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网页”到“一句话搞定”:时代如何改写我们的生活,普通人又该如何抓住机遇信息opilot

周一早上 9 点,北京国贸写字楼的格子间里,新媒体运营小李正对着电脑赶上周的销售总结报告。放在一年前,他得先打开百度搜 “销售总结报告模板”,再切换到 Excel 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算增长率,最后花半小时琢磨怎么把零散的数据串成流畅的文字 —— 一上午的时间往往就这样耗在琐事里。但今天,他只打开了一款 AI 工具,敲下一行指令:“基于这份销售数据(附表格),生成 500 字周总结,重点突出新品类增长亮点和下周优化建议,语气正式简洁”。不到 3 分钟,一份结构清晰的报告就出现在屏幕上,小李只改了几个细节,10 点不到就完成了原本要花一上午的工作。

这一幕放在 10 年前几乎不可想象。那时我们习惯的,是打开浏览器输入关键词,在成百上千条搜索结果里翻找有用信息;是对着软件教程一点点学习 PS 抠图、Excel 做数据透视表;是靠 “点击” 和 “搜索” 与机器交互,把大量时间耗在 “适应工具” 上。而现在,“对话” 成了我们和机器的主要交互方式,“生成” 成了 AI 最核心的能力 —— 这背后,是互联网时代向 AI 时代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更颠覆了整个社会的价值逻辑。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变革的核心差异,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人,该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被时代甩在身后。

如果把互联网时代比作 “把东西摆到你面前”,那 AI 时代就是 “把事情帮你做好”。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从 “连接逻辑” 到 “智能逻辑” 的全面切换,我们可以从五个关键维度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

1. 核心价值:从 “人找信息” 到 “信息为人服务”

2003 年淘宝刚上线时,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是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卖家和买家 “连接” 起来。在此之前,想买一件广东的衣服,可能要托朋友代购,或者在批发市场的画册里大海捞针;而淘宝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你坐在家里就能浏览全国的商品,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 ——“连接与信息”。后来的百度解决 “人与信息” 的连接,想知道 “怎么煮红烧肉” 不用翻菜谱书,搜一下就有无数教程;微信解决 “人与人” 的连接,不管对方在哪个城市,发个消息、打个视频就能随时联系。那时候,整个时代的逻辑是 “打破壁垒”:打破地域壁垒、信息壁垒,让原本隔绝的东西通过网络连在一起,这是互联网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但 AI 时代的核心价值,早已超越了 “连接”。如果说互联网是 “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开门找东西”,那 AI 就是 “你说想要什么,它直接把东西送到你手上,甚至帮你整理好”。比如以前写一篇 “AI 对教育的影响” 的文章,你得先在百度搜 “AI 教育案例”“专家观点”“最新政策”,把几十条信息复制粘贴到文档里,再花 3-4 小时梳理逻辑、组织语言;现在你只需对着 AI 工具说 “写 800 字关于 AI 对教育影响的文章,结合 K12 个性化学习案例,引用两个权威机构数据”,AI 会直接生成一篇结构完整、内容详实的文章,你只需调整语气和细节,1 小时都用不了。

再看编程领域,以前想成为程序员,得先学 C 语言、Python,掌握各种框架,花半年到一年才能独立写一个简单的小程序;而现在 GitHub 的 Copilot 能帮你直接生成代码 —— 你说 “写一个统计 Excel 表格各省份销售额的 Python 代码”,Copilot 不仅会生成代码,还会用注释标清每一步作用。这种 “生成与行动” 的能力,让 AI 不再是信息的 “通道”,而是直接帮你完成任务的 “工具”,价值重心从 “人找信息” 彻底转向了 “信息为人服务”。

2. 交互方式:从 “学软件” 到 “聊软件”,门槛降为零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刚换工作时,公司用的 ERP 系统界面全是按钮 ——“采购入库”“销售出库”“库存盘点”,每个按钮点进去又有一堆表单要填。为了学会用它,你得参加公司培训,对着操作手册练一下午,有时候填错一个字段,整个流程都要重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交互逻辑:“点击与搜索”。你必须先理解软件的规则,记住哪个功能在哪个菜单里,哪个按钮对应哪个操作,本质上是 “人去适应机器”。

