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清华开学第一周,夜晚的新清华学堂外逐渐笼罩上一层秋凉,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们已经在新清华学堂外大排长龙,静待入场。相比以往,这次讲座,来了不少中小学校长、老师,大家期待着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关于AI时代如何培养人才的真知灼见。
一位来自航天企业的宣传工作者听朋友推荐来到本次讲座现场,在感受清华文化氛围的同时,她也希望这次讲坛能解答她心中的疑惑:“现在的我们要如何与AI相处?AI怎样对教育行业产生影响?20年后的AI又将如何变化?”
舞台灯光亮起,郑泉水院士缓缓走上讲台。没有繁复的开场白,他先谈起自己在清华三十年的体会: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人生方向的迷茫,没有动力,而在AI时代,这种“迷茫”被不断放大。“在学生如此迷茫的情况下,老师能做些什么呢?”郑泉水院士的发问,也引发了在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而“激情”二字是郑泉水院士的回答。随着讲解的深入,钱学森力学班的培养体系一一展开。与传统课堂不同,这个班级让本科生在大一就接触科研,并逐步增加研究时间与难度,直至大四投身全球前沿课题。讲坛的大屏幕展示出学生们的研究照片,2009级的杨锦“用微纳米颗粒做出永不破灭的泡泡”,2015级的赵靖宇研究“铜基高温超导”,几位学霸令在场观众竖起了大拇指,但郑泉水院士并非意在说明他们的优秀,而是想告诉观众要“为了激情学习”,告诉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精深学习”。
郑泉水院士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勾勒出AI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他把学生分为两类:“A”型追求标准满分,不能接纳短板、强求完美;“X”型敢于探险,追求卓越,坦然面对不足,发挥长板、敢于创新。在追求标准化的工业时代,被社会规训得越好越容易获得认同与机会,因此“A型人才”受推崇。但郑泉水院士提醒,AI的标准化能力早已超越人类,在AI时代,敢于创新、善于提问的“X型人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不能再培养只会解题的学生,而要让他们成为能提问、敢创造的人。”
郑泉水院士以“激情”“创新”“痛快成长”为关键字的三句寄语作结,现场掌声一片。
提问环节,来自山东淄博的陈先生一句“欢迎大家去淄博吃烧烤”,立马让现场热了起来,紧接着他问道:“在AI时代,人是不是容易过度自信或者不自信?”郑泉水院士回应:“过度自信或不自信,关键看你用的标准是不是合适。AI只是工具,使用者提问的能力要比AI的回答更厉害。”他坦言自己每天要和AI对话一两个小时,从中获益良多,“但前提是,你得先学会问问题,让工具为自己所用。”
来自烟台基础教育一线的赵老师,在教学时遇到了国内和国外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学生,“相比国外的学生,国内的学生接触电子产品较少,容易贪玩,教师如何把握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使用AI的尺度呢?”郑泉水院士提醒:“爱玩是天性,但过度就不好玩了。教育者要做的,是帮他们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引发了现场老师们的共鸣。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自述难以在繁杂的任务中保持专注,郑泉水院士鼓励她要勇敢,“我自己在大学很多课是不上的,但对于喜欢的知识我会花时间深入钻研”,“这种勇敢是允许自己挑战,也允许自己偶尔逃课去学习”。他说,教育的“育”不是约束,而是帮助学生,这是更高阶的教育。借此话题,郑泉水院士继续阐发对教育的看法,“我上课从来不点名,而是引导学生做恰当的挑战,希望做更多‘育’的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一位小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AI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郑泉水院士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AI会大大提高创造力,前提是你要敢于提问。”这样的观点也让在场的观众对AI与人类的未来更有信心。
针对钱班对X型人才评价的五个维度:内驱力、韧性、开放性、智慧、领导力,有观众提问哪个要素最重要。郑泉水院士认为最重要是内生动力,其次是开放性,向别人学习的心态是必须的,而敢于承受失败的韧性也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当然,不同情况下,几个维度也有不同的重要性。
从“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走出沉没成本”到“如何处理孩子对老师父母的质疑”,再到“随着AI不断发展,未来大学教师会不会消失”……大家的提问五花八门,郑泉水院士都以认真的态度回应着不同人群的关切。
讲座结束,新清华学堂的灯光渐次亮起,这场分享,在全场持续近三分钟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讲坛外凉风徐徐,线上线下的观众仍沉浸在讲座的思绪里不愿散场。线上直播间的弹幕不时被“鼓掌”“点赞”的表情包刷屏,有网友感慨:“学到了很多”“(听到这场讲座)太幸运了!”。
而专程来到线下的一位清华核研院退休老教师,合上手中郑泉水院士的专著《破界创生》仍难掩激动:“AI是现在社会最关注的科技领域之一,我也是抱着了解前沿的目的来的,这次讲座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对AI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视角,颇有收获!”
来自中文专业的杨同学,听了本场讲座,感慨良多:“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郑泉水院士的讲座消解了我对AI的焦虑,文学的核心从不是机械解读文本,而是对人性的洞察与情感的共情,这是AI难及的内生动力,但未来可以借AI辅助文献整理,再与其他专业交流碰撞,让人文思考在科技助力下更有广度,这也是作为Z世代青年需要思考学习的。”
这场讲座留下的,不只是关于AI与教育的思考,更是一份让每个生命都能循着内生动力、在AI时代“痛快成长”的勇气。