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国防教育信息化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军事课打造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对学生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之一。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大力宣扬党的科学理论、弘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军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国防观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全面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的通知
第二,网络时代呼唤国防教育慕课
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学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
当今时代,信息化和“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通过教育信息化传播知识与技能,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也可以使人类更有能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我们应当努力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鸿沟,拓展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扩大共享覆盖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空间监管和治理,帮助受教育者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
--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讲话
第三,中国国防教育现状需要军事理论慕课
目前全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授课主体,有军队三级院校教员、省军区教员、大学教员等。由于不同授课主体经历、阅历、学历的差异,对大纲、教材理解的差异,课程设计、把关等教学管理上的差异等,形成了教学质量的差异性。由于授课人员队伍庞大,人员培训的需求量大,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面积、普遍提高。此种情况下,挑选全国、全军精英教员,精选教学内容,建设、推广精品慕课,就成为解决东、中、西部各地域教育资源不平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军事理论》共享课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
3,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军事理论》共享课程的设计原则
1, 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性内容体系之中
2, 紧扣高校特点聚焦重点内容
3, 统筹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4,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军事理论》共享课程的追求境界
1, 润物无声
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培养,溶于对当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传统和非传统威胁态势的精辟分析之中;
把爱党、爱军情怀的培养,溶于我军艰苦卓绝奋斗历程、毛泽东军事思想深刻内涵的讲解之中;
把学习科学知识热情的培养,溶于对当今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形势的理解之中。
用知识的光芒而非空洞的说教,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 桃李不言
以经典战例诠释经典理论,以生动史实勾画历史发展脉络,以对现状趋势的深刻分析支撑理性结论,完美实现课程的思想性、生动性趣味性的结合,使课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 教学一体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学生与教授、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桥梁,将教、学、研、考融为一体。
本章以我国周边安全作为开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周边安全上面临的挑战与威胁,我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我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海洋,分析了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在国际战略环境上,重点介绍了美国和俄国的情况。
本节主讲了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的机遇,以及在周边安全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同时分析了我国与美日等大国及周边邻国的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在海洋方向。本课程首先指出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十八大提出要高度关注海洋空间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分析了当前海洋安全问题突出的联合国海洋法背景。关于中日东海争端,包括钓鱼岛问题和东海油气田问题。重点讲述中国南海问题,包括南海的战略地位,南沙群岛问题的由来和现状,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的侵占,域外大国对南海的插足。提出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应有策略等。
本章阐述了国防的定义,国防的主体和功能,强固国防的相关要素。重点讲了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列举史实和数据,阐述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继之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并协调发展。提出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阐述了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性思考。讲述了打造精兵利器强固国防。介绍我国发展核武器、常规导弹、航天技术、空军、海军的概况。
本课从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入,对中国国防的内涵、地位与作用,公民对国防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强化国防意识,加强现代国防建设等进行了较系统阐述。具体讲术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国防的定义。从解析国防概念入手,强调每个共和国公民既有享受国防给自己带来安全等利益保障的权利,同时又有为建设强大国防做出贡献的义务。明确国防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国防基本内容,国防类型,国防职能,国防体系等。二是国防历史。明确中国国防的产生、发展与更迭,以及对不同时代国家安全的影响。具体讲述古代国防的兴衰、近代国防的孱弱、当代国防的振兴。三是国防政策。明确了我国的国防政策,国防目标,国防强大的途经。国防强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本保证。而建设国防是每个公民,尤其是每个大学生的神圣责任与义务。
选择了战争发展的最典型的几个阶段。即冷兵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信息化战争。介绍了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守城和方阵作战的方式及作战思想;一战时期的要塞攻防作战和筑垒地域作战方式及思想;同时和具体介绍了几部兵书: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最后讲了美国的“空海一体战”的军事构想。
本课主要讲授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攻城、守城和方阵作战的方法,冷兵器时代攻城、守城、方阵作战的基本方法,战斗、战役作战制胜的基本原理,以及冷兵器时代战斗、战役指挥艺术和谋略思想。
本课介绍了由冷兵器的城堡攻防、方阵作战向要塞攻防作战、再向筑垒地域攻防作战发展的原因、过程;讲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敌对双方的战争计划,战争实施过程中由机动战向阵地战、由进攻向防御转变的原因、过程;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作战方法演变的规律,呈现了这一时期人类作战思想的核心内容。
本节介绍了我国和世界上现存的、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其产生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孙子兵法》的主要理论精髓。
本课程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克劳塞维茨其人其说。指出《战争论》在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中具有里程碑式作用,对后世西方军事思想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对《战争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析《战争论》的理论精髓。一是探讨政治与战争关系,揭示战争本质;二是辩证认识攻防关系,主张攻防结合;三是客观分析战争阻力,阐明战争特性;四是重视精神因素作用,推崇武德价值。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战争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从陆上延伸到海上,由此产生了以实现对海洋空间控制为目标的战略理论:海权论。马汉是海权论的创始人,本课程首先介绍海权论的产生,讲明海权的历史意义;重点阐述海权论提出的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六个因素;梳理出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主要思想,并作了相应评价。指出在当前我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海军迈步向远洋发展历史背景下,海权论具有特别的理论牵引作用。
“空海一体战”是美国为确保亚太霸权地位,着眼应对未来10~20年的“挑战与威胁”,以西太平洋地区为战场,以中国为主要作战对手,由国防部主导开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联合战役构想。一、2010年5月,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表了《空海一体战——战役构想的起点》研究报告。讲了四个要点:西太平洋战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和战役目的;几个重要的假设。二、美军“空海一体战”设想我军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然后分两个阶段实施作战行动。第一阶段,夺取和保持主动权;第二阶段,打赢持久常规战争。讲了主要作战行动及可能对我造成的影响。三、应对“空海一体战”的分析和思考。
论述我党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我军奋斗史和我军军事思想发展史的系统知识。深度剖析了抗日战争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本节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美苏国际力量三个角度深度剖析了抗日战争。
本节主讲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简称毛泽东军事思想。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的伟大影响,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和人民战争思想及战略战术。
主要介绍当今世界上陆、海、空、天四个军种的主要武器装备及发展的前沿,重点以海军武器为例。使大学生初步掌握武器装备的发展,了解这些领域国际竞争的态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同样是第一战斗力。所谓军事高科技,它就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成就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技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总称。 本节从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保密、高速度这六个特征介绍饿了军事高科技与武器装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