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陈诗颖)2025年新学期钟声将启,广州教育界迎来一场破次元对话——多名中小学名校长向深度求索人工智能DeepSeek发起教育叩问。从因材施教的育人方式到AI赋能的校园实践,从数字鸿沟的破局之道到未来教师的角色重塑,这场传统育人智慧与前沿科技的深度碰撞,正悄悄解码新时代的教育方程式。
教育航船既要在代码与人文交织的海域寻找航向,更需在技术理性与育人温度间校准罗盘。
为此,信息时报与广州教育共同策划教育名家问AI专题,看看广州教育名家与AI关于新时的多维度思维碰撞,将会产生哪些绚烂的火花?看看这场关乎当下教育与成长的对谈,是否能解答盘桓在人们心里的疑问。
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AI时代,教育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答:在AI技术深度渗透教育的时代,教育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学工具和方法的革新上,更涉及教育本质、社会功能及人类认知方式的根本性重构。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AI时代教育的核心变革方向:
一、教育模式的重构: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AI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自适应算法,推动教育从“千人一面”转向“一人一策”。例如:智能推荐系统可精准识别学生知识短板,动态调整学习路径,如科大讯飞开发的“答疑大模型”能生成“一人一案”的学习建议;混合式学习成为主流,线上AI工具与线下教师指导相结合,例如虚拟助教辅助课堂讲解,课后AI平台提供个性化练习;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兴起,借助AI整合多领域知识,如学生通过构建疫情传播模型理解指数函数与公共决策的关联。
二、教师角色的转型:从知识权威到思维教练
AI取代知识传授职能后,教师需向更高阶角色进化:
-认知引导者: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情感联结者:在AI无法替代的人文领域发挥作用,如通过深度家访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家庭生态;
-技术协作者:熟练运用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如使用数字人助教生成授课视频,释放精力聚焦创造性教学。
三、教育公平的突破:技术驱动的普惠性提升
AI正成为弥合教育资源鸿沟的关键力量:如远程智慧课堂让北京与兰州学生实时共学,共享优质师资;自适应学习平台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专家级知识支持,例如山区学生通过AI理解相对论等复杂概念;政策倾斜加速资源下沉,如教育部布局184个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试点创新模式。
四、评价体系的革新:从单一分数到多元能力画像
传统标准化考试逐渐被动态评估替代:实时诊断工具**(如Kahoot)捕捉学习过程数据,替代终结性评价;数字作品集记录跨学科项目成果,评估创新整合能力;伦理维度评估纳入体系,例如通过算法偏见分析课程培养数字公民意识。
五、教育伦理的挑战:技术赋能与人文守护的平衡
AI的深度应用引发新伦理议题:
数据隐私风险:教育大数据滥用可能侵犯学生隐私,需强化数据脱敏技术及法规约束;
思维惰性陷阱: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导致创造力萎缩,需建立“AI使用公约”规范工具边界;
-情感降维危机:算法无法替代家访等“在场教育”的温度,需保留人文触点防止教育异化。
六、未来教育的三大趋势
1.技术融合深化:VR/AR创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如通过MAR(道德增强现实)模拟伦理困境;
2.终身学习常态化:知识半衰期缩短至数月,职场技能迭代加速倒逼持续学习;
3.教育生态开放化:传统学校与AI平台协同,形成“教育超体”,如校企合作开发行业大模型。
结语
AI时代的教育变革本质是人类认知革命的外显。技术既带来效率跃升,也需警惕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侵蚀。未来的教育应锚定“培养AI无法替代的人性光辉”这一核心,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坚守间找到动态平衡。正如教育部推动的“生成式教育大模型”,其目标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通过“众测调优”实现技术与育人的共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