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绘画,何去何从董大为导师课题纪实观念艺术家优秀传统文化

Project Review

7月盛夏,第五期“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于北京开启。中外四位重量级导师(谭平、乌尔里希·克里博<德>、菊地武彦<日>、董大为)各自带来全新的教学课题,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众多艺术人士(教师、学生、艺术家)报名申请,最终三十五位艺术家通过评选。在这短暂又漫长的十二天里,激烈的思想交锋和多元的艺术实践发生在工作坊的每个角落,勇敢的尝试驱散了未知和迷茫,在课题实践中试着靠近最真实的自我,朝着构建个人化语言和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

在工作坊中,成员们每天都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勇于接受导师给出的课题挑战,不断被前所未有的体验刷新认知,创作和交流的热情日渐高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便工作到深夜,作品也产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似乎正是“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这种乌托邦式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出艺术家们内在的能量,推动他们产生了由内而外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想象。作为本期工作坊最后一位导师,董大为带来了一个对于今天所有绘画艺术创作者来说都需要思考的课题——“AI时代的绘画:图像,物质和观念”。

Where will painting in the AI era go

“AI时代的绘画,何去何从?”

在去年的“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中,董大为导师以“背景的胜出——理想绘画”作为教学课题,通过对中西历史上与绘画相关的不同案例的分析让成员们理解绘画这一艺术的发展脉络,并试图定义一种“理想绘画”的形式。这一课题激起了成员们的极大兴趣和热情,董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方法、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也备受好评。因此,今年在我们的力邀下董老师再度来到“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并带来了一个对于今天所有绘画艺术创作者来说都需要思考的课题——“AI时代的绘画:图像,物质和观念”。

董大为导师授课现场

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与工业革命都会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世界观。1936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写道:“1900年前后,机械复制的技术已达到某种水平,因此,它不仅能复制所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让它们的效应发挥最深刻的影响,甚至它还在艺术创作的方法里,为自身争得了一席之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将艺术拖下了“神坛”,在摧毁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近年来,对元宇宙、AI画图以及火爆全球的ChatGPT等概念与技术的热烈讨论无不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代表着第四次科技与工业革命的AI智能时代已然到来。

今年以来,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布,更多创作者发现AI绘画逐渐展现出无可争辩的能力和潜力,绘画这个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技能和媒介也将无可避免的再一次发生变革,绘画的面貌将被彻底重塑。如同200年前摄影术发明时的情形一样,我们再度面临“绘画是什么”的问题。

董大为导师与工作坊成员交流

Images, Matter, and Concepts

图像、物质和观念

课程一开始,董老师也请大家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不过介绍的内容要围绕三个问题:

1、对于AI技术和AI绘画是否了解?

2、来到“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的动机或目的是什么?

3、如果把绘画创作类比为科研工作,那么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非常巧妙,不但把大家带入了对于本次课题的思考,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绘画创作。从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大多数成员对AI有基本的认识,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工作中将AI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同时很多人也发现自己对于绘画的创作方向并不清晰,从而引发了更多的深层次思考。

董大为导师围绕《图像》、《物质》和《观念》开展讲座

随后,董老师就进入了正题:“一直以来,绘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绘画是什么’的观念发展史。这个观念随着由宗教,文化,政治和科技所影响的社会整体观念的发展而变化。一个艺术家在画布上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个人探索绘画本质的过程。关于绘画本质的观念直接决定了绘画实践在当下的有效性。”因此,董老师在此次的课题中带大家回到绘画的本质——图像、物质和观念,通过对三者发展演变的历史的梳理,抽丝剥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比如:

◎绘画曾经是什么?

◎绘画在不同时代因应了哪些观念改变?

◎在新技术,尤其是当前革命性的Ai技术影响下,绘画将被取代吗?

◎今天我们用绘画制作产生图像,这种欲望到底是什么?

◎AI时代绘画如何自处?

◎绘画实践如何在AI时代行之有效,有的放矢?

关于绘画物质性的实践:马克笔在吸水画纸上绘画

关于绘画物质性的实践:石膏板上进行绘画

导师与成员制作及打磨石膏板

关于绘画物质性的实践:阿诗BFK纸张上进行绘画

本期工作坊中,除了围绕课题进行的《图像》、《物质》和《观念》等三个讲座外,董老师又开启“深夜课堂”模式,特别抽出课程以外的一个晚间,以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实践为例做了一场三小时的分享。无论哪一场讲座切入的角度都很独特,内容逻辑清晰,案例生动详实,再加上董老师幽默的语言风格,每每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并且从各自的经验和思考出发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成员进行“关于绘画物质性”课题的实践

穿插于讲座间隙的两个课题实践也非常特别,一是从材料层面出发,用各种颜色的马克笔在吸水绘画纸上进行创作;二是用水彩颜料在制作好的石膏板上进行创作。这两项实践对于大多数成员来说都很新鲜,两组材料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也比较特殊和陌生,大家在往常的创作中很少关注过颜料和纸张及石膏板等材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表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这样的实践也加深了大家对于绘画的“物质性”的理解。