但 AI 时代的交互,完全是另一回事 ——“对话与指令”,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比如现在很多公司的 AI 客服,不再让你听 “按 1 查订单,按 2 查物流” 的语音提示,你直接说 “我上周买的衣服怎么还没到”,AI 就能识别需求,自动查物流信息,回复 “您的订单 XXX 已到 XX 市,预计明天送达”。再比如处理表格,以前算 “各部门平均工资”,你得选中数据区域、插入平均函数,还要注意空值影响结果;现在你对着 AI 说 “算这个表格各部门平均工资,排除空值,生成柱状图”,AI 不仅能算出结果,还会自动美化图表颜色和样式,全程不用点一个函数按钮。

这种交互方式的转变,最大的意义是 “降低门槛”。以前用软件要 “先学后用”,现在是 “即用即说”—— 不管你会不会 PS、会不会 Excel,只要能把需求说清楚,AI 就能帮你完成。就像我们不用学 “怎么跟人说话” 一样,现在也不用学 “怎么跟软件说话”,机器开始主动适应人的习惯,而不是反过来。这就是从 “图形用户界面” 到 “自然语言界面” 的跨越,它让技术第一次真正 “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而不只是专业人士的工具。

3. 技术基石:从 “按规则办事” 到 “会学习的机器”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本质是 “软件与算法”—— 程序员写好明确的规则,机器照着执行。比如你在淘宝买了一双运动鞋,首页会推荐其他运动鞋,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如果用户购买 A 商品,就推荐同类 B、C、D 商品”;外卖平台预估送餐时间,也是基于 “距离 ÷ 平均速度” 的固定公式。这种模式下,机器做的所有事都是人提前设定好的,就像一个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演员,永远不会超出剧本范围。

但 AI 时代的技术基石,变成了 “模型与算力”—— 机器不是按规则办事,而是通过学习海量数据 “自己找规律”。比如 ChatGPT,没有程序员给它写 “怎么回答问题”“怎么写文章” 的规则,它是通过学习了数十亿页的书籍、文章、网页,从数据中识别出语言模式、逻辑结构、知识关联。当你问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它不是在念提前写好的答案,而是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 “生成” 解释:“太阳光中蓝光波长短,易被大气分子散射,红光波长 longer 不易散射,所以天空呈蓝色”。

这种 “概率性生成” 和 “规则执行” 的区别,在于 “灵活性”。规则驱动的机器遇到没见过的问题,只会说 “抱歉,我没理解”;但 AI 能处理更复杂、更有创造性的需求。比如你让 AI “用武侠小说风格写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它能生成 “那太阳光乃天地至强之光,含七色霞光,蓝光性子最活,遇大气尘埃便四处游走,散落天地间,是以凡人抬眼望去,苍穹如湛蓝绸缎”—— 这种创造性输出,是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想都不敢想的。

4. 创造门槛:从 “靠技能” 到 “靠想法”,人人都是创作者

在互联网时代,“创造” 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想做一个自己的网站,得学 HTML、CSS、JavaScript,还要租服务器、备案域名,没几个月学习根本搞不定;想做一张宣传海报,得学 PS,掌握图层、蒙版、滤镜,调一个颜色可能要试几十次。那时候,你的创意能不能实现,全看你会不会用专业工具 —— 很多人有好想法,却因为 “不会操作” 只能放弃,创造成了 “专业人士的特权”。

但 AI 时代彻底打破了这个门槛。现在普通人不用学 PS,也能做出专业海报:用 MidJourney 输入提示词 “咖啡节宣传海报,复古美式风格,深棕色 + 米白色,画面有热咖啡和街头咖啡馆,文字‘2024 城市咖啡节,10.1-7,XX 广场’”,1 分钟就能生成好几张高质量海报,选一张调整文字位置就能直接用。

做视频也是如此。以前学 Pr、AE 剪辑,加特效、配音乐,做一个短视频要花几天;现在用 AI 视频工具,上传文字脚本,AI 会自动匹配素材、生成画面、加字幕配乐,甚至能根据内容调整语速语气。比如你写 “介绍秋天美景” 的脚本,AI 会找枫叶、稻田、银杏的素材,剪辑成 1 分钟视频,效果不比专业剪辑差。

