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发展中国需在“场景优势”中破局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中国经济时报

全文播报

智库

进入频道

原标题:对话梁正:理性看待AI发展,中国需在“场景优势”中破局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AI)不断取得新突破,作为一种具有重大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新质生产力,其加速发展不仅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也将成为影响科技、社会、军事、国际格局乃至人类未来的关键力量。

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曾在中国演讲时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还在一个初创的阶段,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认为,技术都是双刃剑,问题是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看待希发基思的这些观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如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围绕AI发展现状、中国路径、机遇风险以及监管方向等,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进行了深度对话。

从“功能崇拜”回归“落地理性”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状况?人工智能未来能否超越人类?

梁正:近三年来,对人工智能的讨论热度在持续攀升,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很明显地看到一个趋势——从“功能崇拜”回归“落地理性”。前两年大家盯着大模型的“新奇功能”,觉得“AI无所不能”,但今年GPT-5一出来,行业才算清醒:它的核心创新不是“多了新功能”,而是降低了幻觉、提升了安全性和准确性。这就像人脸识别,从95%到99%的性能提升意义不大,关键是“能用”之后,怎么解决“好用、安全用”的问题。

现在这轮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I,已经从“工具化探索期”进入“社会化适配期”。过去大家愿意尝鲜,是因为它是“新工具”,哪怕不好用也想试试;但要让社会普遍接受,必须解决成本、可靠性、安全性这些工程问题——这不是原理突破,而是长期优化,就像飞机从“飞上天”到“全球安全通航”,花了几十年。

至于“超越人类”,现在说这话太早了。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AI只能替代初级岗位,比如财务审核、初级律师整理卷宗,对复杂决策、创造性工作顶多是“辅助”。而且现在所有AI应用都需要人工复核,连医疗、金融这些领域都不敢大规模用,就是怕“幻觉”导致错误决策。我的观点是,与其纠结“超越人类”,不如关注AI的下一个方向——“物理智能”,也就是和真实世界结合,比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药物研发,这才是真正的增量空间。

中国人工智能既有“短板”也有“长板”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我国“工业自动化应用不足”的观点您如何看待?中国AI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梁正:这个观点说对了“短板”,但没看到中国的“长板”。确实,中国过去在AI场景上多是“跟随式创新”,比如马斯克做商业航天,我们才跟上;网约车、自动驾驶也不是我们一开始就领跑,这背后是资本、教育体系等创新生态上的差异,像硅谷那种“异想天开”的探索,我们确实少了一点。

但中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愿景。大疆无人机、影石360度相机,这些都是“从0到1”的突破,只是这类案例不够多。更关键的是,中国有个全球独有的优势——市场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门类齐全。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深圳、东莞的车企生产线上,优必选的机器人已经在规模化应用了,很快就能完全替代产线工人;华强北能把智能眼镜做到千元级,让普通人用得起AI翻译功能——这种“大规模应用降成本、全产业链配套”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至于“工业自动化不足”,要客观看:我们的工业软件确实弱,高端控制软件不如美国,但在“落地速度”上,中国有优势。比如美国的Figure机器人很酷炫,但我们的工业机器人能马上在汽车产线上用,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应当认识到,中国工业化水平整体处在世界“第三阵营”,但AI给了我们“换道超车”的机会——不是跟在后面补工业软件的短板,而是用“AI+场景”优势,探索新的工业化模式。

最大机遇是“跨越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既然AI是“换道超车”的机会,那它给中国带来的具体机遇是什么?又有哪些风险需要警惕?

梁正:最大的机遇就是“跨越式发展”。过去传统工业化,我们很难超越欧美,但“AI+工业化”不一样——现在中国工业产能占全球30%多,若能把AI和光伏、风电、电动汽车这些优势产业结合,未来产能占比可能到60%,甚至更高。而且不只是产业升级,还能创新模式,依托丰富应用场景,通过探索“AI+硬件”“AI+公共服务”(如政务、养老)等新场景,形成独特的AI落地路径。

但风险也不能忽视,得从三个层面看:首先是技术风险,大模型现在能绕过指令、搞欺骗,如果接入智能电网,一个错误可能导致全网瘫痪。“幻觉”问题不解决,医疗、金融这些领域根本不敢用。其次是社会风险,初级岗位替代太明显了——我们年初调研过深圳的企业,财务部从20人减到2人,初级律师、初级金融分析师也在减少,年轻人就业感觉越来越难。更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孩子已经只愿意跟AI交流,不跟真人说话,这是精神层面的隐患。最后是国际风险,AI会打乱全球分工,中美博弈会更激烈,甚至可能引发“文明层面”的挑战。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如果强AI真的出现,人类怎么和它共处?这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

监管要“以人为本、向善为民”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这些机遇与风险,中国的AI监管应该走什么路径?核心原则是什么?

梁正:核心原则只有一个——“以人为本、向善为民”。监管不是“不让AI发展”,而是让它“安全地发展”,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让少数企业掌控AI,把多数人变成“无用阶级”。中国提出“AI向善”,就是要让技术给人带来“获得感”,而不是“被剥夺感”。

中国的路径很清晰:用场景优势补技术短板,用监管保障安全,让AI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和人的发展——这才是AI对人类的真正价值。

在国际上,我们要推动成立AI国际合作组织,如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就AI“禁区”达成一致——比如不能用AI制造生化武器、制造毒品;还要分享安全技术,用“模型治理模型”降低风险。在国内层面,要完善相关法规,推进算法备案、安全评测、生成式AI内容标识(已出台管理办法)等,明确技术应用的安全底线。此外,还要通过教育让从业者知道,技术研发不能没有伦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准则里必须有“向善”这一条。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THE END
0.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断颠覆着人们对科技能力的想象,对此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忧心忡忡。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享一些思考。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笔者所在的宣传文化行业为例,人工智能打破时空之限,联接人机,贯通虚实,给jvzquC41yy}/s|yjgqxz0ls142862?6616j48=gfd7hd8=j83;9c3:9727ledlhg21i/j}rn
1.张朝阳谈AI发展: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和挑战人类要时刻保持清醒智能浪潮下的思想交锋:AI认知争议与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 机器智能能否突破人类认知的阈值?当技术奇点日益临近,人类文明将面临怎样的重构?围绕这些核心议题,由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问道智能”圆桌论坛上,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 jvzq<84vgen/eqnpc0ipo7hp1tumn87247663A462:?827xjvor
2.怎么看待aiide对应届生和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在2025年这个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AI是否会取代IT从业者已成为行业内最热门也最焦虑的话题之一。随着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预测"2025年AI将达到中级软件工程师水平",Salesforce宣布"2025年不再招聘软件工程师",IT从业者正站在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本文将从社会经济角度,结合当前就业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实践,深度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8<9:==6:1gsvrhng1jfvjnnu175:?:437>
3.如何看待AI的技术前景自己对中国ai技术发展的感受如何看待AI的技术前景 关于AI的技术前景,这是一个既激动人心又充满挑战的话题。以下是我对AI技术前景的一些看法, 技术不断进步:AI技术一直在快速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规则系统到现在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算法,技术的进步使得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计算能力的提升,AI的能力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6926<;951gsvrhng1jfvjnnu1755:;328<
4.如何看待AI技术的应用前景?🥭本文内容:如何看待AI技术的应用前景?   前些天发现了一个巨牛的人工智能学习网站,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忍不住分享一下给大家。点击跳转到网站。 前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AI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简单算法到如jvzquC41dnuh0lxfp0tfv8mj:8=42A6441gsvrhng1jfvjnnu17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