现场交流与点评

在大家创作的过程中,董老师一边观察大家的作品,一边和每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探讨,深入了解大家的创作思路、方法和遇到的问题,并尽可能给出一些创作方法和观念思考上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实践,大家进一步理解了董老师所强调的在材料层面的探索和创新的重要性,绘画的物质性是承载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别于AI数字图像的客观存在,通过使用材料进行搭配或组合,从而找到绘画的乐趣并创造出独特的风格,这也许正是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的关键。

现场交流与点评

Project experience

部分成员课题感受

Coco(跨界人士):

董老师对AI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在对艺术史的回顾中提出了对当代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思维;在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创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让我们体验他所用过的一些材料和方法,比如马克笔、石膏、眼影等,大家表示“很好玩”,体会到了用探索并快乐着的心态去“玩耍”也许会有更好更真挚的表达。

綦女士(高校教师):

董大为老师的课题,使我对“绘画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思考。曾经“绘画是什么”我都是在听,这次我是在想,是在问自己。这种反思也许是从普遍性到个体性的察觉,个体的鲜活结合普世的意义才能获取真正的存在。“物质”不是材料,不是堆砌,不是站在你对面的东西,而是物质属性,材料性能与作品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材料物质属性发挥最大价值。“观念”可以是从历史中选取并向前一步呈现,也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当一件作品具有严谨的物质性同时具备身后价值观的思考,“图像”才是有意义的存在。

陈先生(艺术实践者):

细致严道的梳理图像物质观念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艺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非常直观清晰的去了解自己的定位,思考自己的今后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明确更清晰什么样的艺术才能称为艺术,的董老师个人的作品 也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性,作为艺术家的方式去工作,对我个人如何去完善研究自己的工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即便是有趣的作品也是要建立在理性的认知和梳理之上的,脱离了理性只凭感觉的艺术是不可靠的。

乌先生(高校教师):

艺术家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和幸运,甚至不是所谓绘画能力。一个被马克笔控制了11年的艺术家——大为老师通过对自己作品全面无私的讲解和展示让我们深感当代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史论基础、思想观念、敏感、恒心、毅力等等。在限定工具材料的体验中,我们也间接获取了董老师的特有材料使用经验,体验了绝处逢生的喜悦和无路可走的痛苦。面对不断的自我质疑和疑惑,能够从如此艰难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董老师将其成功密钥通过身行实践传达给我们,虽无法复制,但启发良多。

赵女士(艺术实践者):

董老师通过对历史上绘画承载的功能的梳理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当下对绘画的思考。他关注的绘画在现世的有效性,也正是我这两年所考虑的。做为一位艺术家,董老师自己的作品是从物质与观念来回应自己对绘画有效性的思考的。他倾向于让物质自身显现在作品中,他强调材料的物质性而不是单纯的叠加材料本身。我觉得这的确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因为在创作中总会有大量叠加不同材料的状况发生,有时这一选择甚至是毫无认真考量过的。对于物质性的强调在我看来是源于人类与AI最本质的的区别,即人类是有肉身的。肉身必将死去,而人类对于永恒的追求却从来都没停止过。AI的出现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精神的永生,但这也意味着人类“此刻”“活着”的挑战。而绘画在这个时代面临挑战的状况正如摄影出现时绘画的生存的状况一样,绘画必然会以新的面貌存活。同时代的创作者会面临很多如上所述的相同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或者自己的朋友圈中进行探讨,但是网络不同于线下没有那种全然即时的感知与反应,而自己的朋友圈则常常已经留同去异,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很需要一场像这样的交流的,彼此陌生的人带着各自的经验汇集到一起,产生无法预料的碰撞,我相信这三天的讨论和思考对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会在以后的作品里逐渐显现。

王女士(艺术实践者):

开始了解董老师的作品,觉得他是个很特别的艺术家,作品很有个性。三天课程接触下来,觉得董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他对材料敏感性很强,勇于创新,突破和实验,对我们很有启发。董老师也很关注当下,对AI的到来有独特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他对待艺术很严谨,一丝不苟,我从董老师身上学到了一种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和精神,三天的课程收获很大。

了解更多2024年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举办信息

“画面构成原理”线上工作坊

中、德导师联合打造德国现代绘画课程

画面构成原理

专项课题研究线上工作坊

第一阶段课题

“图形与构图研究”

特邀导师:乌尔里希·克里博(德)、张一非

课程时长:4周

授课形式:

1,线上视频一对一交流与创作点评

2, 群内课题交流及课题作品指导

3,课程回放(一年内无限次观看)

长按或扫码立刻报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人工智能的时代,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我们该何去何从?从会下棋的机器人,能够识别人脸的门锁,听懂我们语言的智能音箱,能够把我们送到目的地的无人汽车,到现在无所不能的ChatGPT,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不断刷新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无论你是否从事人工智能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对我们存在了诸多的影响,淘汰我们的不是AI,而是掌握AI的人。在这个智能jvzquC41dnuh0lxfp0tfv8mwcplfppdCK1gsvrhng1jfvjnnu1756<:;:8=
1.AI时代服装行业将何去何从?作为以产业经济为主旨的中国服装产业年度论坛,2024中国服装经济论坛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以“AI焕新 智领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行业领袖、专家学者、龙头企业、时尚先锋等,共同探讨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人工智能对中国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的“机”与“势”。 jvzq<84yyy4dg7hp1e{mv~wg1ij049762;5288y424:1;:;a5;752A6: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