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请于公众『市场分析报告』阅读原文
《2025年中国智能体市场五大趋势:2.6亿Z世代用户画像》
近年来,Z世代群体在中国数字经济版图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作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群体对新兴科技接受度极高,在消费、就业、创业、社交等领域不断推动智能体技术的普及与演进。从AI助手到垂直行业解决方案,Z世代既是创新技术的首批用户,也是推动市场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
本白皮书围绕Z世代的基本特征、智能体技术演进、市场规模、行业应用、资本流向、政策支持等内容展开梳理,结构上分为Z世代用户画像与需求、技术趋势与行业落地、资本市场与创新案例、以及政策环境与产业生态四大板块,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和市场案例,呈现出中国智能体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Z世代用户规模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Z世代人口超2.6亿,占全国人口20%,但贡献了40%的消费力,年消费市场撬动超5万亿元。这一代群体对数字产品的使用习惯高度依赖移动终端,每日手机使用时长普遍超过3小时,社交、视频、线上内容创作成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微信小程序调研为例,00后(21-25岁)在智能体使用中占比高达50%,95后(26-30岁)占比27.5%,显示出强烈的技术拥抱意愿。
在价值观层面,Z世代既有鲜明的本土认同感,也具备全球视野,对气候变化、社会公平、性别平等等议题有强烈关注。他们注重个性化消费与圈层归属,愿意为兴趣、体验、情感投资,成为知识付费、技能提升、轻奢消费等新兴赛道的主力人群。在实际消费场景中,性价比意识突出,频繁对比各平台商品价格,推动数字零售平台与比价工具的普及。
智能体应用已渗透工作、学习、生活多个场景。95%的受访者表示已在工作学习中高频使用智能体,主要功能包括内容生成、数据分析、智能检索、日程管理、创意设计等。超九成用户表示AI产品显著提升了日常效率,六成以上愿意为增值服务付费,显示出强劲的商业变现潜力。行业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百度等均推出面向Z世代的多模态智能体产品,涵盖办公、教育、医疗、消费、娱乐等各类细分场景。
市场方面,中国智能体行业正迎来资本涌入与技术突破的窗口期。2024年中国AI智能体市场规模达到1473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至3.3万亿元,企业与消费端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A股市场新设AI智能体指数,43家相关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集中涌现。诸如瑞幸、京东、Monica团队、Manus等公司在智能体领域获得快速融资,吸引头部资本关注,科创AI主题ETF今年以来资金流入超过15亿元,形成投资与产业互动的良性循环。
智能体技术路线正多元并进。基础层以算力、数据、开发工具为核心,北京、深圳、郑州等地加快国家级智算中心和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华为昇腾、百度飞桨等成为主要技术底座。技术层面则以大模型驱动,叠加多模态交互、任务规划、自动学习等核心能力,推动智能体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应用层聚焦行业落地,金融领域的众安信科、医疗领域的数字政通、农业领域的科大讯飞弘农大模型、美克家居的智能导购助手,均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实现了降本增效。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大厂主导+创新企业崛起”的双轨特征。头部互联网企业依托强大资金与技术储备,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推动大模型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而细分领域的创新公司则通过差异化解决方案切入市场,如元枢智能聚焦企业AI员工定制、溯脑科技深耕脑机接口医疗、宝石盒时尚科技创新AI时尚造型,推动行业多样化发展。
在政策与生态层面,国家层面明确将大模型和智能体纳入战略新兴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武汉市等出台专项规划,重点支持工业智能体落地及大模型能力建设。数据要素流通、标准化体系升级、算力基础设施完善、伦理监管机制健全成为政策推动的重点。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专用算力目标达到105 EFLOPS,全国已建或在建AI数据中心超250个,夯实产业基础。
细分赛道上,智能体已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零售电商、制造、交通物流、家庭服务、农业、法律、政务等十余领域快速落地。以医疗为例,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等项目推动了门诊、临床决策、智慧病房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金融智能体覆盖智能投顾、风控、反欺诈、自动审批,蚂蚁集团、微众银行、Betterment等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高效自动化。零售和物流智能体则由阿里、京东、顺丰、百度等主导,通过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重塑供应链和配送网络。家庭服务和陪伴、教育内容生成、农业无人机精准作业、法律文本分析、政务咨询等场景也已被头部企业及创新项目覆盖。
创新案例方面,不同领域的初创企业不断涌现。例如,记忆点(深圳)致力于用AI科技帮助长者重拾记忆,元枢智能深耕B端AI定制与行业知识库,绒音科技创新智慧文旅AI吉祥物。乾坤智能针对金融投资并购场景,打造智能决策操作系统;哉亚科技面向教育垂直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作文批改AI助教。各细分赛道创新不断,推动智能体从通用到垂直、从单一到全链路自动化演进。
在全球视角下,中美智能体市场分化明显。美国凭借底层算法、算力与开源工具链保持领先,通过GitHub、Hugging Face等输出技术标准,占据国际主导地位。中国则依托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倒逼,推动本地大模型及产业级应用的自主创新,在制造业、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未来,围绕基础研究投入、数据治理、产业链协同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向,产业竞争仍将持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