这种变化的核心,是 “想法” 的价值第一次超过了 “技能”。以前你需要 “会用工具” 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现在你只需要 “说清楚想法”(也就是写好提示词),AI 就能帮你实现。这就是从 “技能专业化” 到 “想法民主化” 的转变 —— 每个人的创意都有机会落地,而不是被专业技能卡住。就像一个不会画画的人,也能通过 AI 把脑海里的画面变成画作;一个不会编程的人,也能通过 AI 做出简单的小程序。

互联网时代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产品都是 “免费” 的 —— 百度搜索、微信、抖音,你用它们不用花钱,但它们却能赚得盆满钵满。靠的是什么?“注意力经济”。比如抖音,通过算法推荐有趣的视频,让你花更多时间在上面;你停留的时间越长,平台能吸引的广告商就越多,广告收入就越高。这时候,你的 “时间” 和 “注意力” 是核心资源,平台的逻辑是 “争夺注意力,再卖给广告商”—— 本质上是 “用免费产品换你的时间,再用你的时间换钱”。

但 AI 时代的经济范式,已经变成了 “生产力经济”—— 核心是 “帮你节省时间,创造更多价值,然后靠这个收费”。比如 GitHub 的 Copilot,不是靠广告赚钱,而是帮程序员提高效率:原本 2 小时写的代码,现在 1 小时就能完成,节省的时间可以用来优化产品逻辑、解决更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程序员愿意每月花 19 美元订阅它 —— 因为节省的时间成本,远超过订阅费用。

再看 AI 写作工具 Grammarly,它不仅能查语法错误,还能优化句子结构、提升表达流畅度。对于经常写报告、邮件的职场人来说,它能减少修改时间,让内容更专业,很多公司会为员工订阅企业版;AI 数据分析工具 Tableau AI,能帮企业快速分析海量数据,比如帮零售企业找出 “周末销量最好的商品”“复购率最高的区域”,这些分析结果能帮企业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创造更多收入,所以企业愿意为它付费。

这种从 “消耗时间” 到 “节省时间” 的转变,是经济价值逻辑的重塑。互联网时代,你是被平台 “消耗” 的对象;AI 时代,你是通过 AI 工具 “提升” 的主体 —— 你花的钱不是为了 “打发时间”,而是为了 “节省时间,创造更多价值”。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模式显然更有意义:你不再是被动的 “流量”,而是主动的 “价值创造者”。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总结这种差异:互联网时代像一个 “巨大的图书馆 + 电话网络”—— 你需要自己去书海里找答案,自己打电话联系别人;而 AI 时代像一位 “全能的私人助理”—— 你只需要说出需求,它就能帮你找资料、写报告、处理琐事,甚至帮你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创造。这种变化,不是 “多了一个工具”,而是 “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写”。

面对 AI 时代的变革,很多人会焦虑:“AI 会不会取代我的工作?”“我不懂技术,是不是会被淘汰?” 但其实,适应 AI 时代根本不需要你成为技术专家,核心是 “转变思维 + 提升人机协作能力”—— 把 AI 当成你的 “助手”,而不是 “对手”。具体来说,做好这四点就够了。

1. 心态转变:从 “恐惧被取代” 到 “学会指挥 AI”

老张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去年公司引进 AI 写作工具时,他特别焦虑:“老板说以后简单的推广文案让 AI 写,我会不会失业?”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琢磨 “怎么跟 AI 抢工作”,直到有一次,他试着用 AI 写一款老年人保健品的推广文案 ——AI 写的全是 “成分安全、效果显著” 的套话,完全没考虑老年人最关心的 “使用方便”“子女放心”。

这时候老张突然想通了:与其跟 AI 抢 “写初稿” 的活,不如让 AI 做初稿,自己做 “优化”。他开始让 AI 生成初稿,然后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调整重点:把 “成分安全” 改成 “每天一粒,温水送服,子女不在身边也能轻松吃”;把 “效果显著” 改成 “坚持吃,精神越来越好,晚上睡得香,子女看着也安心”。结果文案的转化率提高了 30%,老板更认可他的工作了。现在老张一天能写 8 篇文案,是以前的 2 倍多,他说:“AI 取代的是写初稿这种繁琐的任务,我做的是更有价值的事 —— 理解用户需求,让文案有温度。”

