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阅读提示:2025年9月19-2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指导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2025年高等教育智能化发展大会”在杭州正方云谷创新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数字赋能,教育创新”为主题,共邀请40余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教学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下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所所长韩锡斌的报告要点。

很高兴今天下午可以与大家进行分享。鉴于时间有限,高等教育智能化面临的多重挑战难以尽述,故本次发言聚焦人工智能这一核心议题。

一、面临的形势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反响热烈。相较于十年前互联网+,此次影响的范围更大、深度更大,从供给侧、消费侧全面影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如今,大模型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教学教育改革的基础设施。阿里研究院指出人工智能存在幻觉,但幻觉并非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解决幻觉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从通用大模型的角度来改进;从外挂知识库等方面来构建专业大模型;从智能体来改进。

从全国形势来讲,在高等教育中,教育部科信司、高教司已经遴选出十个学科的大模型建设单位,一个模型有三个建设单位;在基础教育中,中国教科院正针对科学教育开展相关研究;在职业教育中,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指委在5月12日发布的《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中把行业-专业大模型作为基座。此外,7月底发布的《职业院校智慧校园规范》明确了在未来智慧校园建设中,人工智能基座是核心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在“十五五”期间需重点推进专用大模型建设。

二、挑战

挑战1:专用大模型建设“新瓶装旧酒”。

一方面,基座大模型有幻觉。当前的解决方法就是训练它。但现在很多的训练是用原来老师手里的材料,这个材料与行业发展有代际差。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模型都在强化去情景化的知识传授。面向智能时代,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应该超越知识和技能,着重问题解决能力。尽管在当前大模型的一些应用场景中,如数字人、智能问答、作业批阅方面表现不俗,但仍是知识传授型。对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任务导向的教学、工作场景的技能训练、动态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支持仍然还是新课题。

挑战2:专用大模型建设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首先,很多学校将AI课程误认为“微课”、“慕课”,沿用以往方式,由几个教师独立应对建设任务,这是一个误区。

其次,很多高校都在花钱做算力准备,这件事肯定是“不归路”。所以学校要合理运用社会的算力资源。

再次,科技企业把他们的模型推广到学校时,也会为学校打造一些AI课程,但教师很难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最后,行业方面建设的大模型,开始探索职业院校教学应用场景落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做的“中物灵境”行业大模型,不过在学校落地的过程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挑战3:教师承担人工智能教学的能力欠缺。

人类与AI协同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哪些认知任务可以外包,哪些需要内化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思考什么东西能外包出去,什么东西要留下。不属于我们的教学内容,比如说PPT,我们可以外包给AI。我们希望在AI的加持下,人类教师的思维能力能提升。将该外包出去的外包出去,该内化的内化回来。这样能成为既能善用AI工具,又保持着独立理论思维能力的人。

三、对策

对策1:面向人智协调的问题解决。

我们的课程不再是章节式的知识传授,而是从岗位提炼典型任务搭建“任务库”,完成任务时衍生“问题库”,问题解决调用“策略库”。在知识库、案例库、策略库、学习策略库的支持下,一个学生就会由新手发展成为专家。

因此,人类教师与AI教师需分工。在认知能力方面,我们需从岗位、社会的方向去做图谱,再转换成教学图谱。在执行能力方面,要通过智能体支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时段相应给出不同的支持。今后的新形态应是三方协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既有学校的教师,又有行业的专家,还有智能体。

对策2:构建大模型建设与应用生态。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等提供组织支持;清华大学等相关院校提供研究支持;科技公司、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语料支持;全国院校相关的专业、教师提供教学支持。

正如怀部长在第三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所说:现在教育的底层逻辑变了。我认为新的教育形态一定是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化作战的转变。今后,我们学校和老师要在这样的体系下才能产生超越一个老师和一个学校的能力。

对策3: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提升。

人类教师今后需要长期并存三种能力:应用AI、协作AI、驾驭AI,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工作。不过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3年ChatGPT初入中国时,我们开展了一项研究,共邀请了200多个老师,有明确合作意愿的是50个,最后坚持下来是8个。秋季学期又进一步做了体系化研究,和9个老师合作,只有1个老师坚持下来了。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上个世纪无声电影到十几年前的慕课,再到今天的AI,技术介入教育后,我们会形成一种热潮,但是一段时间冷静后仍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今后教师能力发展需要边做边研究,边研究边做,这才能化成老师真正自我的东西,而不是外加的。

我给大家概要地做了分享,谢谢大家的倾听,敬请批评指正!

