用再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