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新亮点频出,我国产业如何破局生长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黄海荣 韩永先)简单输入一句描述,就能生成精致的三维立体模型图;把看到的短视频转给微信AI联系人,就能总结视频的主要内容…… 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越来越多见,AI正在加快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助力经济产业深度转型。

进入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赛道提速,AI产业格局将会发生何种结构性变革,AI将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市场主体又需要把握哪些关键突破口,随着AI产业的发展,市场的认知也需要不断革新。

6月15日,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数字经济思享汇”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主题,邀请多位学界和产业界专家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涛,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21世纪经济研究院院长耿雁冰等多位业界专家纷纷发言,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共同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人工智能成核心引擎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在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不仅因其技术革命性突破,还因其重塑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能力。

李涛表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而人工智能恰恰在这些维度上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产物,能够实现数据等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更能通过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龚克则在研讨中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路线,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最主要的技术趋势便是“快速”。2014年,AI突破了图像分类的人类平均水平;2018年,则突破了中等程度的阅读理解;2019年,突破了英语理解;2021年,突破了视觉推理;2023年和2024年AI则相继突破了竞赛级的数学、多任务语言理解、博士级的科学问题,纵观整个行业,AI技术的迭代过程越来越快。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工智能创新也进入快车道。2025年5月,在谷歌I/O开发者大会的一份Chatbot Arena榜单上,DeepSeek和腾讯混元挺进前十,成为中国大模型的佼佼者。该榜单由全球知名的大模型评测网站发布,被公认为大模型性能评测的风向标,中国公司技术上榜,意味着中国在人工智能创新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记者注意到,多位与会专家均提到,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飞速,经济成本不断下降,AI正真正从书斋、大学走向广阔的生产环境。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是通用目的技术,并正在深刻改变着现实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

“这不是传统生产变量的简单增量,而是引入了新的生产变量、新的生产要素,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组合生产函数,实现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龚克指出,没有产业的科技创新就没法跟实体经济融合。

从理论引擎到产业落地

“人工智能必须服务实效,防止‘AI+ ’沦为政绩工程、表面工程。”研讨会上,龚克特别强调指出,AI赋能的目标应是解决产业质效、降本增效等真实问题,而不是为了展示人工智能而“挂AI的牌”。 龚克的上述观点同时得到多位与会专家的认同。

那么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情况又是怎样的,目前对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史宇鹏则向与会者表示,学界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讨论,其中一条共识是,人工智能要真正提高生产率,还需要一段时间。

“业界总是在讲通过实现了所谓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库存周转率、实现了降本增效,但很难从总体数据上看到这一点,人工智能技术也是这样,好像没有看到在宏观方面生产率出现了飞速增长。”史宇鹏解释到,这是经典的索洛悖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早已指出,尽管计算机技术深刻改变生产方式,但统计数据未必能同步反映出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秦曾昌则从产业技术路线出发,将当前AI产业划分为两条主线:大语言模型和具身智能。

秦曾昌认为,尽管具身智能领域在科研层面技术爆发较多,但距离产业化应用仍有距离;反观大语言模型及智能体在脑力工作自动化方面,已具备较强的产业落地潜力。在秦曾昌看来,很多不可控的AI工作流程正在慢慢由智能体解决,20%~30%的办公室工作可以通过智能体替代,并让一部分人从事技术催生的新的服务业。而具身智能在跟环境互动的强化学习上,还面临一些技术瓶颈,到产业落地阶段为时尚早。

人才培养是关键策略

在与会专家看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重塑经济生产力,也势必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变革。龚克预计称,这种替代与新增岗位的“交汇期”将在未来五到六年内到来。

史宇鹏指出,短期来看,AI技术会带来部分岗位被替代、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但从长远看,新岗位的创造潜力更为显著。比如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催生了“数据标注师”职业的兴起。史宇鹏强调,人工智能对于劳动就业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观察。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许敏波长期从事劳动力市场相关的研究,他则向与会者提出了较为确定的趋势和尚存不确定性的问题:较为确定的是,人工智能将改变生产函数中技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在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提升,而劳动所占份额将进一步萎缩。

许敏波解释称:“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成本需足够低廉才能保持竞争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压缩劳动的分配比重。”不确定的是,AI如何重塑不同技能层次劳动者的收入格局和市场地位。

许敏波提到,与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两极化、中间层萎缩的现象不同,过去3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展现出罕见的结构优化、收入提升“双提升”格局——中高技能劳动者占比持续上升,各类技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整体稳步提升。

许敏波分析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拉动效应,超过了对中高技能劳动收入的稀释效应。然而,AI技术不仅有可能替代低技能岗位,其对高技能岗位的需求也存在不稳定性。“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经验,未来可能难以持续复制。”许敏波警示到。

针对这一前景,多位与会专家一致提到,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关键应对策略,构建教育、产业、就业三位一体的体系非常紧迫。

史宇鹏强调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他认为,教育体系应强化跨学科融合,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重点培养既能运用AI又深谙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劳动市场需求。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长聘副教授谢丹夏进一步指出,大厂和大学的关系非常值得探讨,要通过鼓励创业,政策引导,VC创投、政府引导基金跟大学结合,让成果走向市场,把学术和产业结合起来。

