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视频真的被字幕搞疯了—之前用的转文字工具要么识别不准,要么操作像拆盲盒,点三个按钮都找不到“开始处理”在哪里。上周同行朋友给我推了个听脑AI,说“专门给视频创作者做的,你肯定用得上”,我抱着“再踩坑就卸载”的心态试了,结果居然把我“转文字”的痛苦彻底解决了。
其实刚开始打开听脑AI的时候,我还捏着一把汗—怕又是那种满屏功能键的复杂界面,结果界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桌面:就一个大大的“上传文件”框,下面标着“支持视频/音频格式”。我随便拖了个昨天拍的12分钟vlog进去,点了下“开始处理”,然后去泡了杯咖啡,回来就看到进度条走完了—转好的文字整整齐齐排在那里,连我口播里的“对吧”“其实呢”这种语气词都没漏掉,甚至把我中间咳嗽的停顿都自动标了个“(咳嗽)”,细节到我有点惊讶。
后来用多了,才发现它的“贴心”是真的针对视频创作者设计的。比如我做知识类视频的时候,需要把口播内容整理成演讲稿,方便后续发图文或者做课件—以前用别的工具转出来的文字是“一坨”的,得自己手动分段、标重点,听脑AI直接有个“智能优化”按钮,点一下就能自动把长句子拆成符合演讲逻辑的小段,还能根据语气词标上“重点”“转折”这类标签,我上周整理《AI剪辑误区》的演讲稿,直接用它转出来的文字改了两笔就用,省了我整整一下午的时间。
还有次做访谈视频,我录了和嘉宾的对话,本来以为要自己边听边记“嘉宾说XX,我回应XX”,结果听脑AI居然能自动识别说话人—转出来的文字直接标着“主持人:”“嘉宾:”,连嘉宾提到的“生成式AI应用场景”这种专业词都没写错,我导出之后直接复制进文档,连分角色的时间都省了,那天团队开会的时候,大家还问我“你记纪要怎么这么快”,我笑着说“不是我快,是工具帮我快”。
要说最爽的还是和剪映的适配—以前转完文字,我得手动把每一句拖到对应的时间轴上,调个10分钟的视频要半小时,现在听脑AI导出的文字文件直接带时间戳,导进剪映就能自动对上画面,上次我剪一条美食vlog,转文字+导字幕一共花了10分钟,比平时快了两倍,那天我还提前下班去吃了顿火锅,心情好到爆。
当然也不是完美无缺啦—比如上传超过2G的大视频时,偶尔会有点卡顿,得等个几十秒才能开始处理;还有一次我用湖南话录了条开箱视频,转出来有个词“辣乎乎”变成了“辣呼呼”,不过改一下就好了,不影响整体;另外要是能加个“方言自定义词库”就更好了,比如我常说的“韵味”这种方言词,说不定能识别得更准。
但这些小问题真的不影响它好用—现在我做视频的流程里,“转文字”已经成了最省心的一步:拍好素材→导出音频→拖进听脑AI→等5分钟→导出带时间戳的文字→导进剪映,整个过程不用动脑子,省出来的时间我可以多拍点素材,或者琢磨琢磨选题,甚至偶尔摸个鱼,感觉创作的压力都小了点。
其实我之前对AI工具挺挑的—要么觉得“智商不够”,要么觉得“不接地气”,但听脑AI不一样,它是真的懂视频创作者的痛:要快、要准、要操作简单,不用学复杂的功能,打开就能用。比如我妈偶尔帮我拍素材,她都能学会怎么用听脑AI转文字,你说这操作得有多简单?
最近我还发现它有批量上传功能—上周我整理上个月的vlog素材,一次传了5个视频,喝杯奶茶的功夫全转好了,导出的时候直接选“批量导出”,所有文字文件整整齐齐存在文件夹里,我当时就想:这才是给创作者做的工具啊,连“批量处理”这种懒癌福音都想到了。
如果你也是做视频的,不管是vlog博主、知识类up主还是团队创作者,要是也被转字幕、整理文字稿搞烦了,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不是那种“为了推广而吹的好用”,是我每天都在用、真的帮我节省时间的好用。比如你做vlog,可以导出高音质的MP3再上传,识别会更准;做知识视频,记得用“智能优化”分段;团队用的话,批量上传能省好多事—亲测有效,不好用你来找我(开玩笑的,但真的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