地址: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西部综合楼5楼 | 计算中心2楼

THE END
0.AI时代,教育如何应对“思维能力退化”风险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道蓄指出:“当前AI技术正由弱人工智能(ANI)迈向强人工智能(AGI),未来10年可能迎来关键突破,这将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工程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亟须构建适应AI时代的新型工程教育范式。”他强调,工程教育应将“思维力与创新力”的培养置于核心位置,而批判性思维是基础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472?138y424;1;96a74=46A;3;0yivvq
1.如何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冲击?  参考消息网9月12日报道 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8月27日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与习得智能:人工智能如何冲击教育领域及应对之道》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世界政治与经济系主任阿纳斯塔西娅·利哈乔娃。内容编译如下:   在人工智能(AI)迅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关于它究竟将带来更多机遇还是威胁的辩论日益jvzq<84yyy4ykwmwcpku0lto1nobppk146379>371745A683c=:8?9d;g>:cB72c:?37<>7cg5d0qyon
2.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如何应对?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面临着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自身角色的深刻变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创新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64;9948ftvkimg8igvcomu86669627B8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AI技术时需重点关注的安全风险及应对策略边缘地区可能因网络、硬件条件限制,无法公平享受AI教育资源,加剧教育差距。 应对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均衡化,开发低技术门槛的AI工具,保障普惠性应用。 总结建议 教师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通过“数据规范—技术验证—伦理审查—人工介入”多维度保障AI应用的安全性。同时,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工具,构建“jvzq<84yyy4hlƒxz0et0vnrrn1ipp}jpv0virHnf?463799333;39<8759825;68
4.积极拥抱AI变革共绘教育新图景——学校为师生提供10条“应对之策”——对策4: “事尽其能”“善假于物”,提升驾驭运用AI的能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变革,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课堂革命。 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提升直接关乎教育质量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变革,提升人机协同教学设计能力、智能教学场景创设能力等综合驾驭运用AI的专业素jvzquC41yy}/u~y0gf{/ew4kphu03=:519634?3jvo
5.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挑战与应对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重重挑战,但大学仍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资源来应对。对学习、教学和考试模式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确保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时保持学术诚信。通过制定隐私分级政策、开发私域大语言模型等方式,降低隐私数据泄露风险。虽然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课程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jvzquC41pki/wyh0gf{/ew4424:02?761e=52=f656>288ucig4ivv
6.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国际传播机理挑战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教育国际传播的应对策略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与挑战,被动适应或简单应用已不足以把握主动。我国教育国际传播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建立一套有效的应对框架,在利用技术优势的同时,化解其风险。这就需要从理念、技术动能和体系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制定相应策略,将技术变量转化为提升国家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有利因jvzq<84ejkyb0niw0et0k|xwgu5yusoj|ipzi|4xkg}04977335u49773365a;63366:6?90jvsm
7.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挑战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通过应对数字素养教育和道德伦理问题的挑战,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AI时代下健康成长和发展,还可以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教育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挑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终身学习 在快速发展的AI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教师的必要素jvzquC41dnuh0lxfp0tfv8mqycxe49571cxuklqg1fkucrqu13966;63;9
8.高教生态如何应对AI挑战和机遇式AI导致的生态变化,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规制,平衡效率提升与学术诚信,通过多层次、系统化的治理策略予以应对,构建四大策略相互支撑的治理系统:以制度体系提供规范框架,以伦理建设塑造应用文化,以技术工具优化风险管控,以评价改革引导发展方向,在人工智能时代守住育人初心,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有机统一。 首先,构 jvzq<84yyy4k{k3ep1xnvƒll{d532;:321z32;:323<`4:636275993jvor
9.将AI融入高等教育的挑战与解决思路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受生成式AI冲击较大的学科专业,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便利性助推学科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科发展质效和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创新人才的效果。 四是强调技术双面性,合理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发展的正向驱动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类工具,本身并无好坏,jvzquC41pki/|syw0gjv0ls1eqtugwy1zi€y1;5472:04<;70jznn
10.生成式AI教育应用的现实挑战与应对针对政策层面的滞后与失衡问题,一方面,可参照欧盟《人工智能法》,依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将生成式AI进行分级管理:低风险教育AI(如作业帮、AI批改工具)可依照常规应用软件标准,在定期复检算法公平性的前提下,进行备案制管理运营;中高风险教育AI(如学情分析系统、AI双师课堂系统)需通过省级政府的伦理审查,并投保AI责任险jvzquC41euyo0ls1umm{1k|{e1814>551v814>5549e6:?98564tj}rn
11.破局进行时!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风险中预见未来?本文所言人工智能教育,指的是将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充分运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领域之后,未来教育活动所呈现的智能化新状态。随着智能革命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将走向何方?此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当前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决策理论中的情景规划方法,可以对人工智能教育未来情境进行总体jvzq<84o0lc0ls1toz{ep4zy{5x||142862@4v42862@7:a4723<<5;4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