如何面对未来发展问题

史宇鹏指出,对于企业边界和规模,未来可能出现更加复杂的形态,一方面,有可能出现巨型企业带领一批零散小型企业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整体企业规模也可能趋于缩小。

在平台竞争方面,史宇鹏则以ChatGPT、DeepSeek等基础大模型为例指出,这些技术平台实际上是“平台的平台”,类似“母基金”角色,为下游行业和应用平台提供基金和技术支持。他认为,随着基础模型平台逐步开源,人工智能可能从单纯的寡头竞争转变为生态系统的竞争,产业竞争形态将更加复杂。这也对政府如何界定垄断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侯宏指出,智能体跟大语言模型不一样,背后蕴含着新的经济规律。“我认为智能体互联网经济是平台经济的下一步,它的未来服务可能是零边际成本的。大模型是一种价值要素,而智能体互联网是一种价值网络,企业的微观行为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 侯宏表示。

龚克则总结称,在新形势下推动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接下来需要关注多个重点:第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的内涵不仅限于地域,还包括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即实事求是之“实”。人工智能的应用应以提高质量效益、用户体验和降低排放等实际问题出发。同时,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开放态度。要在不“自我脱钩”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国际合作,避免“误伤”相关产业。

第二,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当前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数字化又懂行业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团队。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这对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

第三,要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前条块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人工智能这一通用目的技术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数据使用和安全方面。龚克认为,要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在开放使用数据过程中控风险保安全。因为,只有在数据有效使用中,数据安全才具备真正意义。

THE END
0.AI+驱动新质生产力:从“十四五”坚实根基迈向“十五五”广阔新局  二是产业规模与应用场景实现双跃升,构筑实体经济新优势。 我国已形成全球范围内门类最为齐全、链条最为完整的AI产业体系。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权威测算,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而与AI相关的企业总数已逾600万家。AI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深度融入制造、医疗、金jvzq<84yyy4ykwmwcpku0lto1hoocwhg14637:52;1j3hk7:738efl9:5;h9e;j8feh98m
1.“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数字化时代,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影响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意味着不仅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和未来产业发展,也要通过“人工智能+”在产业方面的强大技术渗透力和创新力,更好赋能jvzq<84vgen/eww0ep5uglm{y1qbp87247623?4v42862:68a7882=798;4tj}rn
2.进博会上AI又火了!虹桥论坛热议AI赋能千行百业AI与数字经济对于印度尼西亚这个2.8亿人口散居在17000多座岛屿的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都无比巨大。他表示,近年来,印尼高科技产业正稳步增长,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数字经济体,拥有超2亿互联网用户,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00亿美元,并致力于成为东盟数字生态系统的枢纽。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3238::9
3.核心结论全球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2030年将突破1.2中国在电力供应、成本及设备产业链上具备显著优势,电力相关投资占AI基础设施开支的38%,重点关注五大方向: • 核电与铀资源:核电具备环保、稳定、长时运行优势,适配AI数据中心24小时不间断供电需求。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2025年60吉瓦增至2030年100吉瓦,占全球在建容量的60%,将加剧铀资源短缺。推荐:中广核矿业(1164jvzquC41zwkrk~3eqo5:;B8846=8388824:24=;Aawmda|twtek>wphdckjvejwf
4.数智赋能资本热捧科技带动文化产业融合“破圈”  AI加速剧本创作、机器人现场表演歌舞、大模型批量产出3D建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科技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jvzquC41yy}/e|3eqo4dp8}y|z5ii87247721}72477239d874862@3jvor
5.AI影像从技术探索走向工业化生产理论这一变革成效卓著,国内部分企业已实现了AIGC商业视频的规模化盈利。以某头部企业为例,在系统引入AIGC技术后,其商业视频制作周期缩短了70%,成本降低了80%,动画番剧的成本更是惊人地下降了90%。 这种高效、低成本且高度灵活的创作方式,正在重新定义内容生产的边界与模式。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jvzquC41yy}/tvqv0eun0ls142861:54;1=53@<80unuou
6.AI编程行业深度:市场现状产业机遇市场空间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市场需求不断释放,AI编程正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必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深刻改变软件开发乃至整个数字产业的发展面貌。 以下是报告部分内容 人工智能 关注互联互通社区公众号,回复以下编号,可快速下载相关专题报告合辑。 jvzquC41dnuh0lxfp0tfv8p{ofoeklto1cxuklqg1fkucrqu13;25B=26:
7.全球AI产业现状一、全球AI产业现状:生产力蓄势待发算力需求加速扩张一、 全球AI产业现状:生产力蓄势待发 算力需求加速扩张:全球AI算力扩张方兴未艾。2025年,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四大科技巨头的AI相关资本开支合计预计超过3500亿美元,并指引2026年将继续高强度投入。 2025年为AI应用商业化元年: 软件端:头部大模型通过算力扩张实现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垂类场景Agent丰富度快速提升,多jvzquC41zwkrk~3eqo542@685:?9588726799;5Aawmda|twtek>wphdckjvej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