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写作这活儿,像极了在无尽的黑暗里摸索,偶尔撞上点灵光,那滋味儿,简直能让人上天。可更多时候呢?坐在电脑前,屏幕亮得晃眼,指尖悬在键盘上,脑子里却一片混沌,连一个像样的词儿都憋不出来。那种空洞、焦躁的感觉,恐怕只有我们这些文字匠才能懂。
我记得很清楚,有那么一阵子,我的创作陷入了瓶颈,像一辆没油的破车,死活发动不起来。那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这碗饭,就吃到头了?直到有一天,朋友突然神秘兮兮地给我推荐了个东西:“嘿,你试试豆包AI写作啊,听说有点意思。”我当时心想,AI?写作?这俩词儿凑一块儿,简直像把梵高的画笔交给了一个只会按数字键的机器人,能有什么搞头?
可好奇心这玩意儿,一旦被勾起来,就挠得你心痒痒。我还是打开了那个叫豆包的玩意儿。界面清清爽爽,倒也符合我这“老派”人的审美。我试着输入了一段主题,一些关键词,然后,就那么一眨眼的功夫,屏幕上开始跳出一行行文字。说实话,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愣住了。
不是那种机械的堆砌,也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腔。那些文字,虽然谈不上惊艳绝伦,但至少,它们有骨架,有血肉,甚至有些地方,还能看出那么一丝丝“人味儿”。它像个思维的催化剂,把那些零散的、模糊的想法,给迅速地编织成了一个个句子、一段段故事的雏形。我发现,我不再是那个在黑暗中摸索的瞎子了,豆包,就像给我递了一盏灯,虽然不够亮,但至少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我开始尝试用它来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当我需要一篇关于某个小众话题的背景介绍时,我不再需要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只需把我的需求告诉豆包,它就能在短时间内给我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框架。别小看这个框架,它能帮你省去多少无谓的开场白和资料搜集时间啊!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助手,总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把那块最难啃的骨头给你剔出来,剩下好吃的,留给你自己去品味。
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在打破思维定势方面的能力。我们人类写作,总是容易被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所束缚,一个主题,往往写着写着,就落入了俗套。但豆包不一样,它的“语料库”是如此庞大,它的“思考模式”是如此多样,以至于它总能从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角度,给出一些新奇的切入点。有一次,我写一个关于城市变迁的短篇,写到一半就卡壳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把已经写好的部分喂给豆包,问它:“还能有什么别的视角?”结果它给出了一段描述,是从城市里的一颗老树的视角来写的,瞬间,我的脑子“嗡”地一下,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那种被点燃的灵感火花,真的,比自己憋半天憋出来的强太多了。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疑虑。AI写作,会取代我们人类吗?会把写作变成一种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活动吗?我曾经也为此焦虑不安。我甚至想过,如果有一天,所有文章都由AI生成,那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可后来我明白了,AI,尤其是像豆包这样的工具,它更像是一把精良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创作者。它能做的是拓展边界,而不是抹杀个性。一篇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需要的不仅仅是词句的巧妙组合,更需要创作者真实的感情、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这些,是AI目前还无法完全复制的。它能给你一个骨架,能给你一些肉,但灵魂,那个鲜活跳动、带着你体温和呼吸的灵魂,依然只能由你来注入。
所以,我不再害怕AI写作。相反,我看到了它为我们打开的一扇扇新大门。它让写作变得更高效,让那些繁琐的、重复性的工作得以解放,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创意和深度思考中去。它像一个无声的伙伴,在你挣扎时递来一只手,在你迷茫时指引方向。
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能够亲历并参与到这场由AI掀起的文字革命中来。豆包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AI写作工具,它们不是来取代我们的,它们是来赋能我们的。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写作的新可能,让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你看,这篇文字,虽然在豆包的帮助下,我的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但我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些不安与兴奋,那些犹豫与坚定,那些对文字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执着,那是我,一个活生生的人,最真实的感受。AI能模拟情感,但它无法真正拥有情感。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写作,绝不是AI的独角戏,而是人与AI的精彩合奏。我们用AI来提高效率,来发散思维,来填充那些基础而又必要的内容,然后,再把我们人类特有的智慧、情感、经验,像雕琢玉石一样,精细地刻进那些文字的血肉里。那样的作品,才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才能真正触及人心。这,就是我眼中,豆包与AI写作,所能带来的最深远的意义。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前方,是无限可能。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