老张的经历,道出了心态转变的核心:AI 要取代的是 “任务”,不是 “人”。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机器取代了手工组装,但工人没有失业,而是转去做机器维护、流程优化;AI 也是一样,它会取代那些重复性高、逻辑性强的任务 —— 比如写初稿、算数据、找资料,但人可以去做需要创意、情感、判断的工作,这些是 AI 永远做不到的。

所以,首先要放下 “恐惧被取代” 的焦虑,把 AI 当成 “杠杆工具”:它能放大你的能力,让你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其次,要学会做 “指挥家”—— 你的价值不在于 “会演奏某个乐器”(比如会写文案、会做表格),而在于 “知道整首交响乐该怎么演”(比如知道用户需要什么、知道怎么把 AI 的输出优化得更好)。就像指挥家不用会所有乐器,却能指挥整个乐团奏出好听的音乐;你不用会 AI 技术,却能指挥 AI 帮你完成工作。

2. 技能提升:学会 “提问” 和 “判断”,这是跟 AI 协作的核心

跟 AI 协作,最核心的技能不是 “懂技术”,而是 “会提问”—— 也就是写提示词的能力。小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刚开始用 AI 时,他只会说 “写一篇推广文”,结果 AI 生成的文案要么太笼统,要么不符合品牌调性。后来他参加了一个简单的 AI 提示词课程,学会了 “精准提问”:“为公司新款无线耳机写推广文,目标人群 18-25 岁大学生,核心卖点‘续航 24 小时’‘降噪好’‘199 元亲民价’,语气活泼有网感,用‘绝绝子’‘yyds’等流行语,结尾加‘前 100 名下单送耳机套’的活动。”

这样一来,AI 生成的文案完全符合他的需求,他只需要改几个字就能用。小李说:“写提示词就像跟人说话 —— 你说不清楚需求,对方就做不好;你把目标、重点、细节都说清楚,对方自然能做好。” 其实,写提示词的能力本质是 “结构化思维”:你要能把自己的需求拆解开,明确目标人群、核心卖点、语气要求、行动指令,才能让 AI 准确理解你想要什么。

除了 “会提问”,“会判断” 也很重要 ——AI 不是万能的,它会 “说谎”(也就是 “幻觉”),会编造数据、出错。小王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分析师,他用 AI 做行业分析时,发现 AI 曾把某行业去年的市场规模从 500 亿元写成 800 亿元。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 AI 给出什么结果,他都会去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官网验证数据,还会检查 AI 的分析逻辑。有一次 AI 说 “某行业未来三年增速 20%”,小王分析后发现该行业刚出台监管政策,可能影响增长,于是调整了预测,最终报告比 AI 的分析更准确。

小王说:“AI 就像一个聪明但偶尔会犯傻的助手,你不能完全信它。人类的判断力,就是在 AI 出错时能及时纠正,在 AI 没考虑到的地方能补充 —— 这是我们跟 AI 协作时最核心的价值。”

另外,还要保持 “终身学习” 的习惯。AI 技术更新太快了,上个月的工具可能这个月就出了新功能,上个月的提示词写法可能这个月就有了更高效的方法。不用怕学不会,很多 AI 工具都有免费试用版,花 10 分钟摸索就能学会基础用法;关注一些 AI 资讯公众号,看别人怎么用 AI 解决问题,慢慢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记住,你不需要成为 AI 专家,只需要成为 “会用 AI 解决自己问题的人”。

3. 聚焦人性优势:强化 AI 永远学不会的能力

AI 再强,也有它的 “短板”—— 那些需要情感、创造力、判断力的能力,是 AI 永远无法替代的。作为普通人,我们不需要跟 AI 比 “效率”,而要跟 AI 比 “人性”—— 聚焦这些 AI 学不会的能力,就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是 “情感智能(EQ)”。赵姐是一家公司的 HR,她用 AI 筛简历已经一年多了 ——AI 能快速筛选出 “本科以上、3 年 HR 经验、会 Excel 数据分析” 的候选人,帮她省了很多时间。但面试时,赵姐还是会亲自面,因为 AI 看不到 “人” 的特质。有一次,一个候选人简历不算突出,但面试时赵姐发现他特别有同理心,能理解员工的需求,沟通能力也强,很适合做员工关系。如果只靠 AI 筛简历,可能就错过了这个好候选人。

