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一句话回答这个知乎问题:“做一个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最难搞定的是什么?最难的,不是某一环节,而是让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能被验证。RAG 不是一段代码,而是一整套数据流系统。你要把它做好,既得懂 NLP,又得懂工程;既得懂 Prompt,又得懂数据库;既得能跑通 Demo,又得能稳定上线。也许别人眼中这只是一个“附属模块”, 但真正懂的人都知道—— RAG 是大模型落地的“脊梁骨
RAG系统构建的难点不是将流程跑起来,而是让它真正好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四大关键环节:数据准备(GIGO原则)、检索召回(找最有用的而非最相似的)、Query理解(重写用户问题)以及生成控制(约束大模型回答)。真正的挑战在于让各环节协同工作,既需要算法知识也需要工程能力。未来RAG正进化为DataAgent,从被动检索转向主动更新,构建数据闭环系统成为关键。
前不久在知乎回答了一个提问:大家觉得做一个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最难搞定的是那部分工作?
我先说结论: RAG 最难的,从来不是“把流程跑起来”,而是“让它真的好用”。
几乎所有人第一次做 RAG,都会被这套标准流程迷惑住:
用户提问 → 文档检索 → 拼接上下文 → 交给大模型生成。
代码很好写,十几行 Python + 一个向量库 API 就能跑通。 但你真要让它“在生产环境下稳定地答出好答案”, 难度是成倍增长的。
RAG 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不是一个单点算法。 它的难点是——每个环节看似简单,但环环相扣, 任何一环的瑕疵都会直接导致答案“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举个例子:
所以真正的难点不是“能不能跑”, 而是:怎么设计一个端到端可控的 RAG 管线。
很多人上来就想着搭 Milvus 或 FAISS, 但根本没搞清楚自己要检索的是什么。
RAG 的灵魂在知识库。 而知识库的质量,取决于数据处理的精细程度。
比如文档切块(Chunking):
我在做企业知识 RAG 时, 我们尝试过不同粒度的切块策略(按标题/段落/语义距离), 最后还得结合 动态窗口 + 语义相似聚类 才稳定下来。
如果你随便“split(500)”一刀切, 那 RAG 的后果大概率是:
“答案看起来没错,但总觉得答偏了。”
很多人以为用个 embedding 模型就完事了。 但 embedding 模型之间差距极大。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踩过很多坑: 同样一份知识库,换不同 embedding 模型, RAG 的命中率能差出 30% 以上。
比如:
而最难的是调 召回阈值。 阈值太低,检索一堆废话; 阈值太高,漏掉关键句子。 最终我们是靠 Reranker 模型(重排器) 才解决的。
这部分调优过程,堪比玄学。 很多同学第一次做 RAG 的时候,卡死在这里。
很多人以为检索的 query 就是用户的问题本身。 但在实际场景里,这一步其实最“坑”。
举个例子: 用户问「合同续签流程怎么走?」 你去知识库检索“合同续签流程”, 结果命中 0 条。
为什么? 因为原文里写的是「合同延展」或「合同二次审批」。
所以在工业级 RAG 系统里, Query 重写(Query Rewriting) 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我们通常会在这一步加一个小模型(或规则引擎):
比如上面的问题,我们会改写成:
“合同延展审批流程 / 合同二次签署操作指引 / HR 系统续签权限”
这样召回的结果才会命中核心知识。 很多人忽略这步,RAG 就废了一半。
最后一个坑,是很多人误解了“RAG + LLM”的关系。
真正成熟的 RAG 系统,是 在生成阶段做控制 的。 否则 LLM 很容易“自作聪明”,胡编乱造。
比如我们在企业问答里, 会在 Prompt 中明确规定:
或者给模型输入:
“仅基于以下内容回答,不要添加额外推理。”
还有更高级的做法: 用 Retrieval Score 作为奖励信号, 训练一个 RAG-Fusion 模型, 让模型学会“信任检索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团队做完 RAG 后觉得模型还是乱答, 因为他们只做了“拼接”,没做“约束”。
如果我必须选一个,我会说: 最难的是让整个系统“协同”起来。
你可以让每个模块都各司其职, 但要让他们协同到最优, 就需要你既懂算法,又懂工程。
比如你要同时考虑:
换句话说, RAG 是所有“大模型项目”中最能体现“算法工程师功底”的模块。 它要求你既能设计算法,又能搭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能写出“能跑的 RAG”, 但写不出“能上线的 RAG”。
今年(2025)我观察到一个趋势: 越来越多公司在讲“RAG 已死,DataAgent 当立”。 其实不是死,而是进化。
过去的 RAG 是被动检索—— 用户问问题,系统查知识库。
而现在的 DataAgent 是主动更新—— Agent 自动从网页、API、数据库收集信息, 动态更新知识库,实现“长记忆 + 实时性”。
这背后考验的不是某个算法点, 而是你能否构建一个数据闭环系统: 从信息采集 → 清洗 → 切块 → Embedding → 检索 → 生成 → 评估。
RAG 的“门槛”,也正在从“技术实现” 转向“工程架构设计”。
如果要一句话回答这个知乎问题:
“做一个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最难搞定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最难的,不是某一环节,而是让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能被验证。
RAG 不是一段代码,而是一整套数据流系统。 你要把它做好,既得懂 NLP,又得懂工程; 既得懂 Prompt,又得懂数据库; 既得能跑通 Demo,又得能稳定上线。
也许别人眼中这只是一个“附属模块”, 但真正懂的人都知道—— RAG 是大模型落地的“脊梁骨”。
它不花哨,却决定成败。
“好用”比“能跑”难十倍,但也值十倍。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已经有超过80个同学(战绩可查)反馈拿到了心仪的offer,包含腾讯、阿里、字节、华为、快手、智谱、月之暗面、minimax、小红书等各家大厂以及传统开发/0基础转行的同学在短时间内拿到了各类大中小厂的offer。
可能大家都想学习AI大模型技术,也_想通过这项技能真正达到升职加薪,就业或是副业的目的,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学习_,因为网上的资料太多太杂乱了,如果不能系统的学习就相当于是白学。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MoPaaS魔泊云联合梳理打造了系统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本资料由我与MoPaaS魔泊云的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到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与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更多推荐
大模型开发者必学收藏!上下文工程:从提示词到智能代理系统的进阶指南
鼠鼠求职 Agentic AI 助手的出现会摧毁传统求职招聘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