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变了,院士发出拷问:手机知识超过老师,大学还教什么

记得第一次用搜索引擎时,我被海量信息震撼了:原来任何问题的答案,点几下鼠标就能找到。如今,AI不仅能给你答案,还能帮你写论文、解数学题、编程。这不免让人思考:当知识变得如此易得,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跟得上时代吗?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一次论坛上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AI让知识更容易获得,那大学里还能教什么?”这话问到了点子上,也戳中了教育界的痛点。教育的新使命想象一下,当学生口袋里装着的手机,其知识储备已经超过老师时,课堂的角色必然要改变。教育不能再满足于“传授知识”,而是要转向“启迪智慧”。这就好比以前老师是知识的“供应商”,现在得变成思维的“教练”。重要的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内容,而是他们会不会思考、能不能创新、懂不懂合作、有没有健全的人格。

我曾经听过一堂很有意思的数学课。老师没有直接讲解公式,而是带着学生重走当年数学家发现这个公式的思考过程,那些走错的弯路、那些灵感乍现的瞬间,反而成了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这种对思维过程的重视,正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传统教育中,知识记忆长期占据C位。背诵、默写、闭卷考试...我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现在问Siri就能知道的东西,还有必要死记硬背吗?教育内容需要从“可检索的信息”向“不可替代的思维”转变。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系统分析,这些才是AI难以替代的人类专属能力。

我认识的一位语文老师做了个有趣的尝试:她让同学们用AI生成一篇作文,然后全班一起找茬,哪里写得生硬,哪里逻辑不通,哪里缺乏真情实感。这个过程反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写作,什么是机器尚不能企及的人类创造力。打破学科的围墙现实世界的问题从来不会按学科来划分。解决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工程、经济、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开发一款受欢迎的产品,要懂技术、懂设计、懂用户心理。跨学科学习就像是给学生一副“全景眼镜”,让他们看到知识之间那些奇妙的连接。

某高中做了个项目制学习试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理想中的社区。这个项目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勃勃,因为他们看到知识“活”起来了:数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社区绿化面积,物理原理可以帮助设计节能建筑,社会学方法可以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在技术至上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强调教育的“人性”部分:价值观、同理心、责任感、协作精神。这些是再聪明的AI也难以复制的品质。

有人曾采访过一位大学辅导员,她表示:“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虽然技术很厉害,但遇到挫折就崩溃,与人合作就冲突不断。这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她的做法很特别:每周组织学生参加一次“非技术沙龙”,有时是读一首诗,有时是讨论一个伦理困境,有时就是单纯地一起做饭、聊天。她说:“我要确保我的学生毕业后,不仅是个厉害的程序员,更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

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变,那把学生按分数排名的老办法显然不够用了。一位在北京某中学推行教育改革的朋友打了个比方:“我们现在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但有些人可能是容器,有些人是长度,有些人是温度。我们需要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他们的学校开始尝试“成长档案”,里面不仅有考试成绩,还有学生参与的项目、创作的成果、甚至同学间的合作评价。每次和家长沟通时,老师能讲述一个立体、生动的学生成长故事,而不只是通报一个冰冷的分数。

面向未来的学习未来的教育很可能不再局限于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贯穿一生的旅程。随着科技发展和职业迭代加速,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线教育平台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在晚上登录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按需学习”的模式,也许正是未来教育的常态。

结语教育的这场转型,不是细枝末节的调整,而是根本范式的转变。它要求我们放下“教了多少”的执念,关注“学到了什么”;不再追求知识的广度,而关注思维的深度。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光芒,并在技术的浪潮中始终保持人的温度与创造力。当AI能够回答越来越多的问题时,教育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并引领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THE END
0.专访王啸:泛AI时代,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投资|创投|投资机构|百度|创业者专访王啸:泛AI时代,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投资 【编者按】 人工智能正像电力一般赋能各个产业,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中国正处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第三次浪潮的时代潮头,《算法周刊》将聚焦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和中国新基建,并持续关注全球AI最前沿。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AI会隐形化,我们甚至不会感知到AI的存在。jvzquC41f{428<3eqo5bt}neng5HI=YFR8I17:9T;R:/j}rn
1.腾讯发布大模型时代AI趋势报告垂直领域应用将是大模型未来主战场7月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人机共生——大模型时代的AI十大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施骞,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钟宁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臣,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华东总jvzquC41pg}t0|npc0ipo7hp1unbpp}wph{tjns14284/965><;70yivvq
2.AI时代来了,孩子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AI时代来了,孩子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2025-11-04 12:04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0) 内容举报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搜狐“我来说两句” 用户公约 点击登录 搜狐小编 抢首评jvzquC41pg}t0|tjw0ipo8f1;768:@543a734=72:39
3.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时代,儿童阅读的关注重心将转向何方?AI时代的学校教育,会不再重视对知识的机械积累,对创造性学习的关注必然会不断提升。同时,这种创造性不仅建立在人脑的学习积累之上,更将以AI技术的强大算力为基础。当AI的记忆、计算、想象、创造成为人类记忆、计算、想象和创造的新起点,儿童阅读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该以何种方式迎接这一变革的挑战?儿童阅读的jvzq<84yyy4k{k3ep1xnvƒhi1z}z1€zy1814<5;1v814<5;43e33:62;779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