赵姐说:“AI 能看简历上的硬指标,但看不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 —— 这些需要面对面交流才能感受到。” 确实,AI 可以模仿人的语气,但不能真正理解人的情绪;可以说安慰的话,但不能真正感受到对方的痛苦。比如客服工作,AI 能处理简单咨询,但客户情绪激动时,还是需要人类客服去共情、安抚 —— 这是 AI 做不到的。

其次是 “创造力与想象力”。李老师是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他会让学生用 AI 生成绘画素材,但最终作品还是要学生自己创作。比如画 “未来城市”,学生用 AI 生成未来建筑素材后,要自己组合素材,添加 “空中花园”“太阳能路灯”,还会给城市起 “绿氧之城” 这样有意义的名字。李老师说:“AI 能生成素材,但不能生成有灵魂的创意。真正的创造力,是提出别人没提出过的想法,是把不同元素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 —— 这需要人类的想象力。”

还有 “审美与品味”。王设计师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设计总监,他会用 AI 生成服装款式,但最终设计还是要他来定。比如 AI 生成一款连衣裙,款式好看但颜色不符合品牌调性,王设计师会改成品牌主色调,调整领口设计让裙子更显气质。他说:“AI 能生成好看的款式,但不知道什么是符合品牌调性的审美,不知道什么颜色、细节能让服装更有质感。审美是长期积累的,是基于对品牌、用户的理解 —— 这是 AI 学不会的。”

除此之外,“复杂决策能力”“手工艺与物理技能” 也是人类的优势。比如企业战略决策,AI 能提供数据支持,但最终要靠人综合考虑市场、政策、团队能力做出判断;比如外科手术,AI 能辅助定位,但精细的操作、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还是要靠医生。聚焦这些能力,你就不用担心被 AI 取代 —— 因为这些能力,是 “人之所以为人” 的核心。

4. 主动集成 AI:把 AI 融入日常,从小事开始改变

适应 AI 时代,最关键的一步是 “主动用起来”—— 不要等着 AI 来适应你的工作流,而是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流,让 AI 帮你解决日常琐事。很多人觉得 “AI 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从写文案、做表格到学知识,都能用上 AI。

小陈是一家自媒体公司的编辑,以前他写一篇文章要花 2 小时,排版 1 小时,发公众号半小时,一天只能做 2 篇。现在他把 AI 融入了每一步工作:早上用 AI 生成文章初稿(10 分钟),自己花 20 分钟调整细节;用 AI 排版工具自动调整字体、行距、配图片(10 分钟);用 AI 生成公众号摘要和标签,推荐最佳发布时间(5 分钟)。现在他一天能做 5 篇文章,效率提高了 150%。

小陈说:“刚开始我只是偶尔用一下 AI,后来发现把 AI 融入每一步,能省更多时间。不用一下子改变所有事,从小处着手就行 —— 比如先让 AI 帮你写初稿,再让 AI 帮你排版,慢慢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除了工作,AI 也能帮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小刘是个上班族,以前下班回家不知道吃什么,要么点外卖要么煮泡面。现在他用 AI 生成每周菜谱 ——AI 会根据他的口味(喜欢吃辣)、饮食需求(低脂)、家里的食材,生成 7 天的菜谱,还附带详细做法。每天下班回家,他照着 AI 的菜谱做,20 分钟就能做好一顿健康的饭,既省钱又好吃。

还有学习,小王是个在职考生,想考会计证书。以前他看教材要花很多时间理解复杂概念,现在他让 AI 帮他解释:“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权责发生制’,举个例子”,AI 会用 “你这个月卖了东西,虽然没收到钱,但也要算这个月的收入” 这样简单的话帮他理解。他还让 AI 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学习 1 小时,3 个月通过会计考试,帮我安排每周的学习内容”,AI 会详细列出每周要学的章节、做的习题,帮他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用 AI 不需要复杂的操作,也不需要高深的技术,只需要你有 “主动尝试” 的意识。今天就可以试一下:用 AI 帮你写一段工作汇报,用 AI 帮你分析一下 Excel 数据,用 AI 帮你解释一个你不懂的知识点。慢慢你会发现,AI 就像你的 “小助手”,能帮你解决很多以前觉得麻烦的事。

回顾过去 20 年,互联网把我们从 “信息孤岛” 连接成一个整体,让我们能轻松获取信息、联系他人;而现在,AI 正在把我们从繁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创造、去关怀。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是 “连接”,那 AI 时代的关键词就是 “赋能”—— 赋能每一个普通人,让我们的能力更强,价值更大。

可能有人会说:“AI 太复杂了,我学不会。” 但其实,适应 AI 时代就像 20 年前适应互联网 —— 那时候很多人也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但慢慢发现,只要学会用百度搜索、用微信聊天,就能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AI 也是一样,只要你学会用 AI 写提示词,学会用 AI 处理日常琐事,就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最可怕的不是 AI 发展太快,而是你停滞不前,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与其害怕被 AI 取代,不如主动拥抱 AI,学会和 AI 协作。当你把 AI 当成自己的 “副驾驶”,你会发现,原来你能做的事情比以前多得多,原来你的潜力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大。

THE END
0.AI席卷全球,如何应对?把握AI驱动的增长新机遇的同时,还需应对其带来的产业、就业与社会公平等风险,寻求稳健发展路径 文|《财经》研究员 王文彤 编辑|刘以秦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AI)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在这场革命中,全球经济格局在被重塑,全球jvzq<84j70oggwl0eqs0e8{kxq5w297jo|yTq\|ddn;hZ_iWJk8Pkr8jvO3`L;ZRW6sp:~QzJo6`a
1.陈平原迎向AI时代我们如何应变陈平原 迎向AI时代 我们如何应变 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当ChatGPT、DeepSeek等AI技术接连引发全球关注,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无法逃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人类该如何与AI共处?教育在技术浪潮中是否会失序?与科技相对距离较远的文学教育该如何面对时代的更迭?普通人的创造力空间又将被压缩至何种程度?jvzq<84grcvft7~pgv4dqv4jvor04977/2?03@4eqpzfp}d6649487mvo
2.以技能强身应对AI焦虑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掌握了必要技能,有了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有的农民工因为参加了技能培训,收入有了更多增加;AI训练师、智能机器人工程师等岗位和职业成为新的“宠儿”“香饽饽”。“紧缺”“高薪”,成为AI人才招聘中的高频词。应对职业变革时代的不确定性,就是要支持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为AI时代就业插jvzquC41yy}/euxup0ipo8724751;86:1ygqaB>8889:0qyon
3.AI办公时代,我们如何应对?“三百六十行”的外延日新月异,应对变化的最好方式便是拥抱变化 8月25日,钉钉举行十周年发布会,推出了下一代AI办公应用形态——钉钉ONE。并发布了10款重磅AI产品。钉钉创始人、CEO陈航表示:“我们决心清空过去,以归零的心态,为AI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钉钉。” jvzquC41pg}trjugt0ng5?:0eqs0jowd1ygq1ltpvgtu1;5472>04@4eqpzfp}d744:327mvon
4.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理论邓玉龙: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AIGC)具有高度集成共享的特性,能够高效地对人类知识进行数据挖掘、信息生成。调适人的主体创造性与信息高度集成共享之间的关系,我们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通过人的创造性扩大AIGC数据库,当下AIGC主要是依赖于大语言模型,以大量的网络文本作为训练数据库生成的,通过人的创造性生成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902=621e:17<6/54<72=>20jznn
5.直面AI裁员危机:挑战应对与未来展望ai跨国公司裁员应对策略三、应对AI裁员危机的策略 3.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加强对AI裁员危机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避免过度依赖AI技术导致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失业人员的扶持力度,提供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失业期并重新就业。 jvzquC41dnuh0lxfp0tfv8owp9=9:B:1ctzjeuj1fgzbkux13668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